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西班牙帝國的發展
字數:8632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305章 西班牙帝國的發展
兩位天主教君主(reyes catolicos)的政治婚姻,使其外孫查理繼承了卡斯蒂利亞在美洲的帝國、地中海的阿拉貢帝國(包括今意大利大部分地區)、神聖羅馬帝國、低地國家及弗朗什孔泰的王位。
故此,此帝國是以領土傳承而建立,而非征戰。名義上西班牙由查理與其母胡安娜女王共治,但胡安娜仍被關在托德西亞斯的王宮中。
哈布斯堡王朝揮霍從卡斯蒂利亞和美洲殖民地得來的財富,為其利益而在歐洲屢開戰端,數次拖欠借款,使西班牙破產。
帝國與卡斯蒂利亞人民的矛盾,終於引發1520至22年的卡斯蒂利亞社區起義。暴動者釋放了被關的共治女王胡安娜,意圖擁戴為唯一君主,廢黜查理。胡安娜雖然同情他們,但得知自己以女王名義簽署支持暴動的文件可能導致兒子查理下台後沒有照做。
查理平定了卡斯蒂利亞社區起義後,為防胡安娜再被反對者利用而繼續將她關在修道院裏。他成為歐洲最有權勢的人,其歐洲帝國無可匹敵,直到拿破侖年代為止。
此外,他又嚐試在沃木斯議會遏止宗教改革,但馬丁·路德拒絕公開放棄其“異端邪說”。而且,他對宗教的虔誠,並未能阻止其嘩變的部隊劫掠羅馬教廷。
哥倫布之後,一群稱為西班牙征服者的探險戰士繼續在新大陸開拓殖民地。這些軍隊利用當地族群和國家的爭端以獲益。當地一些勢力為了打敗比自己強大的敵人,而過於渴求與西班牙人結盟,例如印加人及阿茲特克人。
後來,其他歐洲殖民勢力都經常利用同樣的戰術。而且,疫病的傳播也使西班牙人更輕易征服美洲大陸。疫病(例如天花)在歐洲常見,在新大陸卻從未出現,使得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亡。這造成勞工短缺,因此殖民者最初非正式地漸漸開始大西洋奴隸貿易。
卡哈馬卡戰役中,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在其轎子上投降。
當中最成功的西班牙殖民者領袖,可能是埃爾南·科爾蒂斯。他帶領一支小軍隊,並同時有大約二十萬名美洲原住民的支持,於1519至21年間征服強大的阿茲特克帝國,將墨西哥納入西班牙帝國版圖,作為建立新西班牙的基礎。
此外,佛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後來更成為秘魯總督,可說是同等重要。征服墨西哥後,黃金城市的傳言(北美洲的基維拉和西沃拉quivira、cibola;南美洲的黃金國el dorado)引起更多遠征活動,不過很多都空手而回。
即使找到城市的人,都發覺所得的比預期少得多。其實,礦場成立後,美洲殖民地才開始為王室帶來大部分收益,例如波托西礦場(1546年)。
1521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發覺其國被哈布斯堡領土包圍,於是攻擊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屬地,再次引起兩國的衝突。
法國遭遇災難性敗績,先後在比克卡會戰(1522年)、帕維亞之戰(1525年,弗朗索瓦本人被虜)和蘭德裏亞諾戰役(1529年)受挫。
結果,弗朗索瓦退出戰爭,再次放棄米蘭予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為了取得自由,不惜簽訂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的屈辱條約。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布撕毀條約,不但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還繼續出兵和查理作戰。
1525年的帕維亞之戰,西班牙大敗法國,接替為西歐的第一強權。
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維亞之戰中大敗法國,使很多意大利及德意誌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
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意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義宣布,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
