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郭公平叛
字數:16060 加入書籤
烽火連天日,方知太平好。
九大節度使齊出河北,威風氣勢非凡,早有河北細作探知,報到範陽。
範陽城中一眾叛將聞報,無不目瞪口呆,搖頭咂舌,隻嚇得顏色更變,更無一語出口。惟有主帥史思明隻愣證了片刻,隨即仰首長笑,不可遏止。
諸將不免問道:我等皆知這九大節度使,每一個都是當世豪傑,天下無敵,隨便拿出一個來,都不易對付,何況九個齊來!大帥卻哂笑不止,卻是為何?
史思明好半天才止住笑聲,對諸將說道:若其真個單獨率兵來時,本帥都要恐懼三分,便正是齊來,方可成就公等英名也!
眾將不解,齊聲問道:此言何意?
史思明:諸公試思,彼九大上將,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今分別帶兵,二十萬大軍竟無統帥,卻使一個無知宦官節製,豈能畏服?此中原因甚明,乃是肅宗皇帝郭害怕子儀、李光弼功高震主,故遣宦官魚朝恩製衡。羊率群虎,必為我所敗,又何疑焉!
眾將雖然口服,必中狐疑。
按下九大節度使陸續奉詔起兵不表,單說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一路。
郭子儀拜了聖旨,親自帶領所部唐軍跨過黃河,兵鋒直指獲嘉、衛州。安慶緒聞報郭子儀兵至,不由大慌,遂親自帶領七萬軍隊,前來援救衛州。
雙方相遇,兩陣對圓,三通鼓罷,便即交戰。
戰有三五十個回合,郭子儀便佯作不敵,帶領部眾撤軍。安慶緒不知有詐,隨後追殺而至,落入唐軍伏擊圈內。
郭子儀見燕軍入伏,一陣箭雨,安慶緒便損兵折將,狼狽退回鄴郡。
安慶緒眼見無力反擊,隻能困守鄴城,一麵遣使向範陽史思明求援,說待退了唐軍,自願將帝位相讓,絕不食言。
史思明接到救援書信,見有此大利可圖,不由心中狂喜。遂對諸將說道:我等既與唐廷反目,說不得唇亡齒寒,隻得與安慶緒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於是即刻點兵,帶領十三萬大軍離了範陽,以李歸仁為先鋒,向南奔赴鄴城。
不則一日,兵至漳水,前臨魏州。
史思明乃派李歸仁率兵三萬,去解鄴城隔岸滏陽之圍,自親率大軍攻占魏州,欲選一個坐山觀虎鬥架式,坐收漁翁之利。
李歸仁領命兵至滏陽,隻見唐軍包圍堅固,將城池團團圍住,在外麵築三道城牆,挖三道戰壕,樓櫓望台雄偉,氣勢非凡。
於是倒抽一口涼氣,立即派出細作,探問對方唐軍何人為將。
不移時細作回報,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李歸仁點頭讚歎,自知不敵,於是命令紮住營寨,按兵不動,一邊聽候主將消息。
史思明自率精兵五萬,繞到相州南邊攻打魏州。
魏州節度使崔光遠毫無防備,被打個措手不及,隻得棄城南逃。史思明遂占領魏州,穩住陣腳,亦自按兵不動,靜觀鄴城外圍動靜。
不過旬日,唐軍各路節度使先後皆至,崔光遠亦引軍殺回,四麵包圍鄴城。
監軍大人魚朝恩將中軍大帳設於南門,召集各位節度來見,一同商議軍事。
三通鼓罷,一聲堂威,魚朝恩居中高坐,九大節度使兩旁列座。眾人參拜監軍,又相互寒暄已畢,各自落座,議論軍情,商議對策。
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離座而起,向監軍大人說道:“我有九部二十萬大軍,反賊亦分兩路近二十萬軍,可謂勢均力敵。若依李某之計,莫若分兵兩路,一路圍困鄴郡,使安慶緒坐困愁城,動展不得;另一路北渡漳水,分兵去攻範陽。如此史思明必然回兵還救故巢,則鄴城裏無糧草外無救兵,一鼓可下。鄴城既陷,範陽便為孤城,豈能持久?如此安、史兩路賊軍各自為戰,首尾不能兼顧,我既可一戰而定河北,逆賊可擒也。
話音未落,郭子儀率先點頭稱讚,其餘各路節度使亦都唯唯喏喏。
魚朝恩麵色鐵青,暗中切齒。直待眾議息了,這才勉強含笑說道:李節度乃常勝將軍,所言自是有理。非是灑家不從將軍高見,實乃皇帝陛下臨行有旨,命我等定要先拿下鄴城,然後揮師北上範陽,將河北之地叛亂全部平息。陛下實是如此吩咐,列位休怪!
