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字數:3442 加入書籤
熊槐沒有讓惠施等兩
就在第二天,熊槐便將惠施召到了大殿,昭陽、田忌也
“惠相,寡人與令尹、上柱國昨日深入討論以後,有個想法,說與惠相參詳一”
“大王請”
“雖然魏、楚是盟友,但秦、楚亦是盟友,秦攻魏實在是令寡人為難!”熊槐一臉的為難之意,“但魏、楚畢竟結盟在前,且寡人一直視魏王為兄,實不忍秦國欺淩魏”
“多謝大王出兵相助!”惠施一臉的激動,唾沫都要噴到熊槐臉上
熊槐一臉的震驚,“呃...惠相是這樣,我要出兵的話實在是來不及”
惠施臉色變紫,正要說熊槐手掌拍在他的肩頭,摁住了
“惠相,你聽我把話說真要出兵,則至少五然我北境並無足夠的兵馬,年前的三君叛亂致使我北地一片狼藉,這你也知最快的便是寡人下征兵令,從北地征但這需要時間,等到兵馬征集完成趕赴蒲陽,秦軍應該早已經撤軍了!”
“大王不出兵,秦軍何來撤軍之說?”惠施有些激不過有一點他放下心來,那就是楚王並沒有趁機進攻魏國的打這樣即便是楚國不出兵,以公孫衍的八萬兵馬再加上蒲陽的三萬人,短時間內應該可以保證蒲陽無虞
“惠相!”田忌開口道,“最適合出兵的非我楚國啊!”
“子期請說!”
“趙!”
“趙?”惠施嗤笑,“前兩年我與齊交好,趙侯怒而出兵攻我,並在邊境修築長城,如此他豈會出兵助我?”
田忌笑著搖搖頭,“非也,非也!惠相可知此一時彼一時也?且魏、趙、韓本一體,三晉合則天下莫敢三晉互相攻伐,則...嗬”田忌沒有再說下
“唉,誠如子期所言,為了魏國,在下去趙國求援又有何妨!隻是...該如何說服趙侯?”
“敢問惠相,若秦得蒲陽,上郡將會怎樣?”昭陽笑
“蒲陽乃我掌控上郡的咽喉,一旦蒲陽有失,上郡便是秦國嘴邊的肉了!”惠施憂
“上郡與趙毗鄰,假定秦得了上郡,若其出兵攻趙豈不是水到渠成?”
“正是!”惠施興奮道,“如此趙便必須出兵助我了!”
熊槐點點頭,“另外,我會派人遊說秦王,促其撤軍,惠相以為如何?”
“好!若能如此,我魏國無憂矣!大王,”惠施拱手道“事不宜遲,外臣這就前去趙國,還請大王替我魏國周旋!”
“一定!”熊槐笑
惠施急匆匆地離開
“杜赫得跑一趟秦國了!”
惠施走後,熊槐召來了孫臏與沈衍,五人開了個小
“大王以為杜赫能夠被說服秦王?”昭陽疑惑
熊槐搖搖頭,“即便杜赫有張儀的才能,恐怕也不能說服秦”
田忌笑道“莫非大王隻是做個樣子?”
熊槐點點頭,“張儀攻蒲陽的目的其實還是逼迫魏國屈張儀的連橫,安邑之戰時被我們破壞了一次,這一次他與秦王恐怕不會輕易罷對於我們來說,秦國陷在魏國戰場最好不戰爭牽涉越廣,對我們就越有利,最好齊國也加入這場混戰,方便我們從中漁利!”
昭陽搖搖頭,“要想將齊國拖下水恐怕很難,齊與魏交好,定然不會對魏出對趙國出手倒是有這個可能,但若是戰場僅局限於蒲陽,即便趙國出兵助魏,恐怕齊國也不會輕啟戰”
熊槐點點頭,“很多時候人算不如天算,總會有意外改變一件事原本的進我們能做的便是多謀,一步三算,做好準備,做勝算最高的那個!”
“如果齊國不出兵,我們可以從蒲陽之戰這場戰爭中得到什麽好處?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怎麽做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熊槐問
眾人都沉吟起
其實熊槐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他望著這些大拿們,希望他們能憋出來一個好點
“大王,”沈衍率先說道“臣以為,若是齊國不出兵,我北境便沒有好的機會,不如取越之江淮之地,將越國分割成兩段,使其南北不能呼自越王無疆死後越國將國都遷回會稽,我從江淮將其截斷,如此越國北部便如沒了頭的軀幹,早晚被我吞”
昭陽點點頭,笑道“大司馬言之有理,我們計劃的第一環便是滅但越國北部與齊接壤,若我貿然進攻琅琊,齊國必然不會坐視,齊、楚必然起衝但是若我們攻掠江淮,甚至將琅琊之地默許給齊國,那麽我們蠶食吳地以及南麵的越都會稽就容易多”
熊槐點點頭,“果真如此,那沈卿又要忙碌起來了,哈哈!”
“臣必為大王拿下江淮!”沈衍大聲
“伯靈,你也活動活動,隨大司馬先行前往壽春準江淮水域縱橫,沈卿,舟師就都交由你調度了!”
孫臏、沈衍拱手應
“步卒便從東部戰區的縣以及封君中抽調吧,多抽調一有反抗者可先斬後奏!”熊槐補充
沈衍點頭會意,大王這是有意要借戰爭削弱江淮眾封君的實
“若是真正擴大,波及齊國呢?”熊槐又
“齊國若要出兵,也隻會出兵攻齊、趙相爭由來已中山位於趙國中間位置,三麵被趙國領土包圍環繞,它是趙國心腹之患,趙國想崛起成為強國,必須先吃掉中山而齊國一直積極地在背後支持中山國,目的就是讓中山牽製趙國,阻礙趙國發展壯齊國南有楚、越兩大敵手,西麵需要有魏國阻擋秦齊國要壯大,勢必先北後南,所以臣以為,齊國首要目標便是趙、”田忌說
“上柱國言之有理,然後呢?”
“若是戰事擴大,各國必然需要抽調大量兵力,如此一來,有些地區的防守必然空秦、魏倒是無大礙,趙國就危險齊國有可能會趁勢聯合中山出兵攻趙,如此我們的機會便來了!”孫臏說
“哦?什麽機會?”熊槐兩眼放光,對於孫臏的戰略眼光,熊槐向來是十分信任
孫臏微微一笑,道“淮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