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萬般皆為利
字數:7915 加入書籤
第317章 萬般皆為利
就在袁紹開始秘密調兵遣將,籌備糧草之際,三路使者已經帶著趙國皇帝的詔書,分別奔赴各地。
關中,長安。
鍾繇的到來,受到了曹操的盛情招待,荀彧與鍾繇久別重逢,更是相談甚歡。
潁川荀氏、潁川鍾氏、潁川陳氏,可謂是潁川境內有名的世家大族,皆有詩書傳世,曆代幾乎都人才輩出,哪怕在整個士林之中也頗有名望。
三大士族享有盛名,互相通婚,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真要攀親戚,荀彧與鍾繇之間也有親戚關係。
敘舊完畢,荀彧問道:“元常此來長安,所為何事?”
鍾繇放下了手中的茶盞,問道:“對於當今天下局勢,文若如何看待?”
荀彧眼神有些波動,笑著說道:“諸侯之中,袁本初虎踞河北,麾下人才輩出,如今已成帝業,當為天下第一豪傑。”
“除此之外,周子異雄踞江南,占據三州富庶之地,國富民強,亦有吞吐天下之誌。”
“至於曹公與劉玄德,雖亦為當世英雄,奈何時運不濟,暫時隻能蝸居一地。”
鍾繇輕輕捋著胡須,道:“文若既有此等見識,何不勸說曹公依附吾主,待天下一統之際,亦不失王侯之位,豈不美哉?”
荀彧道:“元常此來乃是充當說客耶?”
鍾繇搖頭道:“吾隻是隨口一提,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若文若能夠勸說曹公歸順吾主,自然再好不過。”
“然吾此來,意在南方。”
荀彧心道“果然如此”,表麵卻仍舊不動聲色,佯裝疑惑的問道:“元常何出此言?”
鍾繇正色道:“當今之世,群雄並起,諸侯混戰,以致百姓流失,民不聊生。吾主順天應民,代漢而立,有清平亂世之心、囊活宇宙之誌。”
“周子異不修德行,違背祖製,推行科舉,所招之人不觀品德,未來必成禍亂天下之流毒。”
“吾主欲盡起河北兵馬,南下伐楚。”
“無論曹公還是文若,皆出身世家大族,自然知曉科舉之危害。”
“吾主願冊封曹公為秦王,結為盟友,協力伐楚。”
“且吾主已經承諾,縱然其日後統一天下,曹公亦不失異姓王之爵。”
“今特與文若私下商議此事,還請代為轉告曹公。”
荀彧道:“元常之意,吾必會代為傳達!”
鍾繇離去以後,隨行使者卻是問道:“先生能說動荀文若嗎?曹公會接受陛下的冊封嗎?”
隨行使者覺得,鍾繇的那番話也未免太沒有說服力了。
鍾繇轉頭看向使者,笑道:“文若聰慧異常,曹公更是野心勃勃,必不會錯過此等良機,我們隻需靜靜等待即可。”
鍾繇此番主動要求出使長安,正是看穿了曹操的性格,知曉對方絕不可能安於現狀。
當今局勢,如果趙國與楚國之間不爆發大戰,曹操就沒有機會擴張勢力。
相比起趙國境內的文臣武將,或許曹操更希望袁紹大舉南征。
果不其然。
當荀彧把自己與鍾繇談論的內容悉數告知曹操以後,曹操不由大笑出聲,隨後對著荀彧問道:“文若果真以為吾不如袁本初與周子異?”
荀彧作揖拜道:“那隻是搪塞元常之言罷了,主公切莫介懷!”
曹操再次大笑出聲,而後麵露鄭重之色,問道:“文若以為,吾是否應該接受袁本初之冊封,與其一同伐楚?”
