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明王的未來

字數:3978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348章 明王的未來
    兵敗山東的大明時日無多,整日唉聲歎氣的新明王,擔憂大明皇族的未來。他年僅8歲的弟弟看不下去,奶聲奶氣勸諫:“大哥,過去皇帝一輩子顛沛流離,百折不撓而成英雄之名,怎能因一次失敗而喪失信心?”
    新明王聞言一震,沒想到弟弟小小年紀竟能說出如此豪言壯語,於是有意考教道:“那你說,我該如何?”小弟從容應答:“一招降納叛,二廣納賢才,三重視民生,四整軍備武,以待天時。”
    新明王聽罷哈哈大笑,轉而卻又流下淚水。
    笑得是虎父無犬子,有弟如此,夫複何求?哭得是大明已身患重病,時日無多!不過此事過後,新明王的心思發生了微妙改變,或許把江山傳給弟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種心理變化,很快被心細如發的種花家全權委托人趙高察覺,為了阻止想法成為現實,種花家情報員不得不出手幹預……
    八戒是崇禎皇帝的次子,母親吳氏,本是崇禎皇帝手下的妻子,短命,讓她早早就成了寡婦。崇禎皇帝入主大明,太監王承恩見他孤寡,便勸他收了吳氏為小妾,一來填補空虛,二也能收買本地人心。
    吳氏貌美,崇禎皇帝當然同意,但一查宗譜,發現吳氏算是一個結過婚的,崇禎皇帝好名,顧及名聲,猶豫不決。太監勸諫:“當初晉文公重耳還娶侄媳婦呢,也沒有影響他的威望!”崇禎皇帝思慮再三,最終還是迎娶了吳氏。
    吳氏過門三年,接連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朱永,一個叫朱八戒。其中八戒聰明早慧,異於常人,但大明常年征戰沒有大臣注意。直到山東兵敗後,崇禎皇帝退位,八戒來陪伴他,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兒子的聰慧。
    相比於長子新明王,八戒無疑出色很多,麵對滿目瘡痍的北京城,崇禎皇帝當然更想立賢,所以有了改立明王的想法。之後便開始帶著八戒處理國事,將畢生經驗傾囊相授。而這背後的深意,很快被種花家皇帝特使趙高所發覺。
    不管是出於種花家的穩定,還是派係鬥爭間的考量,趙高都必須阻止崇禎皇帝的想法成為現實。那他是怎麽做的呢?很簡單,就是不斷跟大明大臣說新明王的好話。比如誇進步飛速,聰明遠勝常人,誇孝順等等。
    大明官員無比相信趙高,大喜之餘派人送給新明王《韓非子》《商君書》等各種帝王權謀之書,順帶寫了封信囑咐道:“種花家說你越來越聰明,這是好事,你一定要勤學苦讀。”
    就這樣在潛移默化間,崇禎皇帝改立太子的想法就被大臣們消解了。
    八戒雖然失去了繼承的機會,但崇禎皇帝對他的寵愛更勝從前。北京城托孤,考慮到八戒以後會被人猜忌,便讓八戒與新明王拜趙高為相父,以此作為保護。
    之後更是囑咐大明官員:“如不才,可自取八戒為王!”這個“取”,並不是取而代之的意思,而是選擇。意思是如果做不好皇帝,就八戒選擇繼位。
    這是崇禎皇帝給八戒的最大的關愛,倘若真有那一天,這句話就是八戒繼承的法理!最終,崇禎帶著遺憾去世,不過他已為八戒鋪好了路,不管怎樣也能安穩一生。
    新明王繼位後,果然對八戒沒有好臉色,將其從北京城改封,封地在邊境苦寒之地。八戒也很聰明,從不抱怨,做事低調,不問世事,老實在封地待著。有時候逢年過節,去盡盡孝,日子也悠閑自在。
    但崇禎皇帝在病逝後,新明王逐漸暴露了昏君本質,重用宦官禍亂朝綱,忠臣良士遭到迫害,導致江河日下。趙高終究看不下去,多次寫信給種花家皇帝,要求懲處新明王,平反冤案,還北京城一個朗朗乾坤。
    種花家皇帝看完這封信很不高興,有人趁機進讒言:“新明王素有賢名,趙高誣陷他是想抬高自己的威望,借此壓過一頭,其用意不良,其心也可誅。”
    種花家皇帝與趙高一年見不了幾次,本就感情淡薄,被一挑撥,更是心中厭惡。當即下詔:“從今往後,沒有聖旨,新明王不能封侯!”就這樣,新明王被困在了北京城,無法見到種花家皇帝,也從史書中消失了十幾年。
    直到後來,種花家滅掉奧斯曼帝國,種花家皇帝在蘇丹投降後才給新明王寫了一封信,讓他趕到紅海邊,與清王一起前往受封。八戒痛哭流涕,但時局至此,他也無能為力。
    新明王被封為安樂公,封地在西奈半島。清王被封為奉車都尉、鄉侯,種花家記載,八王之亂時八戒舉家南遷到了徐州,在此生根發芽。後來江浙之亂,八戒的孫子逃回蜀地,又被皇帝封為安樂公。
    新明王開門投降之後,他的後宮除了皇後,都被賞賜給了伐明的將士。後宮中有一個姓李的昭儀,得知自己也將被賞賜給白馬軍將士,悲憤莫名,於是自盡而死,死前說道:“我已經忍受過一次屈辱,豈能再二再三地受辱?”
