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科舉立,曹操心亂

字數:7509   加入書籤

A+A-




    第315章 科舉立,曹操心亂
    世家大族縱然心中不願,奈何麵對諸葛亮這柄出鞘利刃,以及地方豪強、寒門士子的洶洶民意,仍舊隻能選擇退避三舍。
    並沒有看錯。
    除了寒門士子以外,這場風暴也有地方豪強在其中推波助瀾。
    若換做東漢王朝,由於地方豪強需要依仗世家大族,想盡辦法讓族中子弟入朝為官,雙方利益可謂是休戚與共。
    世家大族高高在上久了,從心底看不起地方那些土財主,認為他們沒有家學傳承,不配在朝廷之中擔任高官。
    這也是為什麽,哪怕以沛國周氏在地方的影響力,都很難在朝中擔任兩千石的官員了。
    蛋糕就這麽大,自漢武帝時期,郡國每年都隻有一個孝廉名額,世家大族子弟以及郡守家族後輩都不夠分,又怎麽可能讓給地方豪強?
    哪怕到了和帝時期,考慮到不同郡國之間人口基礎相差甚大,此種察舉製度對於人口大郡不利,優化了原有每郡一個孝廉名額的製度。
    自那以後,舉孝廉的名額改成以人口為標準,人口滿二十萬每年舉孝廉一人,滿四十萬每年舉孝廉兩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滿二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人口不滿十萬,每三年舉孝廉一人。
    漢和帝對於邊郡少數民族雜居地區,另訂優寬之製。
    在永元十三年下詔,對於幽州、並州、涼州的邊郡地區,人口滿十萬每年即可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五萬以下每三年舉孝廉一人。
    更改以後的察舉製度看似更加合理,事實上名額仍舊十分珍貴,而且讓繁榮人口眾多的郡國越發興盛,偏遠人口稀少的郡國逐漸凋零。
    就以東漢永和五年為例,號稱天下第一郡的南陽郡人口高達243萬,每年就能舉薦十二個孝廉。
    但對於絕大多數郡國,由於人口較為稀少,每年隻能舉薦一到兩位孝廉名額。
    還有很多地廣人稀的偏遠區域,全郡登記在冊的人口都不足五萬,三年才能舉薦一名孝廉。
    莫要以為這樣的郡國很少。
    僅僅在東漢永和五年,這樣的郡國都有十五個,大多集中在幽、並、涼三州。
    就比如人口最少的並州朔方郡,全郡登記在戶籍之中的人口,也才隻有七千人。
    當然,官府的登記未必準確,偏遠地區朝廷鞭長莫及,或許存在許多隱田匿戶之人,在裏麵居住的少數民族也肯定沒有被登記。
    人口如此稀少,孝廉名額自然也異常珍貴。
    哪怕人口眾多的南陽、汝南等郡,看似孝廉名額極多,可相比起境內的世家大族數量,也根本不值一提。
    物以稀為貴,孝廉名額亦是如此。
    特別是能夠操控孝廉名額的兩千石高官,世家大族根本不可能拱手讓給地方豪強,哪怕他們實力再強都不行。
    因為一旦某個豪強家族,出現了能夠在地方擔任兩千石高官者,就能與其餘世家交換孝廉名額,繼而迅速擴大家族的影響力,最終一躍成為真正的世家。
    不過世家也知道豪強在地方的影響力,雖然不會讓出孝廉名額,不會給他們躍遷的機會,卻也會對豪強極力拉攏,在地方大量征辟豪強族內的子弟為掾吏,以充實府衙。
    隨著時間的流逝,整個漢朝也就形成了以世家為骨幹,以地方豪強為枝葉的統治階層。
    豪強並非沒想過更進一步。
    隻不過,這個統治階層的枝幹,卻不允許他們上來瓜分自己的利益。
    以前豪強無力反抗,隻得討好世家,讓更多的族中子弟在地方擔任掾吏,如此也能保得家族興盛。
    現如今,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地方豪強自然不會繼續給世家大族充當綠葉,而是選擇與寒門士子站在一起,準備徹底粉碎世家的特權。
    寒門士子的影響力或許有限,但豪強若是團結起來,在地方完全能夠一手遮天,比起世家大族猶有過之。
    畢竟,世家本就不像隻能紮根地方的豪強,把精力都放在朝堂之上,對於基層的影響力,根本比不上本地的土財主。
    提攜豪強、打壓世家,也是周琦計劃中的一步。
    在這場選人製度的角力之中,要分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誰又是可以拉攏利用之人。
    毫無疑問,既得利益的世家乃是敵人,寒門士子乃是朋友,地方豪強乃是可以拉攏利用的預備盟友。
    隻要豪強開始站隊,哪怕楚國境內的所有世家盡皆造反,周琦也有底氣把他們盡皆掃滅而不動搖國之根本,畢竟那些所謂的基層掾吏,本來就以豪強居多。
    隻要基層不亂,楚國就亂不了。
    麵對愈演愈烈的這場風暴,楚王府終於發話了,召集楚國境內所有有名望的大儒、世家領袖、豪強代表,以及傑出的寒門學子,在襄陽舉辦規模空前的討論,最終決定楚國以後新的選人製度。
    諸葛亮雖然出身世家,不過作為這場風暴的發起者,再加上其擔任荊州治中的半年時間,所處理的案件都讓人心服口服,被眾多寒門學子當做領袖,將其推舉為代表。
    為了保證大會的順利舉辦,周琦幾乎調動了整個荊州的兵馬,從襄陽至地方,都進入了戒嚴狀態。
    曆經兩月的大討論,在周琦的刻意引導下,上千參與大會的代表,最終確定了楚國未來新的選人製度,那就是科舉製!