此話既出,九大節度使各無別論。
於是二十萬大軍圍攻鄴城將近半年,各不用命,空費糧餉。安慶緒既不出戰,唐軍也不攻城,史思明自然也無需前來相救。
三軍每日狩獵嘻戲,便如野遊露營。
值此中原凋蔽,鬥米萬錢之秋,也虧得魚朝恩肯費朝廷錢糧,徒養大軍於此。直到來春正月,唐軍仍然無法攻下鄴城。
眼見春水漸漲,有人向監軍大人獻築壩截流、決水淹城之策,魚朝恩大喜從之。於是命在城外挖了三條河道,同時築壩屯集漳水,全部從三條河道灌入鄴城。
鄴城果然被大水淹沒,瞬間成為一座絕望之城,城中大亂。
唐軍諸將由此大喜,魚朝恩自也得意非凡,命令準備檻車囚籠,預備破城之後押解安慶緒入京請功。
李光弼見此,便來向魚朝恩請戰,建議分兵進逼魏州,先擊破史思明南軍。
魚朝恩已覺勝券在握,不肯采納。
二月,城中大水漸退,唐軍圍困鄴城不下,已是師老勢屈。
便在此時,形勢突變。史思明突然出手,引軍而出,節節向唐軍逼進。
挨到三月初六,魚朝恩見大水已退,實在不能淹死鄴城叛軍,隻得下令二十萬唐軍撤圍北移,布陣於漳河之北,尋找史思明北路軍決戰。
史思明休整半年有餘,此時便如下山猛虎,親自上陣,命大軍駐於鄴城北五十裏之外,安營下寨,厲兵秣馬,預備決戰。
卻不急於列陣搦戰,隻是派遣兵將輪番而出,開始頻繁騷擾唐軍水上糧道,采用遊擊戰術,分成若幹小股部隊,此出彼入,不斷偷襲。
魚朝恩對於此種騷擾自是不放在心上,分別命令九大節度使輪流護糧,但亦隻限於疲於奔命,對燕軍無可奈何。
眼看唐軍對小股部隊騷擾已經習以為常,史思明便知決戰時機已到。
因命李歸仁駐軍漳河以北,以牽製唐軍主力;暗自精選五萬騎兵,親自帶領,繞行上遊東側,強行衝入唐軍陣營。
唐軍以為史思明大軍在北,此必又是小股遊擊人馬,於是不以為意。
九大節度使雖然皆是久經戰陣之將,但因不相統屬,又恐擅自出兵得罪了監軍大人,竟然無人前去圍攻阻擊這五萬燕軍騎兵。
史思明率五萬騎兵如入無人之地,迅速衝垮唐軍連營,致其陣型大亂。
東麵正是郭子儀營盤,雖陡遭攻擊吃虧,但郭子儀畢竟是天下名將,急忙組織反擊,兩軍陷入膠著混戰。
另外八大節度使聞聽東營喊殺連天,知是燕軍來襲,於是各出精銳,前來增援。
可煞作怪!便在此時,突然一陣狂風刮來,天色昏暗如夜,沙暴扯天連地,士兵對麵不能見人。此時旗號衣甲無法分辨,交戰雙方亂成一團,完全不分敵我,甚至自相殘殺。
戰夠多時,沙塵稍息,郭子儀急令鳴金,先帶領本部軍退出戰團,並命撤回河陽,以防史思明趁亂反撲洛陽。
唐軍各部慘敗,相繼引還,隻有李光弼與王思禮部未受折損。
史思明不敢窮追,帶軍退守沙河。鄴城之戰結束,唐軍損失過半。
魚朝恩為擺脫罪過,便向肅宗皇帝上疏,狀告郭子儀臨陣逃脫。
李亨念及郭子儀大功,亦難見罪,隻得詔命撤其元帥之職,以李光弼取而代之。
雙方大戰,一勝一負,亦且各有折損。反倒是鄴城之中安慶緒,未出一兵一卒,成為坐山觀虎鬥者。
大戰結束,守城軍將來報,唐朝及史思明大軍皆撤,城外一片戰後狼藉,無人清理。
安慶緒大喜道:爾等全軍出城,速到戰場上揀拾軍資,休等史思明前來搶奪戰利。
諸將聞言猛醒,急出鄴城而來。大搜官軍潰散之後遺留營地,果然得到大批糧食,並軍需輜重堆積如山,不計其數,運回城中。
安慶緒命人盤查檢點,回報所得之糧,足支城中軍民食用半年有餘。
既然有糧,安慶緒便高坐無憂,全忘了當初請求史思明出兵時,所許以帝位相讓之諾。
史思明在滏陽駐兵多日,不見鄴城中動靜,遂派人入城,對安慶緒嚴詞譴斥,責其背約,欲來發兵攻打。
安慶緒複又害怕,厚賞來使,另遣使與其同回滏陽,表示願對史思明稱臣。
史思明聞說稱臣而非讓位,不由大怒。略一思索,又換作一副笑臉,便回信安慶緒,說願改稱兄弟,且請安慶緒前來歃血立盟。
安慶緒覽書,這才將一顆驚悚之心安放到肚裏,感激莫名,便率其四弟及部下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來滏陽約盟。
