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的決策與科研
字數:3816 加入書籤
與新決策前後腳解鎖的是科研項目。
黃河把三台小型車床全部送到了秦省的大後方,畢竟他現在所處的根據地並不安全,隨時都有轉移的可能。
之前根據地所需要的銅,主要靠割取日軍的電話線,以及民眾捐獻的銅元以及香爐、燭台等銅器來解決。
為鼓勵民眾積極捐獻軍工原料,根據地采取了有償收購的辦法,後勤部專門對19種軍工材料劃分了明確的收購價格。
但依靠民工廠貿易換來的銅,以及確定了大後方銅礦的位置,原材料已經暫時不缺了。
現在可謂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黃河終於決定要把子彈廠的擴建提上日程,爭取讓全軍全師早點擺脫複裝子彈這個過渡期的東西。
在11月29日的時候,原先的三個科研項目就完成了。
考慮到目前部隊沒有製空權,沒有成建製的防空火力,如果建廠的話很可能會被敵人的空中力量盯上。
這種情況下,有一個科研選項就很適用。
「離散型工業一型:通過分散工業,我方可以確保敵人在戰時難以瞄準我們每一所寶貴的工廠
研究所需時間:70天
效果:
地區最大工業值: 20
生產效率保持: 10
基礎生產效率: 5
工廠產出: 10
工廠受轟炸易損性:15」
離散型工業很適合地大物博的祖國,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廠區的安全。
一直用民工廠換取原材料是一件很虧的事情。
即使現在的銅儲量還不錯,但隨著後方工業區的發展,自主開采銅礦是一件避免不了的事情。
現在在大後方開礦還是隻能用很原始的手段。
在這個沒有挖掘機、鑽機的年代,同誌們全靠兩隻手和一把鐵鎬。
祖國幅員遼闊,雖然有些資源不是很豐富,但是從種類上來說基本還是齊全的。這些東西要是可以合理利用起來,那麽實現工業化的起點會很高。
目前根據地雖然說是基礎學科落後,但高端層次還是很有一些有誌青年和技術員的。
隻可惜在采礦工程方麵沒有專業的人才。
黃河把目光聚焦在了這項科研上,
「挖掘技術一型:
基於挖掘技術的進步,在過去不可企及的地點開采資源有了可能。
效果:許久不見的朋友們終於從歐洲大陸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看著滿目瘡痍的家鄉,他們決定奉獻自己所學的一切。
獲得礦建技術員、采煤技術員、通風技術員、地質技術員、測量技術員、機電技術員各一名。
研究所需時間:70天
戰略資源獲取率: 10」
當然了,車床相關的科技還要繼續研究,現在離流水線作業還差得遠。
「改良機床:大後方的機器廠雖然能提供給我們部分工廠需要的器械,但是根據地的工業化僅僅憑借一個器械廠是不可能實現的。
轉塔式六角車床被證明對於批量生產不可或缺,保證高效製造和使用轉塔車床將給根據地工業化帶來顯著優勢。
效果:轉塔車床,圖紙 1
研究所需時間:70天
生產效率上限: 10」
在分配完科研槽後,黃河又看向了決策樹。
其實他真的很想搞點坦克或者是坦克工廠出來。
坦克作為陸戰之王非常適合目前的戰場,而且摩托化、機械化部隊是未來的趨勢。
首先當前階段日本人並沒有什麽反坦克武器,沒有正式跟醜國人開戰前,那個搞笑的反坦克刺雷都沒有研究出來。
其次日本人的坦克以輕坦為主。
但是苦於國內各大戰區缺少反坦克武器,這些小豆丁坦克、日本的工業廢鐵在中華大地上肆意橫行。
一旦這玩意出現在正麵戰場,同誌們隻能選擇用人命去堆死它。
如果能搞到一些歐洲血統的坦克,那就絕對是降維打擊。
最後是因為八路軍一點都不缺石油。
大後方有石油的記錄可以上溯到漢朝,東漢班固的《漢書》和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都有所提及。
而開辦石油工業,是在清末的時候就有了。
1905年,清政府撥款在延長籌辦起了“延長石油官廠”,國內近代的石油工業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1935年的時候,部隊到達了延長。
在油田工人對同誌們的認可下,延長油田仍然正常運營。玉門油田未建成前,這裏可是中國唯一的油田。
但是坦克可不是隨便上個人就可以開動的,當前根據地同誌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學習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更別說步坦協同了。
而且黃河一直記著前世教授告訴他的一句話:做什麽事都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
飯要一口一口吃,科技樹可以稍微點歪一些,但是部隊的組成不能歪。
步兵永遠都是重中之重。
黃河隻能忍痛放棄坦克這條線,繼續發展陸軍的輕重武器。
「著重發展輕武器:鑒於單兵武器仍是我軍的基礎裝備,我國有限的資源必須主要投入先進槍械的裝備上。
效果:
法國投降後獲得:
as36步槍生產線,圖紙1
f2429輕機槍生產線,圖紙1
獲得高盧雞陸軍武器的後續解鎖權限」
對於這條決策的收益,黃河還是十分滿意的,因為他知道高盧雞二戰時期的新式裝備不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