    所謂科舉,就是摒棄原有的察舉製度,使用開科取士的方法,自下而上分別設立鄉試、縣試、郡試、州試、會試以及殿試。
    隻要是楚國國民,任何人都能參與科舉。
    之所以從鄉試到殿試分那麽多道程序,既是為了避免庸才齊聚襄陽,拉低整個科舉會試的質量,也是為了基層的寒門士子著想。
    這個時代交通並不發達,出一趟遠門就意味著要花很多時間與金錢。
    對於世家、豪強而言,這些並不算什麽。
    但是對於家庭普通甚至貧寒的士子而言,或許去襄陽考試幾次,就會讓自己傾家蕩產。
    甚至於,有些家境很差的士子,甚至連去襄陽的盤纏都湊不齊。
    先舉辦鄉試,那就是在本地考試,既能刷下一大批渾水摸魚之人,也能節省遠去考試的路費。
    最重要的是,周琦還明文規定,各科考試成績優異且家庭貧寒者,地方需要為其準備下一場考試的來回路費。
    那也就意味著,如果某個寒門士子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鄉試,哪怕家中一貧如洗,也不用為縣試的來回路費擔心。
    縣試的距離不太遠,或許花不了多少路費,但以後的郡試、州試以及會試,很多地方的士子都會長途跋涉,花銷必然不小,對於那些家貧的士子而言,就是無比沉重的負擔。
    若成績優異,有了地方能夠提供盤纏,就能保證人才不被埋沒。
    一般情況下,地方對於成績優異的士子,也願意出錢資助,對方未來若是飛黃騰達,對於家鄉而言也是好事。
    除此之外,科舉又分文舉與武舉。
    &t;div cass=&ot;ntentadv&ot;>    文舉又分很多種類,大致包括經學、詩賦、算學、法學、明陰陽災異學等等。
    其中明陰陽災異學,包含天文、地理、占卜等等雜學。
    這些種類的學科,其實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設立,到了漢安帝時期,南陽左雄更是提出了改議舉製。
    為了保證地方官員舉薦之人有真才實學,左雄向朝廷建議,對於地方所舉薦的孝廉要進行考核,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以判斷他們是否真的有才學。
    如考試未通過,則取消孝廉名額,並且還要追究舉薦的官員。
    左雄此舉,極大掃除了察舉製的弊端,至少保證了被舉薦者不會是那種庸才,這才導致大漢哪怕到了王朝末年,始終人才輩出,無比強盛。
    因此,當科舉文舉內容公布以後,在楚國境內並未引起太大的波瀾。
    至少在漢武帝時期,這些考試的內容,都是朝廷要求被舉孝廉者必備的素養,孝廉可以不是全才,起碼在某方麵能夠擔當大任。
    那些有資格被舉孝廉的世家子弟,在考科舉的時候,至少也比寒門士子更有優勢。
    當然,文舉的具體考試非常繁雜,其中所囊括的內容,在各地大儒以及朝廷高官的討論下,也在不斷完善。
    科舉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選拔能夠真正對朝廷有用之人。
    至於武舉,大致分為三種。
    其一,考兵法策論,地理曆史,練兵用人,此類科考成績優異者,都會被著重培養,以後拜將的機會比較大。
    其二,考個人武藝,騎術、箭術,此類科考成績優異者,大多會充實到基層擔任軍官,戰時負責衝鋒陷陣。
    其三,考與軍械有關的知識,能夠製造常用的戰爭器械,此類成績優異者會充實到軍隊的後勤研究所以及軍隊之中,專注研發、製造各種各樣的戰爭器械。
    最開始的科舉考試,並不能十分完善。
