第192章反製笑魘的方法
字數:3908 加入書籤
第330章反製笑魘的方法!
愛莉希亞的莊園,一個充滿古老魔法的地方,坐落在奧倫王國的一個寧靜的山穀
白色的石頭牆上,爬滿了薔薇,它們繁花似錦,紅白相間,映出一片浪漫的景
在莊園的核心位置,有一個古老的塔樓,它的四周被密密麻麻的魔法符文環繞,散發著微弱的光
這些符文是保護塔樓裏的占卜密室不受外界騷擾
密室的門慢慢打開,一股幽幽的冷氣從裏麵飄了出
房間裏點綴著深藍色的天鵝絨窗簾,金色的燭台上,燭火房間裏點綴著深藍色的天鵝絨窗簾,金色的燭台上,燭火搖曳,舞動著迷人的火
屋子的中央,一個巨大的水晶球立於一個鑲滿寶石的台子上,它清澈透明,裏麵閃爍著各種不明的光
坐在水晶球前的是一個身著長袍的女子,她是愛莉希
愛莉希亞金發如瀑,此刻輕輕撫摸著水晶球,她的眼神中有著無盡的深沉和憂
在水晶球內,顯現出伊萊的模
他正站在一個淩亂的煉金室裏,與一個瘦高的老頭以及一個天真呆萌的少女交
看到這一幕,愛莉希亞輕輕地歎了口她輕聲地說:“伊萊,為何每次我看到你,你總是與危險為伍?”
“你知道嗎?每次我都為你擔憂,害怕你有一天會陷入真正的危機”
她輕輕地撫摸著水晶球,仿佛試圖觸摸到那個影子中的伊萊,與他產生某種真實的聯
“如果當初我們不是如此匆匆分別,或許你不必獨自麵對這些危機……”
……
另一
煉金室
文伯格輕輕摸了摸眼鏡,似乎有些遲疑,但他還是決定告訴他
“你們所說的笑魘,其實並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由一個名為‘劫影’的組織所發放”文伯格的話讓整個室內的氣氛變得沉
莉莉絲眨了眨眼睛,露出了一絲不敢相信的神情,“為什麽?為什麽有人要這麽做?“
伊萊則深吸了一口氣,他曾在麵具中的記憶裏見過關於這個組織的碎片,但是都是支離破碎
他努力回憶,但似乎無法找到更多的線
文伯格深深地歎了口氣,“我也不是很清楚為什但據我所知,劫影的成員們對力量有著病態的追”
“他們認為,隻有掌握了所有的力量,才能控製這個世”
“笑魘隻是他們的一部分計劃,”文伯格繼續說道,“它們隻是一個工具,用來給劫影吸納更多的力“
伊萊緊握拳頭,努力抑製自己的憤怒,“所以,那些無辜的人,就這樣成了他們實驗的犧牲品?“
文伯格緩緩點頭,眼中也閃過一絲憤怒和無奈,“是的,我也隻是近些年才知道這些事”
“之前,我隻知道笑魘的存在,但並不知道背後有這樣一個組”
莉莉絲忍不住跺了跺腳,“那我們怎麽辦?我們能阻止他們嗎?“
文伯格又是一歎,“我隻是一個煉金師,雖然煉金術很強大,但與劫影那樣的組織相比,還是顯得太弱“
伊萊眼神堅定,“不管怎樣,我都會阻止他們,哪怕是一個人也“
莉莉絲緊緊抓住伊萊的手,“我也會和你一起去的!“
文伯格看著他們,眼中閃過一絲欣賞,“那麽,我會告訴你們我所知道的所有事情,希望能幫到你“
“劫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百年”
“據說他們最初隻是一個研究禁忌魔法的小團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不斷擴大其勢力,並開始涉足各種禁忌的實”
文伯格開始說,“在他們掌握了笑魘的製作技術後,劫影的勢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
莉莉絲皺起眉,“但為什麽其他國家的魔法團體不阻止他們呢?”
文伯格沉默了一會,“你知道,權力總是相對雖然劫影的行為無疑是邪惡的,但他們掌握的技術和力量也吸引了很多有權勢的”
“這些人在背後支持劫影,為他們提供資源和保”
“很多國家的魔法團體也不敢輕易與劫影為敵,甚至有些已經被劫影潛移默化地控製”
伊萊緊握拳頭,“這簡直是太可怕”
文伯格點點頭,“是劫影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秘密團體,它已經滲透到了各個領域,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網”
莉莉絲疑惑地問,“那我們如何才能對付他們?”
文伯格搖了搖頭,“要完全消滅劫影,幾乎是不可能”
“但我們可以找到他們的核心,並破壞他們的計他們雖然強大,但也有弱”
伊萊堅定地說,“告訴我,他們的弱點是什”
文伯格深吸了口氣,“首先,劫影的力量大部分來源於笑魘,如果我們能找到阻止或破壞笑魘的方法,那就能大大削弱他們的力”
莉莉絲思考了一下,“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反製笑魘的方”
文伯格點頭,“正是如我在煉金書中讀到過一種名為‘心之淚’的神秘物質,據說它有著能夠中和各種黑暗力量的效”
“也許它可以對抗笑”
伊萊立即說,“那我們就去找這‘心之淚”
文伯格又一次歎了口氣,“但‘心之淚’是極為稀有的,它的產地已經失落了很多要找到它,將會是一場艱難的旅”
莉莉絲緊握伊萊的手,“無論多麽艱難,我們都會去找”
“劫影……我一定要阻止他們!”
伊萊點了點頭,眼中流露出和莉莉絲不約而同的堅定之
而很
莉莉絲深深地看了文伯格一眼,略帶頑皮的笑
“文伯格老師,”她柔聲地說,“我知道劫影是危險的,但我不能坐視不我要和伊萊一起”
伊萊轉頭看著莉莉絲,深知她的意思,心中感
文伯格瞪大了眼睛,金絲眼鏡下透露出擔憂的目
但他也知道,自己的這位得意弟子早已不是那個依賴於他的小女孩
他輕輕歎了口氣,眼中滿是寵溺與憂慮交織的情
“莉莉絲……”文伯格聲音裏夾雜了多少不舍與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