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魯哀公問政孔子(1)

字數:3973   加入書籤

A+A-




    張三回國後,向吳王夫差匯報了見孔子的情況,對孔子推崇之至,強烈建議吳王夫差正式邀請孔子赴吳。
    張三見孔子問巨骨之事很快傳遍了吳國,人們都在感歎著魯國聖人孔夫子的學問,孔子的大名在吳國更盛更響。
    有一個少年,將捧著的一卷竹簡輕輕合上,對著自己的父親道“待兒子長成,定拜孔夫子為師!”
    這個人叫言偃,此時剛滿12歲!
    言偃,字子遊,公元前506年出生,卒於公元前443年,吳國人氏,今江蘇常熟人赴魯國,孔門十哲之一。
    此時的言偃,還僅僅是一介少年,有誌少年。我們就讓言偃先慢慢長大成人吧,在不久的春秋舞台中,自有言偃表現的機會。
    吳王夫差派人接觸孔子的事,經孔子學生們之口,很快被魯國國君魯哀公以及一眾公卿大夫們知道了。
    孔子並沒有製止學生們對這件事的宣傳,因為孔子真的很想很想讓國君魯哀公記住自己,非常希望自己滿腹才華,用於魯國中興大業上。
    但以季孫斯為首的三桓,顯然不希望在魯國的政壇上再見到孔子。
    孔子太厲害了。
    想當年,孔子隻用了短短兩三年時間,就讓整個魯國翻天覆地,公室權力迅速得到加強,三桓家族勢力受到嚴重影響。
    如今,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可以說是全麵掌控了魯國。此等有利於三桓的政治局麵,三桓絕對不容許有人破壞。
    所以,孔子欲在魯國從政,已然不可能了。
    但是,魯哀公看上去文質彬彬且對三桓低三下四的,但他的骨子裏,流淌著魯文公、魯武公、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等一幹魯國著名先君的血,他真的非常非常想重用孔子。
    尤其是聽說吳國這樣的東夷國家也想重視聘用孔子,魯哀公坐不住了。
    孔子,是魯國的孔夫子,是魯國的聖人,寡人哪怕不能重用他,也要禮待他!或者,寡人就視孔夫子為師,向孔夫子學習禮教文化,學習治國理政,這總可以吧?
    魯哀公決心已下,他隨即召見了孔子。
    孔子非常高興,見到魯哀公後,施禮後端坐於側。
    看著這位身高臂長、和善可親又兩鬢皆霜的魁梧老人,魯哀公彬彬有禮地問了第一個準備好的問題“請問夫子,寡人該如何治理國家,以利民眾?”
    孔子立即起身,恭敬且肅然道“主公英明,臣未曾想主公能如此重視治理民眾之事。今日此問,實屬我魯國萬民之幸也。臣雖不才,敢不盡綿薄之力?
    臣以為,為政之道,首推人道。
    政者,正也。國君正,則民眾亦正。國君若不正,則民眾無所適從。”
    魯哀公問道“請夫子賜教,如何才能推行人道呢?”
    孔子道“夫婦有別,男女有親,君臣有信。能做到這三點,那一切都正了。”
    魯哀公道“盡管寡人德才不足,但聽夫子所言,亦有心實現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但不知要采取哪些具體措施呢?”
    孔子道“古之先賢治政,以愛人為要。欲行愛人,禮儀為要。推行禮儀,恭敬為要。恭敬之事,婚姻為要。故天子、諸侯大婚之時,著冕服而親迎,以示敬慕之情。
    君子敬之,以禮維之,故能親之。若不敬,則失禮,必無親。不敬不親即不尊,不尊必無愛。故臣以為,愛與敬,乃治政之本也。”
    魯哀公細細咀嚼了一會孔子這番關於愛與敬的理論,皺了皺眉道“誠如夫子所言,與治政無上精妙。但寡人還是認為,大婚之日,天子諸侯這樣的人要著冕服親自去迎親,是不是過於隆重了呢?”
    孔子嚴肅道“主公差矣!婚姻乃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是兩個異姓宗族共結連理,目的是為了存續祖脈,使天地、宗廟、社稷的祭祀延續不斷。這等重要之事,主公怎可言過於隆重呢?”
    魯哀公臉一紅,忙起身施禮,謙遜道“寡人淺陋無知,請夫子恕罪。夫子所言,寡人敢不聽從?隻是寡人德疏才淺,在夫子麵前又不會說話,難以表達言詞,讓夫子見笑了。”
    魯哀公如此謙遜有禮,讓孔子非常感慨。
    他相信國君是一位有大仁大愛的人,更是一位孜孜求學的人,是一位有意好好治國理政的國君。
    而自己的理念與主張,正需要通過這樣的國君宣傳並實踐之。
    懷著激動的心情,孔子認真對魯哀公道“那臣鬥膽向主公再講講天子諸侯的婚姻。
    主公,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理應隆重。
    為天子諸侯者,內治宗廟之禮,以配天地之神;出治直言之禮,以立上下之敬。如此,於事不合規就可以更正,於國秩序有亂就可以振興。這就是為政以禮為根本的道理。”
    見魯哀公還在咀嚼著自己的話,孔子舉例並解釋道“主公,古之夏、商、周三代明君,一定尊重、愛護自己的妻與子,這是有道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因為妻乃家內之主,子乃祖先之後,豈敢不敬呢?因而,君子無不敬重的。
    君子言敬重,最重要的是敬重自己。因為自己是父母所衍生的支脈,怎敢不敬呢?如果不敬重自己,那就是損害父母;損害父母就是損害自己的根本。
    根本受損,其枝葉也因此而受到傷害,甚至死亡。
    自身、妻子、兒女這三者,百姓也像國君一樣都是有的。所以,治國之道,應通過自身想到百姓之身,通過自己的兒子想到百姓的兒子,通過自己的妻子想到百姓的妻子。
    國君能做到這三方麵的敬重,那麽教化就通行天下了,這是以前太王治國之道。主公若能行之,則治理國家必定和順安平。”
    魯哀公非常感慨,孔子的話非常淺潔易懂。
    婚姻,並非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合二姓之好,續接祖先後裔,為百姓示範,故應敬慎鄭重。
    婚事禮節雖隆重,但其意義深遠。身為國君,要與妻、子一起祭祀宗廟天地,對內主持先祖祀祭,對外治理國家,敢不重視?
    這正是孔子的“君子無不敬”理念,君子,不但要敬愛妻與子,更重要的是敬愛自己。
    敬愛自己,是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因為自己是父母所生。
    到後來,《弟子規》有言“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讓父母親憂慮。自己做出傷風敗德的事,必然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敬重自己是基礎,然後是敬重他人,敬愛他人的妻與子。
    以此禮治國,當然能使國家和順,社會安寧。
    治國之前,必先齊家。
    家庭幸福和睦了,社會也將變得和諧安定,國家因此繁榮昌盛。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春秋魯國風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