    不過周琦也吸取了後世的科舉經驗,從一開始就要求試卷隱藏考生姓名,免得出現徇私舞弊之事。
    從鄉試到會試,乃是全國範圍的人才選拔,到了殿試,卻是由周琦以及朝中文武,親自考核這些能夠走到最後的士子。
    可以想象,如果不出意外,這些能夠從無數學子中殺出來之人,未來必然會得到重用,前途不可限量。
    科舉製經過議定以後,周琦就下詔廢除原有的察舉製,由朝廷召集各類學科的優秀人才,編撰科考書籍,批量印刷以後分發到各郡縣。
    當科舉考試內容公布以後,楚國境內一片歡騰,就連那些世家大族,也沒有想象中的抵製。
    畢竟,無論是文舉的相關內容,還是武舉最被看中的兵法、策論,家學淵源的世家子弟明顯比寒門子弟更占據優勢。
    他們如果能夠抓住科舉這個風口,最先崛起的仍舊屬於世家,畢竟絕大多數的頂尖人才,仍舊出自世家。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製也會打破世家對於上升通道的壟斷。
    奈何事已至此,科舉乃大勢所趨,世家縱然心中裏有些膈應,終究不敢再跳出來反對。
    關中,長安。
    卻說曹操拿下涼州以後,本來打算圖謀漢中,繼而謀奪益州。
    未曾想,被曹操頗為看重的滿寵,卻死在了周瑜手上,漢中也被周瑜攻下。
    如果張魯沒有投降楚國,曹操哪怕與周琦撕破臉皮,也會發兵進駐漢中,不惜與楚國一戰。
    可當張魯投降以後,也就意味著曹操失去了繼續謀奪漢中的機會。
    他雖然心疼滿寵身死,卻也奈何不得周瑜,隻能厚待滿寵家人。
    就在曹操休養生息,大肆發展涼州之際,一封自襄陽而來的書信,卻是撥動了這位梟雄的心弦。
    書信出自周琦之手,內容很簡單,隻有寥寥兩句:科舉已立,孟德兄是否還記得昔日約定?
    曹操拿著書信的右手抖動了一下,思緒忍不住回到了很久以前。
    想當年,曹操、周琦皆為青年,有著滿腔熱血。
    曹操出身名門,家世不凡,憂國憂民,喜好結交天下英雄,也為當時朝廷的黑暗而義憤填膺。
    周琦出身低微,卻宛若出鞘利刃,鋒芒畢露,居然膽敢以凡俗之身,斬沛國相首級為祖父報仇,深得曹操喜愛。
    周琦殺害王吉以後到達沛國,被隱匿於曹府之中,與曹操抵塌而眠。
    那一日,兩位青年高談闊論,毫不留情的揭露著朝廷的弊端,都迫切希望能夠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那一晚,周琦就曾說道:“公開選拔,不分年齡、不分出生、不分名望,優者勝,劣者汰,唯才是舉!”
    當時的曹操感覺熱血沸騰,忍不住擊掌歎道:“好一個優者勝,劣者汰!”
    “好一個唯才是舉!”
    “子異之言,令吾茅塞頓開。若朝廷能夠重用子異此等人才,則天下可定、漢室可興矣!”
    盛讚過後,曹操還曾經對周琦承諾道:若自己真能安邦定國、身居高位,必然竭力推行科舉製,彼時還希望周琦能夠鼎力相助。
    周琦也承諾過:“若真有那日,弟必當竭力相助!”
    曹操伸出右手,臉上滿是振奮:“我等且擊掌為誓。望君不負今日之言。”
    “啪!”
    周琦右手拍了上去,臉上滿是鄭重:“必不負今日之言!”
    昔日誓言,尤在耳畔回蕩。
    可惜時過境遷,曾經無話不談的至交好友,如今卻都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往日的滿腔報負,也成了為自己利益而戰。
    念及於此,曹操一時間居然有些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