史思明聞報安慶緒親自前來,大笑出迎,與安慶緒攜手攬腕,同入寶帳,設宴相待。
安慶緒見史思明如此,自是如沐春風,談笑自若,複拿出舊日皇帝體態,頤指氣使,飛杯傳盞,逸興橫飛。
不料酒過三巡,史思明卻將麵目反轉,立刻換了態度,喝令部下:與我拿下!
侍衛聞聲而動,如狼似虎,將安氏兄弟及孫孝哲等隨臣從席上踢倒掀翻,揪到帳下。
安慶緒此時方才清醒過來,哭求饒命。
史思明冷笑道:似你這弑父之賊,何必求活?我可看在往昔情份,饒你全屍便了。
乃命以毒酒灌下,賜死其五兄弟;將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推出帳外,全部處斬。
史思明既殺安慶緒,遂帶兵進入鄴城,收降安氏遺眾,將城中守兵盡皆收為己有。然後留己子史朝義駐守鄴城,自己率軍返回範陽。
安慶緒臨死時方悟,原來坐收漁利者並非自己,而是史思明。
字幕:唐乾元二年五月,史思明複其國號大燕,自稱應天皇帝,年號順天。
史思明既然稱帝,遂下詔旨:立正妻辛氏為皇後,封世子史朝義為懷王,周摯為宰相、李歸仁為將軍,改稱範陽為燕京。
消息傳至長安,肅宗李亨大為驚怒,始悔當初收複兩京之際,隻顧迎回太上皇,未曾及時調集諸路兵馬,直搗範陽,殄滅餘寇,複又養成賊勢,至有今日。
鏡頭閃回,補敘唐明皇李隆基回鑾之事。
唐肅宗至德二年,安祿山被殺,安慶緒出奔河北。李亨便遣使西去成都,迎接父皇玄宗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內,稱太上皇。
玄宗雖然回鑾,但亦知江山如昨,社稷非舊,於是不再過問政事,隻在興慶宮與大明宮間悠遊,獨自懷念往事,感傷貴妃。
此時貼身侍衛,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閑時陪伴娛樂。
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耿耿於懷,自從成都回來,即派人前去馬嵬驛祭悼。後來又欲隆重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止,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
宦官從棺中得到貴妃香囊,歸獻玄宗。上皇將其珍藏於袖,隨時觀看把玩,以遣懷思。
又命畫工描繪貴妃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每為欷歔。
上元元年,宦官李輔國恐高力士重新得勢,為固恩寵,上奏肅宗: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屢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是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雖曉喻而不能解,不敢不以奏聞。
李亨覽奏,不置可否。
同年七月,肅宗患病。李輔國乘機擅自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太上皇車駕途經夾城之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士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攔住去路。
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厲言將李輔國斥退,玄宗才得以安全遷居甘露殿。
刑部侍郎顏真卿率百官至甘露殿問安,招致李輔國厭惡,於是再次矯稱天子詔命,將顏真卿降為蓬州長史,攆出京城,餘黨亦皆遭降黜。