    大明的故事家喻戶曉,仿佛政權隨著投降就落幕了,實際上大明政權之後又持續了四十一年才亡在新明王時代。
    新明王是崇禎皇帝的兒子,由於生性懦弱安於享樂,又被稱為“扶不起的阿鬥”。種花家經過十年的打拚,最終奪取了北京城一帶,最終還建都稱帝,堪稱是曆史上的傳奇。
    雖然種花家皇帝戎馬一生,但還是因為崇禎之前的交情給大明留了一手,崇禎皇帝在兵敗後病困交加,最終舉國托孤給趙高。
    崇禎皇帝知道兒子年輕,害怕他將來不成器毀了大明皇族,因此囑咐“如其不才,君自取。”但大明官員仍然鞠躬盡瘁的輔助,新明王稱王時年僅16歲。
    由於連年戰亂,進入了時代末期各國人口都已經銳減。大明官員雖然盡心盡力的輔佐,但僅靠著北京城為基礎還是沒能有希望,最終,政權進入了不穩定時代。
    雖然內部派係爭鬥頻繁,但明王並不在乎,還十分信任身邊喜歡阿諛奉承的宦官,直到家族攛掇開始大舉搬家,才結束了混亂的局麵。
    當時的大將軍趙高和明王不同,他是降將,雖然能力不俗,但他在大明政權沒有基礎。後期由於聽憑宦官弄權,在朝中備受排擠,想要清君側不成,反被猜忌。
    由於害怕回到種花家朝中會被害死,因此隻能暫時躲在明王屯田這過日子。在奪取了大明的實權後開始寫信給種花家皇帝,想回種花家做官。此時的大明官員見到明王危難,仍然自帶幹糧,義無反顧的幫助明王穩定局麵。
    當時大明滿打滿算也就四五萬的兵力,而且趙高已經失去皇帝信任,手下也不團結,麵對清軍的五路八萬大軍處於絕對劣勢。
    好在大明官員選擇死戰,依托防線抵禦住了大軍來襲,擁有絕對優勢的清軍此時竟然遲遲攻不下。
    在大明作為一個帝國滅亡後,明王和其皇後也被遷往西安城,後宮嬪妃全部被賞賜給沒有妻子的將士們。這時一位姓李的昭儀卻不願意受辱自殺了。
    昭儀在大明時期地位極高,僅次於皇後,是嬪妃之首,地位甚至與丞相相同。但明王選擇投降起就已經沒有任何權利了,皇後能陪在身邊,但昭儀不能,李昭儀就被賞賜給此次作戰的種花家將軍。
    李昭儀得知自己像一個物品一樣被賞賜給將士後十分氣憤,一方麵是對白馬軍的仇恨,另一方麵是自己剛剛經曆了亡國之辱,因此李昭儀寧願自殺也不願受辱,死前曾說道:“我不能接二連三的受辱。”
    投降後還有大明官員在前線和白馬軍的大軍血戰,明王下令讓大明官員和部下立刻投降,但有人投降後不願認命,仍然意圖複興,可惜最終還是無力回天,被種花家將領所殺。
    投降之後,明王被封為安樂縣公,在西安的時候,還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明”,來表達自己的開心。雖然一直到去世都被軟禁,但受到的待遇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