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紅燒

字數:5312   加入書籤

A+A-


    到了餐廳之後,李逸就開始忙活了起來。
    今天會有上百位老人前來參加錄製,要準備至少十桌宴席。
    所以他要提前把很多食材都處理好才行。
    黃小明和吳壘已經按照李逸的要求,把冒好的豬頭洗幹淨了。
    象牙山六人組也已經抵達了餐廳。
    他們休息了一晚後,恢複了精神,到餐廳後,就都換上了一身廚師服。
    對於自己的造型,他們都很滿意,甚至幹起活兒來都有勁兒了。
    準備工作開始以後,直播也同步開啟。
    雖然是一大早,但還是有很多觀眾湧入了直播間,彈幕與禮物齊飛。
    “終於開播了!等了一個多小時了!”
    “下夜班咯!吃個飯,看會兒直播,上床睡覺。”
    “早上起床沒精神,剛好看看直播,提提神。”
    “我發現我已經上癮了,現在一天不看《中餐廳》,我是渾身難受啊!”
    “我麥麥呢?怎麽沒見她?”
    “神仙姐姐去哪兒了?”
    觀眾在直播間閑聊,鏡頭前眾人卻在忙碌著。
    象牙山六人組吸引了很多觀眾的注意力。
    他們穿著整齊劃一的廚師服,每人麵前都擺著一個案板,上麵堆放著大塊的豬肉。
    他們每人手中都拎著個大菜刀,或切或剁,忙得熱火朝天。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幫李逸把食材處理成需要的樣子。
    比如把下五花切成方墩來做東坡肉,把剃下來的前腿肉剁成餡兒,來做獅子頭等等。
    看著他們忙碌而又專業的樣子,直播間觀眾紛紛調侃。
    “象牙山主題餐廳開業啦!”
    “田哇別偷懶,腦袋大,脖子粗,一看就是天生的夥夫!”
    “哈哈!這六個穿成這模樣,居然一點也不違和。”
    “逸哥!我要投訴劉能!他剁的肉裏有頭發!”
    李逸沒有注意觀眾彈幕,他正在忙著調【扒燒整豬頭】的湯汁。
    【扒燒整豬頭】的曆史頗為悠久,而且地位十分重要。
    在古代,豬屬於三牲之一,而豬頭屬於六陽之首,向來隻有在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時候才會用到,平時是沒什麽機會隋便吃的。
    古代一般的祭祀時間都在二月二,也就是龍抬頭。
    龍抬頭的“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
    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所以稱之為龍抬頭。
    蒼龍七宿的出沒與降雨相互對應。
    古人認為是龍掌管著降雨,而降雨又決定著農耕收成,農耕的收成則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水平。
    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因此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龍抬頭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好日子。
    在古代,南方很多地區都會在二月二進行祭灶活動。
    在活動中,往往會供奉三牲或五牲等祭品。
    祭品中,豬頭就是最必不可缺的一個。
    用作祭品的豬頭都是煮熟的。
    但在祭祀活動結束後,那些豬頭等祭品,自然也不能扔掉。
    所以在祭祀後,就會把三牲祭品重新做熟,分給大家來吃,當做祖先和上天降下的福澤。
    這是古時的普遍現象,就像川菜中的頭號名菜【回鍋肉】,它的起源就是把上墳、祭祖之類的活動中,供奉的煮熟白水肉重新回鍋炒熟來吃,所以才會叫做【回鍋肉】。
