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章魏國軍隊

字數:10091   加入書籤

A+A-




    如果按照現有資料推測魏國均對麵對一支勢均力敵的敵人時的野外會戰臨陣布置形式,可能是這個樣子的【圖片】首先,均對的兵種:和戰國時期其他國家一樣,步騎車三種兵種:
    根據為戰國策魏一·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千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
    以及吳子勵士: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馳)[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易)[功”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
    而軍陣前部可能布置一隻一定數量的獨立弓努手步對:魏國雖然缺乏普遍的射獵風氣,但是仍舊可能用一些方式來鼓勵治下部分民眾練習射箭,典型案例:韓非子·內儲說:李悝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及與秦人戰,大敗之,以人之善戰射弓弩手後麵是一定數量的炮灰——輕卒:“輕卒”,也叫下卒、輕兵等名稱,是純炮灰,戰時用來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或者用來引誘敵人暴露弱點,
    關於輕卒,理論上的記載常見於吳子等兵書,如吳子武侯問曰:“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
    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嚐之,務於北,無務於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若其眾[灌字“氵”旁換“訁”旁]嘩,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
    同時也借鑒一下齊國的孫臏兵法威王問:齊威王問用兵孫子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皆堅而固,莫敢先舉,為之奈何?”孫子答曰:“以輕卒嚐之,賤而勇者將之,期於北,毋期於為之微陣以觸其是謂大”
    孫臏兵法八陣: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輕卒的數量,武器配置和編製似乎沒有嚴格的標
    使用輕卒典型的戰例,魏國的我沒有查到,如果借鑒一下其他國家的,則有:
    引誘敵人暴露弱點:雞父之戰:吳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與陳,囚徒不席戰,以示不三國爭吳為三軍以係於後,中軍從王,從吳光帥右,掩餘帥掩餘,吳王壽夢吳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國亂,吳師擊之,三國敗,獲胡、沈之君及陳大雖然是春秋時期的,但是戰國時期估計輕卒的使用原理一樣
    消耗敵人士氣與有生力量:長平之戰:趙括至,則出兵擊秦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而秦出“輕兵”擊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
    輕卒後麵是均對的主體,眾卒,由征召兵組成,他們的組成是編戶齊民下製度下的征召兵,隻要在戶及製度“能夠控製的範圍內”,理論上滿足一定年齡的都要征召,作戰部對的主體和後勤部對的主體都是他們,典型的記載:
    銀雀山漢簡版尉繚子守權:......城堅而厚,士民眾篡選),薪食經□,〔弩〕勁矢仁韌),矛戟□□,□□策
    戰國策魏策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戍大梁......
    《淮南子·人間訓》.....西門豹曰:“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國富府今君欲為霸者也,臣故蓄積於君以為不然,臣請先登鼓之,甲兵粟米可立直”乃登城而鼓之,致甲笴兵弩而再鼓,服健載粟而至......
    至於這些兵是完全戰時臨時征召,戰後馬上退伍類似睡虎地秦簡記載的秦國基層司法官員喜的從軍經曆),還是有一個固定的脫產服役期比如類似西漢郡國兵的兩年脫產服役期),目前的資料似乎不完善,看不出
    而眾卒的常規布陣,按照先秦時期的慣例,應該分成三個部分,左翼戰國文獻中成為左和),中軍,右翼右和),關於左右翼稱為左和,右和的文獻:《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李悝警其兩和,曰:“謹警敵人,旦暮且至擊”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兩和懈怠,不信李居數月,秦人來襲之,至幾奪其此不信患也
    一曰:李悝與秦人戰,謂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又馳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左右和曰:“上”於是皆爭其明年,與秦人秦人襲之,至幾奪其此不信之
    左右翼和中軍,每個部分兵力上限可能是一萬人,基本形式是分為五條戰線,每條戰線縱深五人,戰時如果要加大縱深,可在五條戰線後麵繼續累加布置更多戰線,根據如下:
    銀雀山版尉繚子守權:......城堅而厚,士民眾篡選),薪食經□,〔弩〕勁矢仁韌),矛戟□□,□□策
    戰國策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戍大梁......
    尉繚子經卒令:經卒者,以經令分之為三分焉:左軍蒼旗,卒戴蒼羽;右軍白旗,卒戴白羽;中軍黃旗,卒戴黃卒有五章:前一行蒼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黃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次以經卒,亡章者有前一五行,置章於首;次二五行,置章於項;次三五行,置章於胸;次四五行,置章於腹;次五五行,置章於
    尉繚子勒卒令:百人而教戰,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萬人;萬人教成,合之三三軍之眾,有分有合,為大戰之法,教成,試之以【圖片】【圖片】
    布置在眾卒軍陣後方的是精銳的選卒:也叫篡卒、選鋒,簡選之士,選練之士等,這次士兵以一定的標準選出來,單獨變為一隻精銳突擊隊,不與其他部隊眾卒摻雜編
    魏國選卒思想的記載:吳子: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誌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
    關於選卒的作用,齊國孫臏兵法裏記載更多,對魏國選卒的運用也有借鑒作用:
    孫臏兵法篡卒:孫子曰:兵之勝在於篡卒,其勇在於製,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
    孫臏兵法威王問:......篡卒力士者何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陣取將
    孫臏兵法八陣: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
    銀雀山漢簡略甲:......夫若此者,以眾卒從之,篡卒因之,必將....篡卒因之,必......
