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迷途知返
字數:2916 加入書籤
三藏:“我是東土大唐奉聖旨去西天拜佛求經的和”
老婆婆歎道:“西天佛祖遠在天竺國大雷音寺,離大唐有十萬八千裏你單人獨馬的,既沒有個伴兒,也沒有個徒弟,怎麽去得了呢?”
三藏避重就輕地說:“貧僧先前收了一個徒弟,但他性情凶悍頑劣,貧僧隻不過說了他幾句,他不肯接受教誨,轉眼就跑得不見蹤影”
老婆婆:“老身這裏有一件大歌綾袍,一頂嵌金花帽,原本是我兒子用哪知他隻做了三天和尚,就不幸去世老身到他們寺裏去哭過一場,剛剛和他師父告別,想著把這衣帽拿回家裏,也好做個紀法師啊,既然你有徒弟,老身就把這衣帽送你”
三藏:“老婆婆,貧僧現在已經沒了徒弟,您的盛情,隻能心領了!”
老婆婆:“他往哪邊去了?”
三藏:“貧僧隻聽到‘呼’的一聲,就沒了他的影子,似乎是往東邊去”
老婆婆:“東邊不遠,就是老身家,他應該隻是想找個地方消消火氣而老身這裏還有一篇咒語,叫做‘定心真言’,又名‘緊箍兒咒你悄悄地背熟,記在心上,切莫泄漏出去,讓別人知道老身趕緊去追他回來,叫他還是跟著你把這衣帽給他穿戴好,如果他還是不服你的管,隻管默念老身教你的咒語,保證他再也不敢行凶,絕不會說走就走”
三藏聞言,當即躬身拜老婆婆趁三藏低頭的時候,現出真身,化作一道金光,也向東邊飛這時,三藏這才知道是觀音菩薩前來傳授他真言,於是趕緊撮土燒香,向著東邊,恭恭敬敬地磕頭禮
拜完,三藏把衣帽放進包袱裏麵,然後坐在路旁,開始默念定心真反反複複念來念去,直到將真言念到滾瓜爛熟,牢牢記在心中為
……
孫悟空一肚子氣地離開了唐僧,一個筋鬥雲,直接就來到了東洋大按住雲頭,分開水道,很快水晶宮便出現在了他的眼東海龍王敖廣聽說鬥戰天王來了,趕緊來到宮外,親自把天王接進清水殿裏坐
彼此見過禮後,敖廣嗬嗬笑道:“孫天王好久不見了,我還以為你忘記我這個鄰居了呢!”
孫悟空鬱悶地說:“哪敢忘記賢鄰?隻不過最近做了和尚!”
敖廣:“怎麽突然就做了和尚呢?”
悟空:“我當年從觀音菩薩那裏得到了如意金箍棒,卻欠下了她一個人如今她叫我去修善果,跟隨東土唐僧,前往西天拜佛取所以,我就暫時做了和尚,又多了個‘行者’的別”
敖廣:“要是能修得善果,天王修為必定更上一層樓,這件事可喜可賀啊!不過,既然是去拜佛取經,該向西方走才對,怎麽又回到東邊來了呢?”
悟空歎道:“那唐僧,迂腐得很,根本不懂得人途中有六個毛賊攔路搶劫,被我打死了,他就絮絮叨叨的,說我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沒完沒你想啊,老孫能是那受悶氣的窩囊廢嗎?既然彼此觀念大不相同,還不如早點分道揚鑣,他去他的天竺國,我回我的花果剛剛在回來的路上,想起有些日子沒來問候老龍王你了,所以就決定過來看看,順便討杯茶”
敖廣聞言,才知道孫悟空是來訴苦的,但仍客氣地說:“天王有心了!有心了!”
說完,敖廣就叫龍子、龍孫捧出香茶,請悟空享
悟空苦水倒完,不好馬上就走,耐著性子,慢條斯理地喝了幾口茶,無意間回頭一看,見後麵的牆上掛著一幅畫兒,於是問道:“老龍王,這畫講的是什麽故事?”
敖廣:“聽說天王熱衷演兵講武,不喜歡附庸風雅,看來是真這畫叫做《圯橋三進履”
悟空不解地道:“怎麽會是‘三進履’呢?”
敖廣指著畫上的人物,耐心地說:“這位仙人是黃石公,這位書生是漢朝的張黃石公坐在圯橋上,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去幫他撿回張良沒有猶豫,不但把鞋撿了回來,還跪著給黃石公穿這樣連續弄了三次,張良都沒有絲毫怠慢之黃石公很喜歡張良的謙虛謹慎,於是夜裏把天書傳給了他,讓他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張良精研天書,成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絕頂謀天下太平之後,他果斷放棄官職,歸隱山林,跟隨赤鬆子雲遊四海,悟道成了可見,要想成大器,首先就得學會忍孫天王啊,金仙以下,都要渡劫,這你是知道如今東勝神洲你已經找不到一個‘切磋’的對手了,繼續呆在花果山終究難以突破,換種方式修行其實也但如果決定了護送唐僧取經,卻又不願意接受教誨,不肯盡心盡力,恐怕隻能是白費功夫,終究成不了正”
悟空聞言,頓時想起了諦真在山澗中的留言,不禁急不可耐地問道:“老龍王,難道忍耐也是一種修行?”
敖廣:“一個人能夠做到耳聽不怒的話,自然就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譏笑、謾罵,甚至是詆毀如果有一個機會,能不斷擴大自己的心量,那是不是一種修行呢?”
當年在南瞻部洲與雜胡生死較量的時候,一怒之下,處決掉了手下大臣韋謏和王泰,證明自己的心量確實不夠諦真不在的日子裏,如果能有一位睿智的謀士時常提點自己,結果恐怕會大不相同吧?孫悟空一時百感交
敖廣見悟空沉默不語,溫言相勸道:“我希望天王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要因為貪圖自在,而耽誤了前程!”
悟空心懷感激地說:“老龍王言之有理,老孫現在就保唐僧取經”
敖廣欣喜地道:“既然這樣,那就不留你了,還望天王早發慈悲,別讓你師傅等得太久!”
悟空見東海龍王催著他走,當即起身告辭,分開水道,出了東洋大海,駕起筋鬥雲,直向西方奔哪知正在天上飛著,卻忽然遇著了南海觀音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