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涅克同盟戰爭(英語: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1526-1529年)。
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幹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係的事務,所以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
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
1529年,教宗與查理簽署巴塞隆那和約,建立更和諧關係。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倫巴第)。
因為教宗需要查理的西班牙出兵,以推翻趁機自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1533年,教宗克勉七世拒絕讓英王亨利八世離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觸怒查理五世,令羅馬再度被洗劫。
1522年,葡萄牙人斐迪南·麥哲倫主導一支西班牙船隊進行環球航行,途中在菲律賓去世。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將會承繼領導工作,使航行成功。
1528年,著名海軍上將安德烈亞·多裏亞與查理五世結盟,打敗法國軍隊,使熱那亞重新獨立,也讓查理有改善財政的機會。同年,熱那亞的銀行首次借貸給查理。
西班牙更積極在新大陸建立殖民地,在1530年代建立新格拉納達(今哥倫比亞),在1536年建立布宜諾斯艾利斯。
西班牙曾訂立法例,保護其美洲殖民地的原住民,首條法例在1542年建立。法例的法律意義,成為國際法的基礎。歐洲殖民者借著殖民地的遙遠,感到權力受製時,便發動叛亂,使部分新法律(leyes nuevas)被廢除。
後來,約束力較弱的法律訂立,用以保護原住民,但紀錄顯示這些法律效力不足。監護征賦製(enienda)重新建立,印地安人不受保護,反而受到剝削。
1543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宣布首次與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結盟,並與奧斯曼軍隊占領西班牙控製的城市尼斯。
英王亨利八世雖然不滿查理五世阻止他離婚,但更不滿法國,所以跟查理五世一起侵略法國。雖然西班牙在薩伏伊的切雷索萊戰役遭受重大挫敗,但法國仍然難以威脅西班牙控製的米蘭,又在北方敗於亨利八世,故此被迫接受不利的條件。
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領導奧地利軍隊,繼續在東方與奧斯曼軍隊交戰。查理則處理早前未解決的國內問題,由路德派德意誌諸侯及其他新教邦國組成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
1547年米爾貝格戰役後哈布斯堡帝國的版圖。1556年開始,版圖由荷蘭伸延至法國以東和意大利南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保留了薩丁尼亞。
這個同盟已經跟法國結盟,並阻止一些德意誌人企圖破壞它的行動。可是,法王弗朗索瓦在1454年戰敗,使其與新教徒的同盟瓦解,令查理有可乘之機。
首先,在1545年,特倫托大公會議舉行,查理嚐試進行和談。然而,新教領導層在會上感到被天主教徒出賣,於是參與由薩克森選帝侯莫裏茨發動的戰爭。
於是,查理帶領來自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入侵德意誌,希望能恢複帝國統治。1547年,查理的軍隊在重要的米爾貝格戰役擊敗新教徒,令施馬爾卡爾登同盟崩潰。
1555年,查理與新教邦國簽署《奧格斯堡和約》,並根據他的“統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拉丁語: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原則,重建德意誌地區之穩定,但並不受西班牙和意大利宗教人士的歡迎。
