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秋收一
字數:2739 加入書籤
永嘉五年,七月初
南風拂過豫州的平原,翻湧起金黃的麥浪,粟穗在風中彎下了腰,微微顫大豆卻還是綠油油,它們要等到八九月才能成道旁的楊樹上蟬鳴陣陣,孩童在田間捉著蟋
即使是小冰河期的華北,夏秋交替之際依舊燥熱難午後,在屯墾隊一戶普通農家,坐在門檻上休息的桓景,用手中的鬥笠不住地扇著風,時不時望一望門外無邊的麥田,手頭把玩著白雲塢采來粟的樣
南方長大的桓景還是第一次見到粟,也就是小米成熟時的樣一棵粟穗上結滿了密密麻麻的金黃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這句詩桓景從前還以為是誇張,現在看來一株粟上幾支粟穗合起來,粟粒大概真有萬顆之
這一次收獲的主要是之前白雲塢種下的粟,和之前鴿子塢主逃亡後留下的冬小
不得不說,在農事上,老塢主桓弼還是有點眼光雖然附近其他塢主許多種上了小麥,但白雲塢不除了一些不好的地種上了用來釀酒的黍子,白雲塢基本選擇種之前說過,粟的口感比小麥好其實不是主要原主要原因還是粟的儲存期很桓弼早就預料到了亂世的來臨,如果要結塢堡自守,那麽粟顯然是最合適
而之前苦縣逃亡塢主們留下的大片荒廢麥田,桓景在切實考察之後,生滿雜草的就改種豆他隻留下了狀態還好的一部分讓屯墾隊除完草後繼續維現在收獲的麥田就是這一部
不管是白雲塢的粟田還是屯墾隊的麥田,按照這個時空的標準也算是長勢喜人了,農民一個個麵露喜桓景看著奇怪,畢竟和他在未來親眼見過的麥田相比,這個實在不算什他不知道,就在去年,也就是永嘉四年,關中與河北剛剛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的大蝗雖然豫州有黃河阻隔,波及較少,但也減了今年這副光景實在是上天保
雖然從前每年過年都要回一次農村老家,但城市長大的桓景除了文學作品中的描述外,對秋收其實毫無概現在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學除了向王雍容詢問田地管理的經驗,對於農事,桓景主要是問熟練的老
這個時代的收獲也就是那麽幾個步驟:首先是割麥,這是最累人割下麥子之後,先曬麥去除麥粒中的水然後用連枷打麥進行脫粒,也就是將麥粒從植株上弄下最後還需要揚穀,也就是分離糠和麥子,有用扇車的,也有挑個風大的日子,利用自然風來揚田地現在已經擴充了幾倍,光用扇車顯然是不夠的,隻能用後
了解了這個時代的農業技術,桓景不禁感歎,老農的描述竟和舊時空父親描述他小時候在鄉下的情況幾乎一在聯合收割機普及之前,幾千年了,農業技術竟沒有什麽顯著變
他從前看過一些穿越小說,憑借現代人的智慧,改進農業技術似乎易如反但現在看來,最要緊的問題反而不是技術,而是農光說割麥用的鐮刀,即使之前就努力從四方購入,依然非常不夠現在竟然需要拿兵器來湊合著割麥,這效率就低了不
不過現在割麥的主力也正是這些士乞活軍和新軍本來許多就是佃農出身,對付這點農活自然不在話
他眼前的這一小片田地就是由屯墾隊和乞活軍各負責一部現在正是午後休息時間,一個屯墾隊的老農正坐在田頭,吹噓西域的事桓景認識那個老農,那家夥從來就沒出過豫州,但吹牛卻很有一一旁幾個乞活軍士兵聽得正起
“西域那個火焰山,不得了喲!山上全是火焰,大風一刮,那火焰被吹得撲撲撲直西王母,知道吧,就住在那山上”那老頭又開始胡吹
“老田頭,你這就是胡扯了,西王母住在昆侖山瑤池,怎麽可能住在火焰”一個身材高大的少年不屑地反駁,他被其他乞活軍叫做小冉,看樣子應當是讀過兩年私
“天地良心,我親眼見到的,如何是胡扯?這火焰山就是昆侖”
“就算火焰山就是昆侖山,那火焰山上的瑤池豈不是就是一鍋湯,不得把西王母的屁股都燙熟了?哈哈我還是覺得小冉說得”一旁其他幾個士兵起著哄,老頭隻好硬著頭皮繼續
看著田間談笑風生的乞活軍和新軍,桓景心底竟生出了一股欣慰之居然這麽短的時間內,這兩撥人就已經混熟他其實有些羞愧,畢竟之前想過六月底一到,自己這一方就賴現在看來,當時是有些小肚雞腸了,如果沒有乞活軍幫忙,這些莊稼自己這點人並不好那麽乞活軍要的糧食本來也是應得
突然一個主意進入了他的腦袋:這種合作有沒有可能長期化呢?
之前苦縣乞活軍紀律糟糕,是因為他們是一支完全新組建的部隊,而且陳川本人擅長謀劃,卻並不擅長治如同任何一支流民武裝,這樣一支部隊是介於流氓和真正軍隊之間
但是現在治軍的事情已經是由有禁軍經驗的李頭在負責,其實是可以信賴桓景本來怕的是乞活軍紀律渙散,士兵動輒過來打這個之前有過先例但現在看來李頭到乞活軍之後,至少紀律控製得不
同時通過剛剛過去的一戰,兩軍並肩作戰,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應該也不會來打劫老戰友的糧食,何況這些糧食本來就說好賣給他如果能利用這份友誼,逐步向乞活軍宣傳“有糧大家分”的理念,那麽這些本來就隻是為了討一碗飯的乞活軍,又如何不會選擇倒向他呢?如果確實是這樣,陳川本人也無法約束自己的屬下歸附我桓
他眼前一亮,這一次共同秋收就是一個統合乞活軍的好機至少要給乞活軍部眾留下充分的好印象,對白雲塢的生活方式產生向之後要聯合、或者滲透、甚至兼並乞活軍的部眾,都預先有了充分的民意基
懷著這種心情,他決定晚上親自去探望乞活軍的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