    【扒燒整豬頭】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一種菜肴。
    它就是用冒透的整豬頭,再次進行扒燒,燒得通透綿軟,入口即化。
    所謂的扒燒,其實就是紅燒。
    相傳,在戰國時期,紅燒技法就已經存在了。
    當時在民間,每逢喜慶佳節,宴席上都會出現燒肉。
    因為色澤紅潤喜慶,所以又被稱之為喜肉。
    紅燒的魅力就在於紅,紅色也是最能刺激人食欲的一種顏色。
    最傳統的紅燒肉,是用醬油調色的。
    不過發展到現代,紅燒更多的已經是用糖色來調色了。
    糖色上的顏色會更紅亮,色澤更加誘人,味道也更好。
    所以,李逸調製料汁的第一步,就是炒糖色。
    “小壘,去燒點開水,再拿點冰糖過來。”
    李逸安排吳壘做著準備,自己則將鍋刷洗得幹幹淨淨。
    “逸哥,來了。”
    吳壘把冰糖送了過來,看到李逸燒鍋,就好奇問了句:“你是要炒糖色嗎?”
    “對。”
    李逸接過冰糖,就放進了鍋中。
    吳壘咽了口口水,笑道:“我小時候很喜歡吃紅燒肉,我奶奶經常做給我吃。
    但我們魔都那邊的紅燒肉一般是不炒糖色的,都是燉的時候直接把冰糖放進去。”
    李逸聞言,微微頓了下,才說道:“魔都的紅燒肉濃油赤醬,味道是不錯。”
    “對呀!”
    吳壘笑道:“我離開魔都以後,吃過很多地方的紅燒肉,也就吳錫那邊的紅燒肉我還比較吃得慣,其他地方的紅燒肉,我都不怎麽喜歡吃,總感覺味道燉不進去。”
    “是燒。”
    李逸還是糾正了他:“燒不進去。”
    吳壘聞言一愣,疑惑問:“我是說燒啊?”
    “你說的是燉。”
    李逸解釋:“燒和燉是兩回事。”
    吳壘更疑惑了:“不都是加水煮麽?”
    “不一樣的。”
    李逸解釋:燒菜更注重吃食材本身,而燉菜更注重喝湯。
    燒菜在一開始就放入很多調料,使調料的味道慢慢鑽進食材裏麵去。
    而燉菜加的調料很少,連鹽都是最後才放,並且用小火慢燉的方法,把食材的滋味燉出來,燉進湯裏麵去,讓湯的味道更鮮。”
    聽著李逸的解釋,吳壘半懂不懂的點了點頭:“也就是說,燒菜就是把味道燒進肉裏去,燉菜就是把肉的味道燉出來。”
    “沒錯。”
    李逸笑道:“總結得很到位。”
    “原來是這樣。”
    吳壘撓了撓腦袋:“我家那邊不怎麽分燒和燉的,就連燒和炒都不怎麽分,說燒菜也行,說炒菜也可以。”
    “這是語言習慣問題。”
    李逸笑道:“普通人沒那麽多講究,但按照專業技法區分,燒菜和炒菜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法,是截然不同的。
    炒菜是用油作為介質來加熱的,而燒菜則是用水作為介質來加熱的。
    炒菜用油做介質,油溫相對較高,所以炒菜都是快速成菜。
    為了加快食材成熟的速度,所以炒菜所用的食材都切的比較小。
    因為炒製的速度快,所以炒菜的口感都比較細嫩或爽脆,味道往往來不及進入食材之中,大都包裹在菜肴的表麵上。
    燒菜是用水作為介質,加熱的溫度相對於油來說比較低,加熱時間長,所以食材可以切成較大的塊。
    長時間的燒製,會讓菜肴的口感偏軟熟,並且帶有一些韌勁。
    燒菜的滋味並不隻是粘裹在菜肴表麵,是可以燒進菜肴裏麵,所以味道更透。”
    吳壘聽著,總結再次發揮:“所以炒就是用油炒,食材切成小塊兒,燒菜是用湯燒,食材比較大,對嗎?”
    “對也不對…”
    李逸搖了搖頭,沒再繼續解釋。
    炒未必隻能用油,也可以用水炒,燒也可以用油來燒。
    但這些沒必要給吳壘解釋太多,畢竟吳壘又不準備當專業廚師。
    他隻是習慣性的想起了在禦膳房教學徒的經曆。
    3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