查理對德意誌的政策,令西班牙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天主教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保護者。這樣的先例,在七十年後令西班牙參與戰爭,並結束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
查理決定多在海岸與奧斯曼軍隊作戰,結果牽製了奧斯曼軍隊企圖在地中海東部進侵威尼斯共和國領土之攻勢。當奧斯曼軍隊進犯西班牙東岸,查理才親自率兵進攻非洲大陸(1545年)。
1555年,被關在修道院裏的胡安娜女王駕崩,查理成為西班牙唯一君主。
查理五世唯一合法婚姻所生的兒子腓力二世(1556至98年在位)與叔父斐迪南一世瓜分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
腓力視西班牙為他帝國的基礎,但西班牙人口僅有法國的三分之一,難以為帝國提供足夠的兵力。後來,腓力與瑪麗·都鐸聯姻,使西班牙與英格蘭結盟。
但是,西班牙仍然未得和平。1547年,深具野心的法王亨利二世登位,不久就再與西班牙發生衝突。腓力二世繼位後,繼續進行西班牙與法國的戰爭,先後在皮卡第的聖康坦戰役和格拉沃利訥戰役擊敗法軍。
1559年,兩國簽署《卡托-康布雷齊和約》,永久確認西班牙在意大利的主權。和約簽署後慶祝典禮舉行,亨利參加馬上槍術比賽時被斷矛插中,數天後去世。
在往後的三十年,法國陷入長期內戰與動蕩(請參看法國宗教戰爭),故此不能在歐洲強國競賽中與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競爭。於是,由1559至1643年,沒有法國威脅的西班牙國力達到巔峰,版圖擴張至最大。
1557年,腓力二世統治的西班牙麵對破產,於是給熱那亞銀行財團發展的機會。它們使德意誌銀行集團陷入混亂,並取代富格爾家族成為西班牙的金融巨頭。哈布斯堡王朝製度累贅,熱那亞銀行為之提供流動借款和可靠的穩定收入。王朝則協助銀行,將塞維利亞不太可靠、來自美洲的白銀迅速運到熱那亞,以提供更多資本。
1565年,佩德羅·梅嫩德斯·德阿維萊斯(pedro menendez de aviles)創立聖奧古斯丁,並建立殖民地佛羅裏達。
後來,法國海軍軍官讓·裏博(jean ribault)與150名同胞企圖在西班牙佛羅裏達建立非法殖民地,不久後被德阿維萊斯擊敗。聖奧古斯丁很快就成為重要的戰略地點,讓滿載金銀的西班牙船隻從新大陸的殖民地航行到西班牙。
同年的4月27日,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miguel lopez de legazpi)在菲律賓創立首個永久的西班牙殖民地,馬尼拉大帆船正式開始服務。
這些大帆船把貨物經太平洋從亞洲運載到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爾科。然後,貨物又在墨西哥運上西班牙珍寶船隊,最後運返西班牙。1572年,西班牙為了促進此貿易活動,建立了馬尼拉。
勒班陀戰役終結了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的海洋大國地位。
法國宗教戰爭初期,西班牙擊敗法國,使腓力二世野心壯大。1565年,奧斯曼軍隊企圖登陸戰略地帶、有聖約翰騎士團守衛的馬耳他,被西班牙擊退。
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在翌年去世,其較為平庸的兒子塞利姆二世繼位,令腓力更有信心,決定主動進攻。
1571年,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奧地利的唐胡安領導西班牙、威尼斯共和國和歐洲誌願者的艦隊,在勒班陀戰役擊潰奧斯曼艦隊。
此乃海軍曆史一場重要戰役,因為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西班牙的勝利,加上腓力二世背負著反宗教改革的任務,使西班牙的國威和海外強權達至頂峰。
西班牙隻有短暫的太平盛世。1566年,加爾文主義者在尼德蘭發生動亂,促使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領軍到該地維持治安。
1568年,沉默者威廉嚐試把阿爾瓦公爵逐出尼德蘭,但是失敗。一般認為,這些衝突是八十年戰爭爆發的序幕,最終令尼德蘭聯合省獲得獨立。
西班牙依靠尼德蘭得到大量財富,尤其來自重要港口安特衛普。於是,西班牙政府致力維持治安和對尼德蘭諸省的控製。
1572年,一群稱為“海上乞丐”(watergeuzen)的尼德蘭私掠者占領數個尼德蘭沿海市鎮,並反對西班牙統治,支持沉默者威廉。
