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非聖難為
字數:3132 加入書籤
南北兩邊同時大軍壓境,愁眉不展的石遵趕緊把輔國大將軍石敏請入宮中,厚著臉皮問道:“賢侄,眼前的困局,你有什麽良策沒有?”
石敏鎮定地說:“陛下,征東將軍鄧恒善於領兵,薊城有他鎮守,隻要我們內部不亂,北邊的慕容儁必然不敢輕舉妄”
石遵:“那南邊怎麽辦?”
石敏:“陛下覺得褚裒能比得上庾亮嗎?”
石遵:“比不”
石敏:“那庾亮比得上祖逖嗎?”
石遵:“比不”
石敏:“那陛下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石遵鬱悶地說:“司馬朝廷不是還有司馬勳和桓溫嗎?”
石敏:“石苞、司馬勳一丘之貉,都想著趁火打劫,如今他們正兩虎相爭,陛下如果以討伐司馬勳為名,派遣一支精銳騎兵西征,不難一石二”
石遵:“那桓溫呢?”
石敏從容地分析道:“桓溫滅掉了成漢,司馬朝廷討論平蜀的功勞時,曾打算把豫章郡賜封給他,可尚書左丞荀蕤說:‘如果桓溫再平定了黃河、洛水一帶,那將用什麽賞賜他呢?’由此可見,豪門士族共同維持平衡的司馬朝廷,是絕不會容許哪個權臣一家獨大的,桓溫又能有什麽作為?”
石遵豁然開朗,眉開眼笑地說:“區區褚裒,朕還真沒什麽好擔心”
身材挺拔的石敏躬身抱拳,目光坦蕩地道:“微臣願意為陛下效鞍馬之勞!”
“你一旦飲馬長江,朕又能拿什麽來賞賜你呢?”望著眼前這隻帥氣不凡的靈猴,石遵雖然心生警惕,但仍然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牛刀?對付石苞、司馬勳這樣的小人,王朗就足夠了;至於褚裒這樣的書生,李農綽綽有”
……
褚裒進軍彭城後,又派部將王龕進攻沛國,收降郡中二千多而梁州刺史司馬勳部也進展順
見北伐形勢一片大好,東晉官員變得樂觀起來,朝野上下都覺得光複中原指日可待
但是司徒蔡謨卻對建威將軍荀羨說:“胡人被消滅確實是值得慶賀的事情,然而恐怕會給朝廷帶來憂”
荀羨不解地問:“您這話是什麽意思呢?”
蔡謨憂慮地說:“能夠順應天意、掌握時機把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的事業,如果不是最傑出的聖人和英雄那是無法承擔的,凡夫俗子哪裏能真實地評估自己的德行與力量呢?現在討伐後趙的行動,難道是當今這些所謂的賢達們能夠操控得了的嗎?結果隻能分兵攻守,步步為營,這樣隻不過是以勞民傷財為代價,來炫耀匹夫的誌向而凡夫俗子們往往目光短淺、才能平庸,必然難以稱心如意,最後錢財和力量全部用盡,智慧和勇氣全都喪失,怎麽可能不給朝廷帶來憂患呢?”
奈何中原人命不如野獸,豫州魯郡的百姓得知征討大都督褚裒攻克了沛國,五百多家相聚起兵反趙,他們請求褚裒派兵接應,打算歸附東
連聖人故鄉的百姓都仰慕王化,褚裒大喜過望,於是派遣部將王龕、李邁率領精兵三千前去迎接;後趙南討大都督李農正巴不得晉軍分兵,趕緊率領著兩萬騎兵追了過去;當王龕軍護著魯郡百姓走到代陂時,李農果斷率軍發起了突襲,王龕軍民混雜,行動緩慢,寡不敵眾,全軍覆
八月,首戰受挫的褚裒退守廣而桓溫麾下的西中郎將陳逵得知消息後,也立馬焚毀掉壽春積蓄的所有糧秣輜重,並且摧毀城牆,倉皇地逃了回
略略受挫,褚裒便一蹶不振,主動上疏請求貶職處分,於是虎頭蛇尾的北伐戛然而
小皇帝司馬聃解除了外公褚裒征討大都督的職務,駁回了他的處分申請,命他回去繼續鎮守京
一如司徒蔡謨所言,拯救蒼生的重任真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承擔得起的,褚裒不自量力的行為,遠遠不止喪師辱國這麽簡二十來萬中原遺民聽說王師大舉北伐,已經過了淮河,激動不已的他們扶老攜幼渡過黃河,長途跋涉前來歸附朝廷,結果褚裒卻不負責任地率軍撤退
背井離鄉,隔著淮水,失去了接應,遺民們頓時陷入到孤立無援不能自救的困境之很快,後趙的大軍便追了上來,手無寸鐵的遺民隻能絕望地向著河中逃竄,來不及跳河的,則被無情地殺了個精光,一時間,淮水北岸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淮水之中浮屍密布,風雲失色……
回到京口之後,褚裒總感覺悲聲不絕於耳似的,於是便向周圍的人詢問原人們悲戚地說:“大人,這是代陂之戰中陣亡將士的家屬們在哭泣啊!”
聞言,褚裒羞憤交加,一病不
……
傍晚,在鄴都城門關閉之前,皇帝石遵收到了南討大都督李農飛馬送來的捷
與此同時,崔通也收到了“飛鳥”打探到的一條重要信可是等他火急火燎地趕到鄴城東麵的輔國大將軍府時,剛剛從南郊訓練將士們回來的石敏還沒來得及卸下身上的盔甲,就又被石遵派來的太監請到宮中去
茹嫣在客廳裏靜聽了崔通的匯報之後,一想到石敏身邊隻帶著戴恩等十名護衛,麵色瞬間變得嚴肅起來,當即吩咐道:“徐機,天就要黑了,傳我的話,讓籍羆和白同去營房點選五百名‘狂瀾’鐵騎,到皇宮門口‘等候’著石將”
“遵命!”踏實穩重的徐機意識到形勢嚴峻了,立刻識趣地領命而
茹嫣:“崔通,讓城內所有的‘飛鳥’們做好準備,鳳陽門到皇宮的道路,今晚必須保證通”
石敏有三萬乞活軍駐紮在南郊,見茹嫣很是擔心,崔通寬慰道:“茹姑娘,依在下看,石遵是不會有這個膽量”
石遵確實根基不牢,可是那一家子個個生性癲狂,根本不能用常理來推而拯救蒼生的重任,或許隻有他那寬厚的臂膀才能承擔得起,所以不容有想到這些,茹嫣果斷地說:“小心駛得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