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咱真的錯了嗎

字數:6924   加入書籤

A+A-


    《工人精神》出自文書趙勝,衛所的舍人子弟。

    在健全圖書館製度,從全國收集書本的工作,以及在工廠的生活中,誕生的靈感。

    這部新戲樸實無華,講述的是煉鐵廠一名煉鐵工人的日常生活。

    在炙熱的高爐前,用細長的釺子是不時勾動底部的鐵漿,不但需要一定的技術,還要有力氣。

    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工作之一,有很多規章製度。

    趙宏和他的朋友,兩人坐在觀眾席上,整個大劇院一千六百座椅坐的滿滿當當。

    朱高熾也看過這場戲,在他看來並不好看,可在娛樂匱乏的大明,讓工人們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年代不同,人們的需求也不同。

    在現代化以前,全世界的文學都是偏實型,講述的人們的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事。

    因為時代的生產力,本身就是悲苦的,人們需要這種從痛苦中,尋找力量的文學作品。

    《工人精神》中。

    主角煉鐵工來自軍戶,家中的兄妹多,除了能吃飯外,生活屬於貧困。

    後來加入了中華重工,成為一名工人,改善了家裏的生活條件。

    供養弟弟讀書,補貼妹夫一家,和老父親對話,說做為家中長子,理應扛起家中大梁,讓老父親安心。

    後來在工廠找到一名女工結成夫妻,養兒育女,雖然沒有積蓄,但一家人和和美美。

    工人和妻子省吃儉用,維持了一家人的生活,提高了子女的教育環境,照顧了家人的困境。

    後來在操練中受傷,人生陷入了低潮。

    家人們都來幫助他,子女懂事用心讀書,工廠給予照顧,衛所幫助承擔衛田,渡過了人生中的難關。

    結局是工人唱著歌,在紅布打造的火爐前,高舉手裏的長釺子,重回工作崗位。

    “嘩啦啦。”

    觀眾們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好。”

    “太好看了。”

    人們站了起來,用力的鼓著掌,大聲的叫好,聲音讓大劇院外都能聽見。

    外麵等候下一場的人們,恨不得馬上進場。

    趙宏雖然從小失去了父親,卻感動的熱淚盈眶,他覺得自己父親就是這樣的人。

    自己以後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人,不,我就是這樣的人。”趙宏毫不猶豫的向好朋友大聲說道。

    “我也是。”他的朋友,同樣堅持說道。

    《工人精神》的大火,超乎了朱高熾的意料,他完全沒有想到,這部新戲會帶來這麽大的影響力。

    許多工人向大劇院寫信,希望能繼續拍《工人精神》的戲,希望看到主角一家後來的樣子。

    而演主角的演員,成為了中華重工最受歡迎的人,走到哪裏都被工友們圍起來,喊他演的名字。

    同樣。

    演他妻子的那名女演員,也成為工友們追捧的對象,甚至有人寫了幾千字的求婚書,希望能娶到她。

    “你會順應人心,寫續集嗎?”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趙勝回道:“沒必要畫蛇添足,這樣已經很好了,希望讓工友們能一直記住他們。”

    朱高熾點點頭。

    大劇院追求的不光是利益,這就是和市場經濟化的區別,如果放在後世,早就出多少部續集了,反而毀了現在的成果。

    “隻是可惜了。”趙勝惋惜道。

    “怎麽?”

    “這部戲在中華重工內部很受歡迎,但是在普通百姓中,雖然也喜歡看,但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朱高熾笑了笑,不以為意。

    “這部戲能引起工人們的共鳴,因為貼合工人們的環境,可中華重工畢竟力有所殆。”

    理論是理論,可想要達到理論中的規模,需要長遠的時間,讓社會生產力提高到很高的水平。

    別看中華重工發展的速度,猶如八匹馬的馬拉火車一樣勢不可擋,可大明的體量太大了。

    就算是後世的大帆船貿易,幾億兩白銀流入中國,可對比大明國內的貿易體量,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把江淮地區的經濟環境水平,單獨拉出來放在世界來看,那是世界之冠。

    可平攤到大明就完全不夠看了,帶動不起來。

    “許多人仍然活在貧困線上,他們為生活忙碌,哪裏顧得上精神追求。”

    朱高熾安慰道:“隻有滿足了生活需求,才會開始需要精神上的共鳴。”

    趙勝很喜歡和小王爺對話,因為通過和小王爺的對話,他能汲取道許多的知識。

    這些新的知識,令他對許多問題茅塞頓開。

    不久,趙勝寫了一篇新的文章,關於介紹《工人精神》的大火前因後果。

    “人們都說《工人精神》拍的好,所以這部戲大火是應該的,但是於我而言,這部戲的大火,離不開中華重工。”

    “因為中華重工創造了大批的工人,本身有數萬工人,間接帶動的礦工,蜂窩煤等下遊工人,合起來的數量至今沒有統計。”

    “正因為這些群體的存在,才打造了《工人精神》火熱的基礎,有了一批能看懂的人們。”

    “所以我還是要老話重談,壯哉!我大中華重工!願中華重工蒸蒸日上,帶動更多的人富裕安寧起來!”