荀彧道:“竊以為,當如此。”
曹操道:“文若且說說其中緣由。”
荀彧道:“當今天下,四大諸侯各據一方,其中實力最強者袁本初已然稱帝,實力稍次者周子異業已稱王。唯有明公與徐州劉玄德,不敢貿然進爵。”
“長此以往,世人或許就會覺得明公不如袁本初與周子異,關中人才就會不斷流逝。麾下文武得不到晉升,亦會有所怨言。”
“若能趁機接受袁本初冊封,爵位既能更進一步,穩住關中文武之心,亦不會背負罵名。”
如果換做原本曆史上,荀彧絕不會勸說曹操封王。
然此一時,彼一時也。
當今天下,漢室朝廷都不複存在,河北袁紹稱帝,江南周琦稱王。哪怕荀彧再如何心向漢室,也隻能被迫接受這個事實。
既然漢室已亡,荀彧就要為自己的主君曹操考慮未來了。
稱帝或許為時尚早,稱王卻已經迫在眉睫,否則天然就低周琦一頭。
這也是為什麽,荀彧會勸說曹操接受袁紹的冊封了。
最為重要的是,若曹操自己稱王,或許會受到某些心向漢室之人的詬病。
被袁紹冊封,卻大不相同。
就好比是推行科舉,有了周琦作為擋箭牌,曹操就能悶聲發大財。
被袁紹冊封王爵也是同樣道理,人們縱然有想法,首先被攻訐的目標也會是袁紹。
荀彧繼續侃侃而談:“袁本初雖有心南征,對於明公終究有些不太放心,派遣元常前來關中,也未嚐不是在試探明公態度。”
“若明公拒不接受袁本初冊封,彼未必會大舉南征。就算南征,亦會留下足夠兵馬防備明公,這並不符合關中的利益。”
“明公如今被困於關中,南北皆為強敵,想要破局,隻能讓兩大諸侯爆發大戰。”
“彼時,無論誰勝誰敗,都勢必會元氣大傷,勝者未必有能力將敗者一口吞下。”
“明公此時坐收漁翁之利,豈不美哉?”
荀彧的分析並沒有錯。
曆史上曹操雖然打贏了官渡之戰,卻也沒有餘力占據河北,隻能等到袁氏兄弟內亂,才能跑過去撿便宜。
這個時空,未嚐不會如此。
以趙國與楚國那龐大的體量,二者縱然最後能夠分出勝負,也必然會兩敗俱傷。
曹操負手在屋內來回踱步,內心已經被荀彧說動,卻仍舊喚來了郭嘉、程昱、毛玠等人,共商大事。
最關中眾謀士的態度幾乎完全一致,那就是接受袁紹的冊封,讓對方能夠毫無後顧之憂的南征。
決議已定,曹操當即召來鍾繇。
鍾繇拿出袁紹所頒布的詔書,冊封曹操的趙國的首位異姓王——秦王。
&t;div cass=&ot;ntentadv&ot;> 此後至少在明麵上,曹操已經選擇了臣服袁紹,關中亦是納入趙國的統治範圍。
不過實際上嘛,袁紹的手仍舊伸不到關中。
冊封完畢,曹操正想招待鍾繇,卻是聽得對方問道:“大王既已接受陛下冊封,不知何時起兵南征,討伐逆周?”
曹操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
鍾繇卻是繼續說道:“此番陛下欲以舉國之力南征討逆,大王既為趙國首位異姓王,自當傾盡關中兵馬,以為討逆先鋒。”
鍾繇也並非好糊弄之人。
他不可能讓曹操隻得好處不幹實事,最後坐收漁翁之利。
鍾繇前來長安之前,袁紹可是下了死命令,務必說動曹操起兵攻益州,否則對方隨時都可能趁著趙、楚大戰之際,行不軌之事。
唯有把曹操徹底綁在趙國這輛戰車上,袁紹才不用擔心對方背後搗鬼,能夠傾盡全力南征楚國。
眼看曹操笑容逐漸凝固,郭嘉卻是站了出來,笑著說道:“元常但請放心,等待秦王殿下整頓兵馬完畢,就會率軍南下,為陛下先鋒!”
鍾繇道:“某不才,願隨軍伍左右,不知奉孝以為如何?”
郭嘉嘴角抽動了兩下,沒想到鍾繇居然打蛇隨棍上,是準備看死了曹操,督促對方實打實的出兵攻打楚國,而不僅僅是做做樣子。
曹操此時卻也回過神來,道:“固所願也,不敢請爾!”
會議散了以後,曹操對著眾人說道:“吾本來打算先讓趙、楚分出勝負,再坐收漁翁之利。不過現在看來,袁本初恐怕早有防備。”
“吾若不同意,恐怕袁本初仍會對關中心存戒備,不肯傾盡全力南征楚國!”
程昱道:“攻打楚國,謀奪益州,對於明公而言並沒有壞處。此前若非張魯早早投降,漢中恐怕已被明公所得。”
“既然袁本初相逼,不若就趁勢而為,等到趙、楚兩國大戰僵持,無暇他顧之際出兵奪取益州,以成王霸之業!”