    其他戰國時期文獻中,七雄各國選卒的記載也廣泛存在
    《戰國策·齊策一》:“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必殪,其餘兵足以待天”
    《呂氏春秋·愛類》:“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
    韓非子: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
    而選卒的作用在先秦時期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均對打擊力量的主力,比如牧野之戰周武王率領的3000虎賁就是典型的選卒,周聯軍在主力西六師尚未趕到的情況下,靠著武王率領的3000虎賁配上300戰車就衝垮了商朝臨時拚錯的奴隸大
    又如
    呂氏春秋簡選中的記載:
    【簡選】
    三曰:世有言曰:“驅市人而戰之,可以勝人之厚祿教卒;老弱罷民,可以勝人之精士練材;離散係係,可以勝人之行陳整齊;鋤櫌白梃,可以勝人之長銚利”此不通乎兵者之今有利劍於此,以刺則不中,以擊則不及,與惡劍無擇,為是鬥因用惡劍則不簡選精良,兵械銛利,發之則不時,縱之則不當,與惡卒無擇,為是戰因用惡卒則不王子慶忌、陳年猶欲劍之利簡選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將將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湯、武、齊桓、晉文、吳闔廬是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桀既奔走,於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賢良,順民所喜,遠近歸之,故王天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收野,而紂為顯賢者之位,進殷之遺老,而問民之所欲,行賞及,行罰不辟天子,親殷如周,視人如己,天下美其德,萬民說其義,故立為天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橫行海內,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中山亡邢,狄人滅衛,桓公更立邢於夷儀,更立衛於楚晉文公造五兩之士五乘,銳卒千人,先以接敵,諸侯莫之能反鄭之埤,東衛之畝,尊天子於衡吳闔廬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為前陳,與荊戰,五戰五勝,遂有東征至於庳廬,西伐至於巴、蜀,北迫齊、晉,令行中故凡兵勢險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選練角材,欲其精也;統率士民,欲其教此四者,義兵之助也,時變之應也,不可為而不足專此勝之一策戰國時期,魏國最有名的選卒,當屬魏武卒,
    荀子議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從文中看,魏武卒具有良好的野外負重開進能力,具備作為精銳步兵所需的良好體能,同時,魏武卒有同時使用多種遠近兵器的技能)
    《漢書·刑法誌》“齊湣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
    當然,從文獻看,戰國時期魏國選卒的選擇標準,未必隻有上麵荀子說的那些,即選卒不一定隻有武卒一種:
    吳子: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寡良才,以備不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誌;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此五者,軍之練銳
    同時,魏國的選卒還未必一定是步卒,有可能配屬戰車:
    尉繚子兵教下:......十一曰死士,謂眾軍之中有材力者,乘於戰車,前後縱橫,出奇製敵也;......
    這一點在同為三晉的趙國表現的更加明顯:《史記·李牧列傳》:......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
    魏國選卒的編製,估計和上文說的眾卒差不
    魏國選卒的武器裝備,尤其是鎧甲,因為沒有出土文物,所以隻能依照荀子對武卒的描述進行推測了,曆史上各因為沒有出土文物,所以隻能依照荀子對武卒的描述進行推測了,曆史上各家觀點如下:
    如下:【圖片】
    魏武卒的假想圖【圖片】【圖片】至於魏國軍隊中選卒的數量,既然是精銳士兵,數量就不會太多,按照吳子的記載,有三千人的選卒就可以左右戰場的局勢
    吳子圖國:
    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寡良才,以備不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誌;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此五者,軍之練銳“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
    同時,參考一下出土文獻中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選卒數量:
    銀雀山漢簡選卒【圖片】這段文獻講得是先秦時期選卒的使用案例,其中講到戰國時期的那段,文字殘缺較大,但是結合上下文和一些關鍵字,也是可以推知一下信息,裏麵疑似提到了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某次戰役中齊國動用了6000人的選卒,以及秦國在某次戰役中動用了8000選
    從這些文獻看,包括魏國在內的各個戰國均對在一次戰役中能夠投放到戰場的選卒數量應該就是幾千人的級
    魏國均對的一些作戰理念
    比如主將專心指揮作戰,不主張像三國演義裏那樣逞匹夫之勇去鬥將
    將受命之日忘其家,張軍宿野忘其親,援抱)[桴]而鼓忘其吳起臨戰,左右進起曰:“將專主旗鼓爾,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一劍之任,非將事也
    又比如
    軍陣在行進中,真正與敵人接戰前,要保持隊形,不能亂衝:尉繚子兵令上:......六曰號別,謂前列務進,以別其後者,不得爭先登不次也;七曰五章,謂彰明行列,始卒不亂也;......十二曰力卒,謂經旗全曲,不麾不動......
