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手工拉金絲
字數:4678 加入書籤
閑聊之下,李逸已經用衝壓機製作出了第一個碗胎來。
衝壓機的效果很好,將處理好的金片放在模具上,擠壓之下,金片就變成了一個碗形的胎體。
看著金燦燦的碗胎,吳壘在一旁忍不住驚歎“這是真正的金飯碗啊!”
單是這一個碗胎,重量最少也有半斤了。
半斤黃金,也就是十幾萬啊!
即便是在富豪之家,能用這麽貴的碗來吃飯,也算是奢侈了。
但這隻是製作景泰藍金器的第一步而已,也是最簡單的一步。
從掐絲開始,才是製作景泰藍的難點所在。
將1厚的金片拿到了桌案上,李逸就用直尺和筆在金片的上方畫出了一個盡可能大的長方形來。
隨後,他就拿起了剪刀,將金片外側不規整的部分切了下來,把金片修剪成了一個規則的長方形。
跟著,他就用剪刀將長方形金片切成了一根根1粗細的金絲。
看到李逸修剪金絲的操作,後方的蔡毅和耿萬華都有些動容。
他們很驚訝,因為李逸修剪的速度很快,就像是根本沒用眼睛看,隻憑直覺下刀。
可李逸修剪出的金絲,卻十分均勻,粗細如一。
這讓他們有點不敢相信。
當初專家組在複刻的時候,切絲的這個步驟,他們也廢了老大的功夫,還回爐了無數次,成品率隻有不到20。
但李逸切出的每根金絲,都是可以進行加工的成品,成品率達到了100!
然而,這還不算完。
李逸拿出了一套拉線板,就用拉線鉗夾著金絲,將金絲塞進拉線板的孔中,手工拉起了金絲。
拉絲板上有著大小不一的孔洞,將金絲塞進這些孔洞中,就可以用拉線鉗將金絲拉成越來越細的金絲了。
後方,吳壘等人站在一起,好奇的看著李逸的操作,小聲嘀咕著。
“原來金絲是要這麽做的嗎?”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金絲是怎麽做出來的。”
“金絲好細啊!萬一拉斷了怎麽辦?”
“那些手鏈上的金花就是用這種金絲做的吧?”
直播間觀眾也看得新奇,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金絲是怎麽被製作出來的。
可蔡毅和耿萬華看到這一幕,感覺到的卻是震驚!
李逸居然在用手工拉金絲?
而且居然還沒斷?
純手工拉出這麽細的金絲?他是怎麽做到的?
之前專家組在複刻的時候,為了製作出符合尺寸的金絲,專門進口了一批專業的壓絲機和拉線機。
在機器的輔助下,他們才拉出了能夠使用的纖細金絲。
可李逸居然就用了一個拉線板,一個拉線鉗,就手工拉出了纖細的金絲!
他是神仙嗎?
這怎麽可能?
但李逸就在他們麵前不緊不慢的拉著金絲,沒有任何遮掩,他們看得清清楚楚。
那些纖細的金絲,還真就是李逸用手工拉出來的!
這讓蔡毅和耿萬華感覺三觀都要崩塌了。
人力可以做到這種地步嗎?
李逸並不知道他們的震驚。
但就算知道,李逸也隻會一笑而過。
拉1的金絲,真不算什麽,有手就行。
宮裏那些金銀錯匠人,玩花絲鑲嵌的大神,能手工把金絲拉到007以下!
甚至最細的能拉到002的直徑!
要知道,人的頭發直徑,也有008,那些金銀錯匠人用的金絲,全都比頭發還要纖細。
和他們比,李逸學的這手拉金絲的活兒,還粗淺得不行,連入門都算不上。
不過用來給景泰藍掐絲,還是足夠用了。
將金絲拉好後,李逸就將它們重新拿到了壓片機前,壓成了扁片,又用手錘,將金絲敲得筆直。
這一步是為了方便後續掐絲時更好掰,也為了在點藍時,能聚攏更多的釉料。
隨後,他又將其他厚度的金片切成了金絲,壓成了扁片。
接下來,他就用鑷子夾著金絲,將金絲掰成了不同的圖案。
掐絲最難的就是掰活兒。
掐絲要求做工規矩,掐出來的形狀要勻稱,後期點藍的效果才會幹淨,整潔。
一般學徒在學掐絲的時候,最少也得練幾個月的掰活兒才行。
李逸在夢境空間裏,也花了半年才算是入了門。
攝像機湊到了李逸的近前,拍攝著特寫鏡頭。
站在遠處已經看不清李逸的動作了,所以,大家都看向了一旁工作人員拎著的顯示器,上麵顯示著李逸掐絲圖案的手法細節。
蔡毅和耿萬華看得格外認真,他們在對照李逸的技藝,和當初專家組複刻時的區別。
經過對比後,他們驚訝發現,李逸的技藝水平,竟然比專家組還要專業得多!
李逸用的掐絲手法,和專家組複刻的完全不同。
他用了一種雙勾雙線的掐絲法,製作出的纏枝蓮紋飾十分的豐滿華麗,圖樣很是飽滿。
看著李逸精妙的手法,蔡毅和耿萬華交換了下眼神,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震驚。
這種掐絲手法,比專家組用單線掐絲的方法節省了一半以上的時間,而且成品的效果還比專家組好得多。
他們都有些懷疑,這該不會是曆史上景泰藍器物掐絲真正的技法吧!
很快,李逸就掰好了一隻碗上所有的掐絲圖案。
除了纏枝蓮之外,還有碗口的變體夔龍回紋,碗底的蓮花瓣紋,碗壁萬壽無疆四個大字,以及底心的子孫永寶的銘文字樣。
其中底心的“子孫永寶”四字篆書銘文是這套碗的核心所在。
它前三個字是取自乾隆親筆題過的篆書字體,而最後一個寶字,還被景泰藍匠人精心設計成了一個特殊的字體。
這個“寳”字蘊藏了“王”和“八十萬壽”的寓意,剛好應了當時乾隆過八十大壽的喜事。
尤其是最後一筆的弧線很特殊,和常規的篆書不同,是用了萬字的起筆,狀如元寶。
所以,如果不知道這層寓意,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複刻仿造這套碗,是會被一眼看出真假的。
將所有的圖案掰好後,下一步,就是將它們焊接到金胎上了。
這一步,同樣是難點所在。
想要讓圖案牢牢粘在胎體上,在煆燒的過程中,不會脫落下來,又不會留下痕跡,不是件容易的事。
專家組在複刻的時候,嚐試過無數的粘合材料,用過化學膠,生物膠,甚至是鐵絲捆綁,效果都不理想。
最後煆燒出來的胎體,圖案和胎體的粘合總是不牢固,會有縫隙,很容易脫落。
所以,在李逸進行這一步的時候,蔡毅和耿萬華看得很認真。
5
(本章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