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腰射13.2毫米重機槍的仙人
字數:7515 加入書籤
1942年10月3日,膠萊平原北部。
黎明,經過數小時夜戰的平原一眼望去滿目瘡痍。大火、硝煙與屍體的組合,更是呈現出了一種沉悶的死寂。
廣闊的田野上,被擊落的戰機殘骸餘燼未熄。這些滾滾黑煙直衝雲霄,就仿佛像是古代邊防預警時點燃的狼糞。
順著“狼煙”遙望,隻見天空中充斥著一道道紛亂的白色線條。
那是上百架戰機於半個小時前留下的飛行雲,是日軍陸航為了攔截八路軍空軍轟炸機而留下的痕跡。
“八嘎,差距怎麽會這麽大?12:1,就這還是占盡先機才打出的戰損比。敵人的空軍,還真是像怪物一般的存在。”
“哎,好在武士們的犧牲沒有白費。至少,炮灰們試探出了敵人的火力點,第三飛行師團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窗口期。”
“戰車第一旅團!做好進攻的準備!”
出擊陣列中,日軍少將田美玉郎站在一輛九七式指揮戰車的炮塔上。通過望遠鏡,他將戰場上的慘烈盡收眼底。
老鬼子雖震驚於八路軍空軍的強勢和守備部隊的堅韌,但還是毅然決然地舉起武士刀,下達了準備進攻的命令。
沒辦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好不容易試探出敵人的部署,並且還消耗掉了一定的有生力量,再不進攻豈不是白忙活了一晚上。
“轟!轟!轟!”
似乎是在響應田美玉郎的戰前動員,陣地後方數十門大口徑火炮齊齊開火,密集的炮彈宛如雨點般落在了正前方的平原之上。
漫天的泥土碎屑,夾雜著炮彈爆炸騰起的硝煙,讓此時的膠萊平原隱約有了幾分1940年歐洲西線的即視感。
在這種高強度的炮擊之下,構建在平原的陣地完全可以用一片狼籍來形容。
那些裸露在外的交通壕、鐵絲網以及雷區盡數被毀。甚至就連部分半埋式掩體,也在榴彈炮的洗禮下轟然倒塌。
如此不昭和的炮擊,足足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全程所耗費的炮彈,就連基層鬼子士兵都直呼不可思議。
“進攻!”
“保持T字陣型,給我一口氣捅穿八路軍的防線。”
炮火剛剛停歇,田美玉郎便揮舞著手中的武士刀,催促麾下旅團的士兵們發起進攻。
伴隨著發動機的劇烈轟鳴,幾十輛九五式輕戰車和九七式中戰車一馬當先躍出掩體。鬼子們鼓足了勁,下定決心要打出自己亞洲小四號的風采。
待裝甲部隊盡數出擊,機動步兵聯隊、機動炮兵聯隊和諸多輔助單位也緊隨其後。
他們嚴格遵守訓練時的條例要求,同樣一往無前地挺進戰場。
“各聯隊,一定要仔細觀察。敵人營、團一級都裝備了25毫米的哈奇開斯反坦克炮,這東西在特定距離內足以擊穿咱們的正麵裝甲。”
“75毫米的野戰炮同理,也是需要嚴陣以待的高威脅目標。一旦發現難以處理的敵火力點,立馬通過旗語或無線電向上級匯報!”
“我再強調一遍,千萬不要忘記我在戰前叮囑的注意事項。我可不希望諸君的軍事生涯,留下跟戰車第三師團一樣的汙點。”
田美玉郎,陸士步兵科畢業,1941年10月晉升為少將。
如果單看麵相的話,他很容易會被當成沒什麽能力的雜魚軍官。
不過事實恰恰相反,這老鬼子不僅參加過諾門罕戰役,甚至還憑借著出色的戰術頭腦,在坦克世界中收獲了一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史詩級勳章。
除此之外,田美玉郎還擔任過本子陸軍少年戰車學校的校長。
獨特的教學經曆,使其在關東軍裝甲部隊中有著不亞於兩位師團長的威望,這也是他有資格成為前線指揮官的主要原因。
“嗨!”
