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晉級名士(求追讀)
字數:3627 加入書籤
“原來如此,很難想象,五個年輕人能編著這樣的韜略出來。”盧植放下最後一冊的《三十六計》,“此三十六計,盡得韜略精髓,倒是難得。”
韜略這玩意,核心就是對天時地利人和的運用,一定程度彌補敵我之間的差距。
可天時地利人和說到底,還是太籠統一些,三十六計就恰到好處。
還不是那種理論上的東西,而是三十六個實實在在的計謀,這才是它最有價值的地方。
“此書已成,一字難改……”盧植搖了搖頭,“若玄德信得過,就把此書留下來,為師找幾個好友,一起商量看看。”
一字難改自然不可能,不過劉備來的目的,當然也不是找自己校書。
世間著書者何其多,就說要進入主流士人的圈子,那《左氏春秋》你就必須要治。
有沒有用另外說,這是進入圈子的通行證。
說到底,如今朝堂之上占據主流的,便是左氏儒。
作為既得利益階級,他們自然不會允許其他學派的人上位。
連儒家的其他學派都被打壓,更別說諸子百家的門徒。
實際治政用不用得到另外說,可你必須要學要治,畢竟這屬於政治投名狀。
韜略這玩意,和平年代沒什麽價值,不過現在難說……相信感興趣的人,應該不會少。
“能寫出這本書的,不知道是哪位的高足?”盧植隨口一問。
這可不是無名之輩能寫出來的,家學肯定不少,很有可能是將門。
哪怕是字跡,都能看出一個人,到底讀過幾年的書。
“其中兩個倒有些來頭,乃鄭公的門生。分別是樂安國子尼,以及北海孫公祐。”劉備回道。
“康成的弟子?原來如此,這就不奇怪了。”盧植點頭,鄭玄在學識上遠超於他。
門下子弟,學識看來也不差。
說起來慚愧,自己的弟子沒有是以經學聞名。
要說盧植好歹是經學大家,可無論是公孫瓚還是劉備,都不以學識出名。
“另外兩個,一個是北海人王修,另外一個乃弟子同鄉簡雍,自學成才。”劉備繼續介紹。
“原來是北海王叔治,沒想到居然在你麾下。”盧植不免有些訝然。
此人他是略有耳聞的,此人以孝義聞名,品格和才學都很優秀。
至於簡雍,盧植也有些印象,是個刻苦學習的孩子,就是出身不太行。
不免有些疑惑,王修,國淵和孫乾還能理解,簡雍的才學,顯然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書籍。
“最後一個說起來怕恩師也不敢置信,乃涿縣張氏庶子,翼德的庶弟。”劉備眼看報上簡雍的名字,盧植都沒有太驚訝,這才大膽把張和的名字報上去。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盧植真就被嚇了一跳,“那張翼德,什麽時候多出個庶弟?”
劉備也不隱瞞,把事情的經過,以及這本書的創作經過說出來。
這下盧植明白了,簡雍是純粹湊數的,有他沒他都不差。
隻是最早張和邀請過他,於是後來也沒有把他排除在外。
這著書立說,還是那麽有價值的書,多一個人進來,就會分走一部分名望。
這樣看來,張和倒是言而有信之人。
“張家把達道藏得太好了。”盧植有些埋怨,通過劉備所言,不難分析出這張和博文強記,可惜沒有專門受過教育。
若從小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許已經是個大儒,而不是個武將。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張和居然還是個大匠,能加工鍛造隕鐵武器……
這樣的天賦若能用於治學,那肯定是宰相之才,浪費,太浪費了!
這樣的苗子,盧植甚至打算收入門下,好好調教調教。
可現在這情況,大概也沒辦法讓他安心治學,畢竟從小就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
“他的存在,張家也是去年才知道……”在這件事情上,劉備也不好說什麽。
首先這是張家的家事,另外張盧氏乃盧植族親,當著盧植的麵也不好評價。
盧植能說什麽,說張盧氏獨占欲強,連累張和沒辦法從小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當然不會說,最多在心裏感慨一下。
事情算是告一段落,盧植應承好好校對此書,劉備也不好打擾,告辭而去。
實際他剛走,盧植就把此書親自謄寫一份,第二天就帶著到處尋找友人,請他們品鑒。
別人問作者是誰,隻說涿縣張和口述,王修、孫乾、國淵和簡雍四人記錄潤色。
正好張和在洛陽的官員中,也有那麽點名聲。
說到底這和皇宮有關,眾所周知,這皇宮甚至後宮就是個篩子。
皇帝吃喝拉撒,說過什麽話,大概沒多久外麵的官員就都會知道。
劉宏委托張和打造一把寶劍,這事情自然也在圈子裏麵傳遍。
十七歲的大匠,這本身就有話題性。
結果盧植過來,說這書乃張和口述,自然是引起更大的轟動。
在洛陽的小圈子裏,張和算是開始小有名望。
不知道怎麽的,這事情就傳到漢帝耳中,就命人把這《三十六計》拿過來看一看。
“失策,不該放他走的……”劉宏仔細看了一遍,隻覺得自己草率了。
劉備可以放走,這張和必須要留下。
派人把劉備叫過來,才知道劉備今早已經離開洛陽,前往河間赴任。
傳旨的小黃門不免詢問,是否要追過去喊住對方。
“算了,人都走了,就沒必要叫回來了!”劉宏搖了搖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