其後肅宗病愈,得知此事,並未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數語。
不幾日,聖旨下達:高力士以潛通逆黨之罪,敕令流放巫州;陳玄禮勒令致仕,玉真公主命即搬出西內,出居玉真觀中。
至此西苑隻剩玄宗隻身一人,冷居甘露殿中,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好不淒慘。每每思及當年與貴妃品詞填曲,觀其姊妹午後出浴,對月當歌,此時愈覺清冷,度日如年。
肅宗李亨亦恐落大臣詬病,為示孝道於朝野,又另選後宮百餘人,派到西苑之內,以備灑掃庭除,伺候上皇起居。
又使伶人十數人,時常進宮為上皇演練霓裳羽衣之曲,為父皇解憂。
不料太上皇不聽此曲則已,每聞此曲便更觸動情懷,淚下如雨,隻得罷演。
李隆基晚年憂鬱寡歡,終於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駕崩,終年七十八歲,葬於泰陵。
字幕: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仲秋八月。
史思明聞知肅宗李亨患病,以為天賜良機,乃整束十萬大軍,離了範陽,一路南下。
汴州節度使許叔冀不加抵抗,當即舉州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叛軍遂南下江淮。複又分兵西進,侵逼東都,直犯洛陽。
邊關告急奏章報到長安,肅宗大驚,遂命李光弼兼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行便宜之權,前往禦敵,複使魚朝恩為監軍。
魚朝恩不聽李光弼放棄洛陽、退守蒲津關意見,隻催促李光弼前往洛陽尋敵決戰。
李光弼無可奈何,乃留部將李抱玉守住河陽,自與朔方節度副使仆固懷恩進攻洛陽。唐燕兩軍遇於洛川,李光弼命仆固懷恩為先鋒,與史思明先見頭陣。
仆固懷恩自負才能,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設伏,而在平原布陣,致使大敗,退守聞喜。
李光弼見洛陽已不能守,遂急引大軍西撤,屯集據守河陽,重新布置守備。
史思明大獲全勝,不勝之喜,再次兵入洛陽,威逼長安。由此賊勢大漲,關中震動,京師長安一夕數驚。
當年十月,史思明複率大軍西出,前來進攻河陽。
畫外音:河陽城位於洛陽東北,北依太行,南瀕黃河。初建於北魏,由南城、中潬城、北城夾河而立。南城、北城築於黃河南北兩岸,中潬城築於河中沙洲,三城以河陽浮橋相連——史謂河陽三城。三城便如鎖鑰,扼住黃河咽喉,比起洛陽無險可守而言,戰略價值可謂重大。李光弼乃不世名將,選此堅守,自有深意,豈是魚朝恩等不學無術之輩可知!
史思明大軍北來,先在河陽南麵修築月城,與李光弼軍相持。築城已罷,史思明領兵而出,沿河南列陣,先派驍將劉龍仙至城下挑戰。
李光弼坐鎮南城指揮,命裨將白孝德出戰。
白孝德奉令,引軍出城列陣,紮住陣角。因見對麵敵將猖獗至甚,不由大怒,因驅坐下棗紅馬,掄板門刀出戰,隻十合便擊斬劉龍仙於馬下。
燕軍餘眾大駭,遂不敢進。史思明卻也不以為意,收兵回營,強作歡笑。
因營中有良馬千餘匹,遂命部將引五百軍士,每天放至黃河南岸洗馬,循環不休,以示馬匹之多,企圖借此嚇唬唐軍。
李光弼在城頭看了數日,便思一計,下令於軍中挑選牝馬五百匹,將其所產馬駒留在城內。待燕軍再將馬匹放至南岸水邊之時,便令將牝馬全部散放於黃河北岸。
那些牝馬留戀城中馬駒,不肯食草,皆都仰天嘶叫不已,聲聞南岸。
燕軍戰馬皆是牡馬,聽見牝馬嘶叫,全部下水,渡過黃河跑到北岸,便為唐軍所獲。
史思明憑空送給李光弼戰馬千匹,不由氣急敗壞,糾集戰船數百艘,置火船於前,軍船隨後,欲乘流直下燒毀河陽橋,切斷三城聯係。
