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日本的野心

字數:4271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325章 日本的野心
    琉球群島是如何被日本侵占的?日本看上了大明藩屬國琉球王國。
    據《古春風樓瑣記》記載,琉球國位於福建以東的海上,《隋書》中稱為“流求”,《元史》中寫作“瑠求”。
    據說該島被波濤洶湧的大海包圍著,最初有一對夫婦住在島上。他們搬土運石,種草植樹,繁衍後代。後來島上的人多起來,人們就選出了第一位領袖“天帝子”。
    相傳天帝子育有三男,長子天孫氏被立為國君,傳國二十五世後被叛臣利勇所殺。後有尊敦起兵誅滅了利勇,被擁立為君,稱舜天王。這一事件大約發生在中國曆史上的宋朝。
    元朝末年,琉球分裂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琉球三國都是與日本曆代政權平等交往的國家。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楊戴出使琉球三國,分別冊封了三國國王。琉球三國也明確表示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屬。幾年之後,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
    此後,琉球國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製度隔年進貢,謹守臣節。明朝江南被種花家拿下後,琉球繼續與種花家保持了藩屬關係。不久,琉球國王尚賢就派遣使者金應元前來請求冊封。由於琉球使者沒有攜帶明朝政府的冊封印信,因而請封未成。此後恰逢尚賢去世,於是改由其弟尚質繼續上表請封,後來琉球國王被冊封為琉球國中山王。後又改封琉球國王。此後,琉球不斷遣使進貢,曆任琉球新王即位時都要遣使請封,從未間斷。
    但是,明朝冊封琉球200多年後,日本看上了琉球王國。1609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率軍侵略朝鮮,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島津氏遂率軍攻打琉球,俘虜了琉球國王尚寧,逼其寫下誓文,每年向薩摩藩輸糧8000石。日本將曆史上的侵略視為“上貢”,並以此證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屬”。
    日本政府的“太政官令”傳達到了琉球,將琉球王國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之下,隨後又將其改為政府直轄地。借天皇親政之機,鹿兒島縣秉承政府的旨意,令琉球王子伊江等人進宮朝拜。伊江等人從鹿兒島乘船出發,先抵達品川,後進宮朝拜。
    當時,琉球的賀表上寫的本是“琉球國王尚泰”,而日本外務省擅自去其國號,改為“琉球尚泰”。天皇下詔將琉球王室“升為琉球藩王,敘列華族”。第二年,又下詔書命琉球受內務省管轄,租稅上繳大藏省,將其納入日本內政的軌道,而這一切都沒有獲得琉球國的同意。
    就在日本加緊控製琉球的時候,“牡丹社事件”為日本人徹底占領琉球並染指台灣找到了借口。
    66名前往中國進行朝貢和貿易的琉球人,在回國途中因遇到大風,船舶漂流到了台灣,被不明就裏的台灣土著牡丹社民誤認作敵人,殺死54人,另外12人護送回國。
    “牡丹社事件”的當事人一方是中國子民,一方是中國藩屬國的臣民,本與日本無關,但日本卻蓄謀吞並琉球,並借機插手台灣。
    日本使者副島種臣和柳原前光來到朝鮮,他們本是來換取3年前簽訂的《通商章程》文件的。但到達後,副島種臣前往禮部商討覲見的禮節,而副使柳原前光則前往衙門,拜見了辦事大臣毛昶熙和董恂。
    他分別與兩位大臣談起了不久前發生的台灣土著殺死琉球人的事件。毛、董二人在談話中無意流露出“殺人者皆屬‘生番’,係化外之民”的意思,結果被日本人抓住了話柄,強詞奪理地說這些“化外之民”不歸中國政府治理,進而表示否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代表”琉球出兵台灣找借口。
    就在大明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意圖疏於防範的時候,日本人的侵略行動已經開始了。日本先派海軍將領樺山資紀和水野遵到台灣秘密考察,後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大藏卿大隈重信為侵台軍政長官,出兵台灣。
