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心猿歸林
字數:3412 加入書籤
劉伯欽一聽,欣喜地說:“媳婦,我昨晚也做了個夢,跟你的一模一走,咱們告訴母親大人去!”
劉伯欽兩口子正說著話,就聽見母親大人叫道:“伯欽,你快過來,娘有話跟你”
聞言,伯欽夫妻倆迅速來到母親身劉母坐在床上,滿麵喜色地說:“兒呀,我昨晚做了個好夢,夢見你父親回來了,他跟我說,多虧了聖僧超度,已經消除了罪業,到大唐富庶的人家裏去投胎”
伯欽夫妻嗬嗬笑道:“娘誒,我倆也做了這麽一個夢,正要來告訴您呢,沒想到您叫我們過來,說的也是這個夢!”
於是,山莊上下全都起了床,小的們替玄奘收拾馬匹,伯欽家三口人則來到玄奘房裏,激動地拜謝道:“多謝法師超度亡父脫離苦海,早日托生,實在是感激不盡!”
玄奘錯愕地說:“你們這麽客氣,貧僧哪裏承受得起?”
伯欽一家子見法師不明所以,就把昨晚做的夢,仔細地說了一玄奘聽了,雖覺不可思議,但也非常高
劉母和兒媳婦做好了齋飯,請玄奘用吃完,劉伯欽拿出一兩白銀,向玄奘表示感謝之玄奘分文不受,雖然伯欽一家子再三懇請,但玄奘堅決不肯
推來推去的,也不是辦法,玄奘誠懇地提議道:“隻要你們肯發慈悲,送貧僧一段路,就足夠”
伯欽一家子無奈,隻好收起銀子,趕緊做了些粗麵燒餅幹糧,送給法師,玄奘這才高興地收了下劉伯欽親自替玄奘牽著紅鬃駿馬,叫上兩三個家僮,各自拿好捕獵的器械,請玄奘出了莊門,送他西去取
眾人走在路上,到處都是看不完的山間野景、嶺上風約莫走了半天時間,眼前出現了一座大山,真是高接青霄,崔巍險眾人沒走多久,就到了山前,劉伯欽登山越嶺如履平地,護著玄奘來到一個山穀
這時,劉伯欽站到路邊,停住腳步,回身跟玄奘說:“法師,前麵的路您自己慢慢走,我們得回去”
三藏一聽,連忙滾鞍下馬,急切地道:“太保,麻煩你們再送一段路吧!”
劉伯欽坦率地說:“法師您不知道,這座山叫兩界山,東半邊是咱們大唐的地方,西半邊就是韃靼國的地界那邊的狼虎,並不害怕我,我也不能越界,您自己去”
說完,劉伯欽和家僮便躬身跟法師告
三藏萬般無奈,躬身回禮道:“真是麻煩你們了,貧僧感激不盡!回去請多多致謝你母親和你夫人,貧僧在你們家裏,實在是多有打擾,回來的時候,如果方便,貧僧再上門致”
和劉伯欽依依惜別後,三藏騎著紅馬繼續向西邊行就在將要進入韃靼國地界的時候,前方一頭猛虎發現了三藏,立即剪著尾巴,咆哮著直衝了過紅馬膽怯,山道狹窄,難以掉頭,三藏驚恐萬狀,束手無
眼看著一僧一馬就要喪生虎口了,十萬火急之際,一位麵帶猴相、氣宇軒昂的英豪從雲中飛身而下,轉眼間便立在了紅馬的前猛虎一見來者,硬生生地停下腳步,乖乖地蹲了下去,趴在地上一動也不敢
“畜生,算你識趣,饒你一命,滾”英豪滿意地揮手
猛虎如逢大赦,轉身就向山林裏麵竄
三藏大吃一驚,心中歎道:“天呀,那鎮山太保打頭斑斕大虎,還打了半而今天這頭猛虎,在眼前這位英豪麵前,竟然溫馴得像隻小貓一樣,真是‘強中更有強中手’啊!”
想到這裏,三藏翻身下馬,正要上前道謝,那位英豪卻轉身問道:“你就是東土皇帝派往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吧?”
出家人不打誑語,三藏好奇地說:“正是貧僧,壯士是怎麽知道的呢?”
猴相英豪:“南海觀音菩薩領了如來旨意去東土大唐尋訪取經我欠了她一個人情,她讓我去給取經人做個徒弟,幫取經人把《三藏真經》從靈山取回大唐去,所以我就來”
三藏難以置信地道:“壯士真的願意做貧僧的徒弟,保貧僧去西天拜佛取經?”
“師傅在上,請受弟子一拜!”猴相英豪果斷走到三藏麵前跪下,恭敬地磕了四個響
拜完,猴相英豪就去牽可紅鬃駿馬見了他,就跟那頭猛虎一樣,腰軟蹄矬,戰戰兢兢地直打哆原來,猴相英豪曾經做過弼馬溫,天庭龍馬全都馴馴服服的,這人間凡馬見了,哪有不畏懼的?
三藏見猴相英豪確實拜了自己為師,滿心歡喜地問道:“徒弟啊,你姓什麽?”
猴相英豪:“我姓”
三藏:“那我給你起個法名吧,也好稱”
猴相英豪:“師傅,不用麻煩了,我已經有了法名,叫做孫悟”
“這倒是符合我們佛門的風”三藏點了點頭,繼續溫和地說:“這次拜佛取經,不僅要行遍千山萬水,更是一場艱苦的修行,我再給你起個別名,叫做‘行者’,怎麽樣?”
孫悟空無所謂地回答:“”
說完,孫悟空請三藏上馬,自己背著行李,在前麵領路,繼續往西邊趕
三藏騎在馬上,好奇地問:“悟空,剛才那老虎看見你,怎麽就一動不動了呢?你會聚獸、調禽之術嗎?”
孫悟空豪邁地道:“不瞞師傅,別說是隻老虎,就算是條蛟龍,見了我也不敢無老孫我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就能辨別善惡,聽音就能明察事理;大起來可以丈量天地,小下去可以藏身毫毛,變化無常,隱顯莫等到真遇上大事的時候,你再看我施展本領好”
真收了個本領高強的徒弟,三藏想起長安到靈山有十萬八千裏遠,不由喜出望外地問:“悟空,你能騰雲駕霧嗎?”
孫悟空:“我住在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不騰雲駕霧的話,怎麽可能這麽快趕過來?”
三藏動心地說:“那我們駕雲飛往靈山吧?”
孫悟空坦率地道:“師傅,觀音菩薩有交代:‘拜佛取經,必須腳踏實地,千萬不能投機取’”
師徒倆個走著路,說著話,不知不覺間就過了兩界山,來到了積石渡
積石渡,自古便是絲路要津,渡口對麵是削壁千仞、燦若明霞的“珍珠崖”,眼前是水流湍急、奔湧不息的黃女媧娘娘曾在這裏煉石補天,大禹曾以這裏為治水的源頭,霍去病曾飛渡這裏千裏奔襲匈奴,法顯大師曾通過這裏前往西域,而如今玄奘師徒也來到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