    如果說總部在大興縣的中華重工是工人最密集的地區,那麽密雲分區則是工人第二密集的地區。

    其實去除工程部和鐵道工程部的工人,那麽密雲分區的工人數量,可以說早就超過了總部廠區。

    和總部廠區不同,密雲分區吸收了大量的民戶,不但有漢人,還有不少的蒙古人。

    原本民間對鐵器的需求是大頭,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許多行業都急需鐵器,例如工程部。

    而鐵道的大發展,更是讓鐵器的需求達到了巔峰。

    仿佛沒有上限似的,每回擴招了工人,加大了密雲礦區的產量,結果仍然是供不應求。

    密雲鐵礦作為全國產量最高,露天礦最多,開采技術最容易的礦區之一,為北平和大寧的工業化,以及山西陝西的發展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北平貿易中心。

    南方的商人們,不光是帶來不可計數的糧食,還帶來了大量的瓷器,絲綢錦緞,書籍玩物等商品。

    從北平運回去廉價的農具,草紙等,以及熱銷的玻璃,鏡子,座鍾等商品。

    而中華重工又通過豐富的商品,從大寧,開平,乃至大漠內,利用軍戶經濟合作社,獲得了不可計數的牲畜。

    光密雲礦區使用的騾車就有上千輛之多。

    在數百米,乃至近千米的礦坑中,密密麻麻彎彎繞繞的小道上,需要這些輕便的騾車驢車。

    巨大的礦坑中,每隔一長段有一塊平地,是指揮中心,也為馬車提供休整。

    工人們吃飯住宿都會在這裏。

    以及堆積如山的礦石,也會從此處拉出去,留下賬冊最後統計,全部由中華重工統一調度。

    結算方式自然采用的是糧票。

    密雲礦區是最大的糧票沉澱地區之一,海量的糧票,本來是件很苦惱的事情,因為花不出去。

    直到最近糧票事情發生,幾個月之間,糧票變得受歡迎起來。

    有南方的商人找到密雲鐵礦的負責人,新上任的高珍。

    高珍知道這些“中介”的存在,雙方一拍即合,南方商人以糧食和布匹,部分白銀三種方式,用市場價兌換密雲鐵礦的糧票。

    這個過程中,南方商人獲得了三個好處。

    一個是商品有了銷路,二個是獲得了利益,三個是通過糧票,在北平貿易中心采買大宗打折的商品,運回南方又一次獲得了利益。

    密雲鐵礦成為了“狗大戶”。

    每季的采購計劃,像撒錢一樣的往外撒,大到各種工程,例如團建房工程,水塔工程等,小到成噸的購買草紙等。

    密雲鐵礦的工人們,待遇也是最好的地方之一,甚至在廠區的廁所,有提供免費使用的草紙。

    ……

    “壯哉!我大中華重工!”

    應天府皇宮。

    朱元璋的案台上,擺開一份從北平送來的密疏,還是以前的筆跡,出自同一個人。

    可朱元璋已經看不清字了,哪怕湊到眼前也很模糊。

    在他的眼睛裏,仿佛蓋上了一層“紗”,看所有的東西,都隔了一層,隻能看到影子。

    他最小的女兒,長大了兩歲,幫父皇念奏疏已經很熟練,再拗口的字,她也認得出來。

    “真這麽厲害麽,不是下麵的人拍馬屁?”朱元璋斜躺在椅子上,他已經沒有力氣保持以往的坐姿。

    “父皇,好像不是。”小女兒如此說道。

    朱元璋仿佛睡著了,明明剛才還睜著眼睛,小女兒懂事的沒有發聲,緊張的看著父親,生怕父親打瞌睡,萬一沒有留神磕了碰了。

    大殿內很安靜。

    這位皇帝很蒼老了,可他的威望仍然半絲不減。

    不光是因為他對國家的功勞,還有他在外麵的兒子們,讓他的權勢,沒有因為他的衰老而減輕。

    他發出的聲音,仍然可以離開京城,傳播到很遠的地方,沒有人能推諉。

    “難道咱真錯了麽。”

    突然。

    朱元璋又睜開了眼睛,渾濁的眼角,看上去像迷茫的樣子。

    “父皇怎麽會錯呢。”小女兒安撫道。

    “咱又不是神仙,自然會出錯。”

    朱元璋思考著經濟之道。

    可很多東西,他至今沒有想通,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年齡大了,跟不上年輕人的思維。

    這是很難得的事情。

    一位從乞丐到大一統皇帝,隻用了十六年時間的豪傑,他的堅韌和成功,讓他習慣了向別人傳播他的理念。

    任何事情他覺得隻要他來做,必定是做的最好的。

    所以在修建皇宮時,哪怕是廁所的修建,他都要忍不住指點一二,如今能懷疑自身的理念,的確是令人震驚。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