    尉繚子武議吳起與秦戰,未合,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吳起立斬軍吏諫曰:“此材士也,不可”起曰:“材士則是也,非吾令”斬
    軍陣真正接敵作戰,則鼓勵向前猛衝,不要求保持隊形秦國散陣自鬥,魏國估計半斤八兩)尉繚子經卒令:鼓行交鬥,則前行進為犯難,後行退為辱逾五行而前者有賞,逾五行而後者有所以知進退先後,吏卒之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動如風雨,莫敢當其前,莫敢躡其”言有經
    再比如:選卒魏武卒等)的戰場使用方式的推測,
    首先選卒應該算是奇兵:【圖片】【圖片】而魏國的兵法中對奇兵的運用理念如下:
    尉繚子兵令上:善禦敵者,正兵先合,而後扼之,此必勝之術
    尉繚子勒卒令:夫蚤決先敵)[定],若計不先定,慮不蚤決,則進退不定,疑生必故“正兵貴先,奇兵貴後”,或先或後,製敵者
    同時也可以借鑒一下齊國的孫臏兵法八陣: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
    綜上,同時由於戰國史料中戰役細節的缺失,魏國精銳選卒在戰場上到底怎麽用,找不到原始記載,姑且借鑒一下後世漢朝的例
    一種可能是布置在軍陣前方,作為先鋒部隊衝擊殺傷敵人銳氣,借鑒西漢李陵率領的荊楚勇士的例子,魏武卒這類的選卒和他們一樣是精通多種兵器的精銳【圖片】........陵至浚稽山,與單於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虜見漢軍少,直前就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
    另一種可能是布置在軍陣後方,撐著眾卒拖住敵人的機會,伺機迂回到敵人側後進行打擊,
    借鑒東漢耿純的例子
    赤眉、青犢、上江、大彤、鐵脛、五幡十餘萬眾並在射犬,世祖引兵將擊之
    純軍在前,去眾營數裏,賊忽夜攻純,雨射營中,士多死純勒部曲,堅守不
    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繞出賊後,齊聲呼噪,強
    弩並發,賊眾驚走,追擊,遂破
    還有一種可能,選卒具有非常好的機動性比如武卒可以負重日中而趨百裏,或者選卒本身就是上文說過的車騎),可以作為遠距離快速打擊部隊,典型案例,......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再比如:選卒魏武卒等)的戰場使用方式的推測,
    首先選卒應該算是奇兵:【圖片】【圖片】而魏國的兵法中對奇兵的運用理念如下:
    尉繚子兵令上:善禦敵者,正兵先合,而後扼之,此必勝之術
    尉繚子勒卒令:夫蚤決先敵)[定],若計不先定,慮不蚤決,則進退不定,疑生必故“正兵貴先,奇兵貴後”,或先或後,製敵者
    同時也可以借鑒一下齊國的孫臏兵法八陣: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
    綜上,同時由於戰國史料中戰役細節的缺失,魏國精銳選卒在戰場上到底怎麽用,找不到原始記載,姑且借鑒一下後世漢朝的例
    一種可能是布置在軍陣前方,作為先鋒部隊衝擊殺傷敵人銳氣,借鑒西漢李陵率領的荊楚勇士的例子,魏武卒這類的選卒和他們一樣是精通多種兵器的精銳【圖片】........陵至浚稽山,與單於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虜見漢軍少,直前就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
    另一種可能是布置在軍陣後方,撐著眾卒拖住敵人的機會,伺機迂回到敵人側後進行打擊,
    借鑒東漢耿純的例子
    赤眉、青犢、上江、大彤、鐵脛、五幡十餘萬眾並在射犬,世祖引兵將擊之
    純軍在前,去眾營數裏,賊忽夜攻純,雨射營中,士多死純勒部曲,堅守不
    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繞出賊後,齊聲呼噪,強
    弩並發,賊眾驚走,追擊,遂破
    還有一種可能,選卒具有非常好的機動性比如武卒可以負重日中而趨百裏,或者選卒本身就是上文說過的車騎),可以作為遠距離快速打擊部隊,典型案例,......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
    魏國均對對將士的激勵方式及案例:
    吳子勵士: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雖然,非所恃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此三者,人主之所恃”
    武侯曰:“致之奈何?”
    [起]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饗之,無功而勵”
    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肴席無重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有死事之家,歲被)[譴]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
    韓非子
    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徵甲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人莫之徙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人爭徙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人爭趨之,於是攻一朝而拔
    魏國均對的軍事紀律參考尉繚子,七國考和中國曆代軍事思想:【圖片】【圖片】【圖片】魏國均對在軍陣的適當位置應該部署有專門的督戰隊,但是缺乏細節記載
    尉繚子兵令上:......陳之斧鉞,飾之旗章,有功必賞,犯令必......
    韓非子初見秦: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白刃在前,斧锧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
    摘選自貼吧,日後會有其他國家軍隊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