“還請少將閣下放心,我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
在田美玉郎這個校長的調度下,整個戰車第一旅團根據當前戰場的寬度,以中隊為基本作戰單位形成了多條進攻鋒線。
這些鋒線均是以兩個中戰車小隊為第一梯隊,另外一個中戰車小隊為第二梯隊。
輕戰車小隊則是分布於兩翼位置,他們在防止敵人從側翼襲擊的同時,還承擔著保護隨行步兵單位的職責。
······
“不對勁,十分得有十二分不對勁。”
“就算八路軍的防禦陣地遭受到了炮火覆蓋,那也不至於全滅啊。都到了現在這個位置,敵人的戰防炮和野戰炮為什麽還不開火?”
“難不成,又是誘敵深入的老套路?”
日軍裝甲部隊的進攻通常在黎明時分發起,他們會竭盡全力秘密推進到前線約五公裏的位置,然後出其不意發動進攻。
極速推進五公裏,這個距離也許會讓全副武裝的步兵感到困擾,但對於九五輕戰和九七中戰真心就是一腳油門的事。
眼下還有一公裏的距離就要抵達交戰區,而八路軍卻沒有做出任何抵抗。
如此詭異的情況,屬實是讓田美玉郎心裏沒底。
“咚!”
就在老鬼子暗自思索之際,戰車第一旅團衝在最前麵的車組突然發出了一道清脆的響聲,同時那台九七中戰的車身也產生了不正常的震動。
見狀,絕大多數的本子車長都關上了艙蓋,以免自己成為空中飛頭表演的第一人。
“戰防炮!戰防炮!”
“快,趕緊把那夥敵人找出來!八路軍的戰防炮非常矮,所有車組繼續推進並且保持觀察!”
日軍的裝甲兵,大多都是少年戰車學校出身。這些鬼子想要畢業,那就得經過循序漸進式的漫長學習。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他們的個人能力基本都處在及格線以上。這些在第一時間便向可疑地點開火的車載重機槍,就是最直觀的表現。
但是!
九七中戰的觀瞄係統非常差,經過數次升級後的指揮塔居然不是潛望鏡,而是僅憑幾條狹小的縫隙觀察。
在原本時間線的太平洋戰場,戰車第二師團之所以會遇到所謂的斯圖亞特危機,正是因為M3大多時候都可以先發製敵。
挨了好幾炮後,鬼子們總算是發現了反坦克炮的位置。
隻不過他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兩台衝在最前麵的九七中戰,活生生被敲門磚都算不上的25毫米神針戳成了篩子。
“停車!給我幹掉那些陰險的民國人!”
“炮塔左轉,距離1500!”
“高爆彈!”
隨著車長的命令,駕駛員拉住刹車將坦克穩穩停住。於此同時,它的炮塔也開始旋轉瞄準遠處的反坦克炮。
九七中戰雖然可以在行進中開火,但為了確保命中率和殺傷效果,鬼子們還是選擇靜止射擊。
“高爆彈一發,裝填完畢!”
“發射!”
“轟!”
硝煙過後,25毫米的哈奇開斯反坦克炮直接原地起飛。被57毫米高爆彈殉爆的彈藥,更是炸出了半徑數米的大呲花。
似乎是心中憋有怨氣,幾輛九七中戰的重機槍仍在開火,就仿佛是要用八路軍的屍體泄憤一般。
隻不過沒有任何一個鬼子發現,爆炸的中心,根本沒有任何屍骸。
“繼續進攻。”
確認戰果後,位於後方的田美玉郎命令繼續前進。
老鬼子現在也想明白了,他們進攻的區域本就是敵人兵力部署最弱的一側,而魯省八路軍的戰鬥力又不如晉省的主力。
抵抗弱?
弱才正常!
伴隨著柴油發動機的轟鳴聲,第一戰車旅團繼續推進。
當第一個中戰車中隊正式踏進交戰區,後方的履帶車和輪式車輛紛紛停下,機動步兵迅速下車加入戰場。
“跟著坦克,不要掉隊!”
“注意距離,一會要多利用車身躲避敵人的火力,及時幹掉可能出現的八路軍。尤其是扛著火箭筒的那種,必須優先集火!”
“嗨!”