戰爭使西班牙陷入困境,甚至可謂深陷泥淖。1574年,萊頓圍城戰中,尼德蘭人摧毀堤壩,導致廣泛水浸,使路易斯·德蘇尼加-雷克森斯(luis de zu?iga y requesens)領導的西班牙軍隊撤退。
1576年,腓力二世麵臨嚴重財政問題。他麾下八萬人軍隊正在占領尼德蘭,其軍費與在勒班陀戰役取勝的艦隊相若。而且,公海海盜問題日趨嚴重,使美洲殖民地帶來的收入減少。
故此,他被迫宣布破產。不久後,尼德蘭的西班牙軍隊叛變,奪取安特衛普並到原本和平的南尼德蘭搶掠,使當地部分城市也加入叛亂。西班牙選擇談判,於1579年成立阿特雷赫特聯盟(union of atrecht;又稱為阿拉斯聯盟),使大部分南部省份再度恢複和平。
上述協議規定所有西班牙軍隊離開尼德蘭。而且在1580年,阿維什王室最後成員、葡萄牙國王恩裏克一世去世,讓腓力二世有鞏固其權利的機會。
腓力宣稱擁有葡萄牙王位的繼承權,並在6月下令阿爾瓦公爵帶兵到裏斯本,確保他能獲得王位。7月,安托尼奧一世在葡萄牙登位,但在一個月後被阿爾瓦公爵擊敗。阿爾瓦公爵和西班牙駐軍,在裏斯本並不比在鹿特丹更受歡迎。
最後,腓力二世開始統治葡萄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以共主邦聯的關係,統治葡萄牙六十年。兩國合並,讓腓力同時統治幾乎整個已發現的新世界,以及在非洲和亞洲的龐大貿易帝國。
腓力二世為了令新建立的葡萄牙王國穩定,把首都搬遷到大西洋海港裏斯本。1582年,他又重新遷都到馬德裏。至此,西班牙的統治模式確立。
一評論人指,海洋力量對西班牙國王最重要,尤甚於任何統治者。唯有海上力量,能令一個社區向如此遠的地方擴展。
1638年,研究戰略的評論人則認為:“西班牙軍隊最適宜擁有的力量,正在海上,但是這國家問題太著名了,即使我認為是時候評論它,我都不應該這樣做。”
當時,西班牙需要軍隊負責占領葡萄牙,以穩定對其之統治。而在1576年破產的西班牙,就仍然在恢複元氣。
1584年,奧蘭治的威廉被一名神誌不清的天主教徒刺殺。這位受尼德蘭人歡迎的抗爭領導人之死,似乎能令戰爭結束,但事實恰恰相反。
1586年,伊麗莎白一世出兵支持尼德蘭和法國的新教徒,其部下弗朗西斯·德雷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攻擊西班牙商船,並特地主動進攻港口加的斯。
1588年,為了停止伊麗莎白一世的幹預,腓力派遣無敵艦隊以攻擊英軍。當時天氣良好,英格蘭派遣較小型和敏捷的戰艦,而且得到在尼德蘭的間諜幫助,得以做好做戰準備。
結果,英軍擊敗了為數更多、防備更佳的西班牙戰艦。雖然西班牙遭受重大挫敗,但隨後的德雷克-諾裏斯遠征(1589年)是英西戰爭(1585至1604年)的轉捩點,使西班牙占上風。
幾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的艦隊是歐洲最強,直到1639年的唐斯戰役中,疲態漸現的西班牙被尼德蘭海軍擊敗。
法王亨利二世去世後,西班牙參與法國的宗教戰爭。1589年,瓦盧瓦王朝最後的國王亨利三世在巴黎城外去世。其繼位者、首位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納瓦拉的亨利四世是能力出眾的領導者。
他在阿爾克戰役(1589年)和伊夫裏戰役(1590年)擊敗法國天主教聯盟,取得重要勝利。腓力二世堅決要阻止亨利成為法國國王,於是分派軍隊到尼德蘭,並在1590年入侵法國。
麵對著與英格蘭、法國、荷蘭的戰爭,而對方都有卓越將領,處於破產的西班牙發現自身實力不及三者。西班牙為了脫離連串衝突的困局,在1598年與法國簽訂《韋爾萬條約》,承認亨利四世(1593年開始成為天主教徒)為法國國王,並恢複卡托-康布雷齊和約中很多條款。
英國在海上多次戰敗,而西班牙又支持天主教徒在愛爾蘭島不斷進行遊擊戰,遂於1604年簽訂《倫敦條約》,當時英格蘭君主是較易相處的新君,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
西班牙與英法修好,使西班牙可以集中精力,鞏固其對尼德蘭的統治。當時荷蘭領袖奧蘭治的威廉之子、拿騷的毛裏茨。
他也許是當代最有才略的軍事家,在1590年以後奪取數個邊境城市,包括布雷達要塞。西班牙與英國締結和約後,其新任將領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能力可與毛裏茨相比,加緊進攻荷蘭,卻因為西班牙在1607年發生最後一次破產而未能成功。
西班牙和聯合省在1609年簽署《十二年停戰協定》,西班牙終於再次回到和平,史稱西班牙和平(拉丁語:pax hispa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