郭嘉卻是說道:“奪取益州自然對明公百利而無一害,然益州險峻,易守難攻,行事當謹慎。”
與此同時,審配也是帶著詔書抵達了徐州。
他並沒有第一時間拜會劉備,反而先去拜訪了陳群、陳宮、陳登、糜竺、諸葛瑾這些徐州能夠說得上話的謀士。
這些人除了糜氏以前乃是商賈以外,餘者皆出身世家大族。
科舉製的推行,無疑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最為重要的是,劉備現在占據徐州這個四戰之地,又被袁紹、周琦這兩位強大的諸侯所包圍,位置非常尷尬。
劉備現在所麵臨的局麵,甚至比曹操更壞。
如果想要有著更進一步的發展,趙、楚之戰亦是徐州的唯一機會。
審配以三寸不爛之舌,先是描述了科舉製未來會對徐州世家造成何等衝擊,隨後更是直言不諱的指出,周琦之所以不遺餘力的幫助徐州,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出劉備當擋箭牌,周琦好趁機擴張勢力。
事實也的確如此。
若沒有劉備這個擋箭牌,周琦不可能如此輕易拿下荊州、益州,也不可能擁有現如今的強大實力。
最後,審配更是畫下大餅,告知眾人劉備如果願意接受趙國冊封,並且此戰不出兵幫楚國的話,等到趙國覆滅楚國以後,江東之地可盡歸劉備所有。
這番話,卻是點燃了諸位謀士的野心,也讓他們看到了徐州未來的發展之路——那就是趁著楚、趙相爭之際,趁機擴張勢力。
否則,徐州就隻能始終被夾在中間,成為二者的戰爭緩衝地。
這些謀士被說動,他們當即勸說劉備接受袁紹的冊封。
才開始,劉備自然是極力反對,仍以袁紹篡漢為由,對其非常敵視。
隻是經過了眾謀士的輪流遊說,並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給徐州的未來畫下了大餅以後,劉備終究還是動搖了。
萬般皆為利。
他接受了袁紹的冊封,卻拒絕了審配的出兵要求,甚至還私下派人將袁紹欲大舉伐楚之事告知周琦。
劉備此舉,讓素以忠義著稱的關羽、趙雲都有些心生芥蒂,哪怕是頗為講究義氣的太史慈,也感到有些不太舒服。
畢竟,劉備從投奔公孫瓚開始,就與袁紹為敵。
等到其占據徐州以後,袁紹更是數次引兵來犯,若無周琦相助,徐州基業恐怕早就不保了。
謀士們可以做到翻臉比翻書還快,但這些直腸子的武將,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
這真是應了那句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哪怕始終唯劉備馬首是瞻的張飛,這次也非常罕見的選擇了沉默。
最開始,張飛也未必瞧得上周琦,不過當初他中計被袁紹所擒,乃是周琦設計擒拿袁譚將其換了回來。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周琦對張飛有救命之恩。
麵對兄弟情義與救命之恩,張飛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抉擇。
好在劉備向他們承諾,絕不趁機對楚國動手,也不會讓趙國士兵途徑徐州攻打江東。
再加上劉備派人通知周琦,才讓麾下諸將不滿的情緒稍緩。
諸將也並非不識大體之人,知曉若不打破既有局勢,徐州將會永遠被夾在中間,永無翻身之日。
隻不過,他們心中多少感覺有些愧疚罷了。
就在鍾繇、審配皆圓滿完成任務之際,袁霸亦是帶著袁紹的詔書,悄然抵達交州。
他並沒有第一行時間去拜見士燮,反而先去探望了自家弟弟袁徽。
袁霸、袁徽皆出身陳郡袁氏,二人乃是親兄弟。
天下大亂以後,陳郡袁氏如同其餘世家大族那般,亦是多方下注。
彼時袁霸投靠了曹操,有人投靠了袁術,有人投靠了袁紹,袁徽卻是醉心儒學,選擇南下交州躲避戰禍,也能避免袁氏未來出現狀況以後,可以保留家族香火。
後來曹操放棄兗州,袁霸由於家族基業在陳郡,並沒有選擇跟隨對方一同前往關中,反而又投靠了袁紹。
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就好像是沛國周氏與廬江周氏之間的關係那般,二者同出一脈。
袁術在稱帝之時,就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而覺得自己乃是天命所歸。
這裏所謂的袁姓出陳,說的就是陳郡,也就是陳國,不同時期的稱呼有所差異。
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因此袁霸在投奔袁紹以後,當即就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