······
話分兩頭,魯省軍區第五師戰地指揮所。
在一處堅固的地堡內,第五師師長舉著高倍望遠鏡,目不轉睛地看著遠方的戰場。
以坦克為先鋒,鬼子的推進十分順利,任何地形障礙都能輕鬆突破。在守備部隊的刻意放任之下,敵人甚至踏過了大半個交戰區。
“他娘的,小鬼子的關東軍果然名不虛傳。數十門105毫米榴彈炮,敞開打了半個多小時。這投送量,咱們的師屬炮兵團可比不上。”
“好在陣地上沒什麽人,要不然參謀長非要活劈了我。”
“傳我命令,接下來的一個小時給我往死裏揍,一直挨打可真憋屈。沒有炮兵,光憑裝甲部隊可別想輕易突破我的防線。”
“是!”
收到上級反擊的命令後,第五師和守備4、7旅的炮兵率先發難。
跟鬼子們不同,在自家空軍牢牢緊握製空權的當下,同誌們完全可以肆無忌憚的炮擊戰車第一師團,不把敵人的陸航當人看都行。
至於本子用大口徑火炮反製怎麽辦?
開玩笑,難不成你要指望這些師團屬炮兵聯隊,在忙著轉移的過程中還能打炮戰?
“轟!轟!轟!”
伴隨著二十多門105毫米榴彈炮的咆哮,第五師和守備4、7旅的反擊正式打響。
在炮火的洗禮下,最先出現傷亡的自然是戰車第一師團的機動步兵聯隊。鬼子們在炮彈雨中欲仙欲死,大平原上根本沒有可供躲避的天然掩體。
當然了,曲射武器遠距離打坦克還是有點費勁,尤其是數量遠遠小於敵軍裝甲部隊的前提下。
對付九七式中戰車,那還得是直射的反坦克炮。
“嘭!”
一聲悶響後,位於進攻鋒線最前端的九七中戰直接被炮彈打穿。
跟以往的飛頭、彈藥架殉爆和火葬不同,這次鬼子坦克的外表沒有什麽明顯損傷,走的十分安詳。
如果不近距離觀察,協同的本子士兵甚至無法發現正麵裝甲上的小洞。
“耶!脫發!”
成功用47毫米的Mle SA37反坦克炮幹掉敵人後,來自第五師的戰士們興奮地攥了攥拳。
訓練了好幾個月,這是他們班第一次在戰場上正式取得戰績。這種喜悅感和成就感,就算大家都是老兵也無法控製情緒。
遙想一年前,一輛爛慫裝甲車都能在平原上追著他們跑。如今兩極反轉,爽字根本無法形容同誌們的心情。
“繼續繼續!敵人還沒有發現咱們的炮位,不用急著轉移!”
“今天天氣不錯,我覺得咱們可以再打一炮!”
作為喚醒勇虎產出的精品武器,係統修補了SA37原本有缺陷的製退裝置,從而提升了在遠距離的炮擊精度。
加裝的炮口消焰器,更是讓這門一米高的反坦克炮成為了蹲坑黑槍的神器,這也是炮手提議再打幾炮的原因。
聽到熟悉的江浙口音,炮班班長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自家師長在戰前反複強調,收到通知的時候必須要扔下所有重武器快速撤退。這也就是說,他們手中的SA37用一次少一次,每一發炮彈都可能是告別。
秉著用夠本的原則,他語氣肯定地說道:
“好,那就再打幾發。現在戰場亂成了一鍋粥,鬼子的坦克一時半會也沒功夫找咱們。”
“大家注意觀察.”
“咚!咚!咚!”
炮班班長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左前方重機槍陣地上傳來的悶雷聲打斷。
順著聲音望去,隻見一名身高180的山東壯漢,正抱著一挺38公斤的哈奇開斯M1930,對鬼子的九五輕戰持續短點射。
側麵裝甲隻有8毫米的小豆丁,根本抵擋不住13.2毫米的穿甲燃燒彈。
僅僅幾秒鍾的時間,那台本該保護隨行士兵的輕坦,就跟周遭的鬼子步兵一起見了天蝗。
“快!救人!他殺紅眼了!”
“這是哪個班的機槍仙人,咋不用腳架直接腰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