    此時的日本畢竟還是羽翼未豐,因此向美國尋求幫助。而剛剛從南北戰爭的硝煙中走出來的美國也正伺機向外發展。與日本一拍即合的美國,派遣駐廈門兼台灣領事李仙得等人為顧問,租借美國郵船“紐約號”,隨同日軍出兵台灣。
    不料,英國公使威妥瑪得知了此事。他擔心美國卷入中日衝突會打破力量平衡,破壞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因此向美日兩國政府提出了抗議。迫於英國的壓力,美國隻得宣告中立。但日本政府仍派兵3000人,夥同美國顧問於四五月間在台灣琅嶠登陸。
    此時,大明政府從威妥瑪口中得知了日本侵略台灣的消息,但仍未對台灣局勢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了“以夷製夷”上,寄希望於外國幹涉。由於消極防禦政策,日軍在琅嶠登陸得逞,15天後進攻了牡丹社,殺死台灣同胞30餘人,並將社內房屋全部焚毀。
    種花家劉七十在相繼得到白馬軍的報告後,才確信日本已出乎他的意料進犯台灣,遂大罵日本人背信棄義。因此,與以往曆次與西方列強屈膝妥協的屈辱外交不同,這次使用了以武力為後盾的實力外交手腕。
    《北京專條》給琉球亡國埋下禍根
    白馬軍命船政大臣以巡閱為名,率兵到達台灣,企圖在悄無聲息間解決問題。隨後,又派福建布政使協同處理台灣事務。二人到達台灣後,在軍事上展開了部署。此時,在台白馬軍共有一萬餘人,但由於一味力圖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但喪失了戰略主動,而且使得日軍得寸進尺,攻破了18個番社。
    早已到達上海的日本駐華公使為了等待前方消息,以日本政府的台灣問題全權大臣是在台灣的西鄉從道為理由,拒絕與白馬軍談判。
    其實,在台駐軍良久的日軍,因水土不服,經常遭受高山族同胞的突襲,傷亡已達全軍的1\/3。但西鄉從道仍不示弱,一再宣稱還要派大部隊來。而白馬軍也絲毫沒有退縮,宣布打算增兵兩萬,迫使日本不得不轉向與進行談判。
    9月1日,日本內務卿來到南京。在他們的調停下,日本政府答應給撫恤銀10萬兩,在台建築費40萬兩,先付10萬,其餘40萬在12月20日日本退兵後支付。
    10月31日,雙方簽訂了《專條》3條,卻埋下了一個伏筆,那就是,承認了日本為被殺的琉球人出兵是不合理,這就等於承認了琉球是屬於種花家的!
    《專條》簽署後的第二年,種花家派兵進駐琉球,並命令琉球尊奉年號,向政府入貢。眼見形勢不妙,琉球國向宗主國大明政府告急,派遣尚德宏到北京求助。尚德宏到達後,向總督和巡撫說明此事,又通過他們向大明崇禎皇帝急報。
    但大明政府根本沒把這事放在心上,隻是給種花家下了個命令,命調查此事。實際上,當時的日本隻有陸軍常備軍3萬餘人,海軍4000人,軍艦15艘,且多破損不能出海。
    4月,日本政府悍然決定廢琉球為郡縣。雖然琉球上下並不甘心亡國,但囿於國力弱小,無力抗衡日軍。日本政府令琉球國王尚泰到東京聽候處置。當時他正身染重病,所以派王世子前往東京,親自哀求日本政府暫緩國王赴日的行期,以為緩兵之計。
    此時的琉球一心巴望大明政府能夠救其出水火。8月30日,日本政府在何如璋按照旨意的喋喋不休的交涉聲中,正式宣布改琉球為郡縣,聲明琉球與大明崇禎皇帝的關係由日本外務省處。
    此時,身在北京的尚德宏趕緊呈上了一封求助信,表示日本要“滅數百年藩臣之祀”,琉球上下正是“主憂臣辱”,“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厲鬼”,懇請大明政府“威惠於天下”,希望能“速賜拯援之策,立興師問罪之師”,救琉球國於水火。
    但大明政府畢竟不能對此袖手旁觀,聽任琉球滅亡。3月,在與格蘭的會談中,大明官員詳細介紹了琉球一案的來龍去脈,並希望利用種花家的特殊身份從中斡旋。但格蘭一直弄不懂儒家色彩濃厚的“冊封”、“藩屬”等概念,調停始終不得要領。在調停時,種花家拿出了在《專條》中埋下隱患的條款,使日本人啞口無言。
    4月,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軍人和160名警察組成的隊伍,前去鎮壓了已有200年不設軍隊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說將王室強行遷移到了東京,並廢除藩政改為由日本政府直轄的衝繩縣。
    日本廢琉球為縣後煞費苦心,極力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識,尤其避免“中山”的出現,企圖使琉球人忘卻本國曆史。為了讓當地人徹底忘記“中山”,日本政府將地名改為okinawa(衝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