李光弼見敵軍在上流頭組織戰船,偏又早就料著,乃命唐軍以數百艘戰船,皆在船上捆綁鐵叉長竿叉,橫隔水麵迎戰。
燕軍火船被阻,不得近橋,反而燒著自家軍船,因水流湍急,無法躲避。
李光弼命眾軍在橋上以石炮發石,擊沉燕軍著火船隻,軍士紛紛落水,死亡大半。
史思明連敗,惱羞成怒,又派兵至河陽之西,企圖斷絕唐軍糧道。
燕軍行動又為唐軍細作偵知,回報主帥。李光弼遂親自率軍至野水渡防禦,將自己行蹤故令燕軍細作得知。
天黑以後,李光弼留部將雍希顥率兵千人把守野水渡營柵,自己則潛蹤返回河陽。
史思明認為李光弼長於守城,不善野戰,今既離城至野,便派驍將李日越率騎兵五百,欲於夜間前去劫營,務必生擒李光弼。
李日越引軍奔至野水渡,卻被雍希顥使空營計圍住。兼又得知李光弼早已離去,不敢回見史思明複命,隻得率部投降唐軍。
雍希顥帶李日越到城中來見主帥,李光弼厚加款待,遂收為心腹。
李日越與燕軍驍將高庭暉相厚,以書暗地相招。高庭暉決意投降朝廷,便自動入見史思明請戰,蒙史思明允準,帶本部軍臨陣倒戈,也投降了李光弼。
史思明接連受挫,暴跳如雷,便孤注一擲,率主力大軍傾營而出,再次進攻河陽。
李光弼以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南城,自率中軍屯於中潬城。
燕將周摯先攻南城,被李抱玉擊退,遂舍南城,轉而全力進攻中潬城。周摯恃其勢眾,命前鋒大將安太清率士兵填塹開柵,直逼中潬城下。
李光弼帶領士兵連夜在城外深挖戰壕,又在戰壕內側擺放柵欄,以攔截燕軍衝鋒。
接連數日攻守,每次燕軍突破柵欄,唐軍就出城回擊,然後迅速再次構建柵欄,往複不已。如此三番兩次之後,燕軍人困馬乏,銳氣盡墮。
李光弼在城上看到燕軍力衰,乃命部下鎮西節度使荔非元禮,率敢死士出柵奮擊。
荔非元禮奮力擊退燕軍。安太清寸步不能前進,前功盡棄,隻得回報主將周摯。
那周摯倒也執著,見攻中潬不下,便命安太清領兵在此襲擾,牽製李光弼注意力,自己又收精兵勁卒,渡河來攻北城。
李光弼見安太清忽然加緊攻勢,但力度銳減,早知其意,急率軍經由河橋進入北城,果見周摯驅兵大至。
李光弼登城觀察敵陣,看清其薄弱之處,遂分遣驍將郝廷玉、論惟貞、仆固懷恩等,分率三路軍出擊,以仆固懷恩為中路前鋒,分轄左右兩翼二路軍馬。
李光弼站立城樓之上,親自執旗督戰,援槌擊鼓。
仆固懷恩此番奮不顧身,欲贖丟失洛陽前罪,率諸將拚命奮擊,終將燕軍擊潰,殲敵千餘人,溺死於黃河中者無數。
李光弼見敵軍已潰,遂親帶餘部自城中殺出,一場混戰,又生俘燕軍大將徐璜玉、李秦授以下五百餘人。
周摯拚力殺出重圍,僅領數騎逃走。
李光弼不敢稍息,複命仆固懷恩經河橋上趨奔中潬城,對城外燕軍發動突然反擊。安太清於是大敗,引殘部退守懷州。
此時史思明不知周摯等已經戰敗,還在揮軍力攻河陽南城。
李光弼便命押著徐璜玉、李秦授等往南城河邊,向史思明展示俘虜。
燕軍由此氣沮,軍心渙散,史思明隻得收兵,一時進退失據,不知該往何方屯駐。
李光弼見河陽三城得以保全,遂分兵遣將,使仆固懷恩引本部軍趁勢去攻懷州。仆固懷恩引兵剛去,李光弼卻又故使燕軍細作得知,報予史思明知道。
史思明複驚,急親引軍來救懷州,李光弼早也親自引軍迎擊於沁水之上,等個正著,又將史思明擊敗。史思明至此仰天長歎,隻得退回洛陽,以養精蓄銳。
安太清在懷州拒守一月有餘,久等救兵不至,城中堪堪糧盡矢絕。
仆固懷恩、郝廷玉等唐將遂派敢死軍挖掘地道入城,裏應外合斬關落鎖,於是攻克懷州。安太清等守將皆被生擒,送往朝廷,肅宗皆命斬殺。
因河陽大捷,遂敘功行賞,封李光弼為太尉,宣布改元上元無年,大敕天下。
上元二年春,史思明在洛陽厲兵秣馬,元氣恢複,兵強馬壯。於是便欲尋唐兵主力決戰,以報前番河陽之恥。
史思明部下兵將雖然英勇善戰,但亦殘暴,不得民心。史思明每攻陷郡城,皆命殺光老弱男丁,以壯丁為挑夫,再放縱士兵將城中婦女奸淫殆遍,凶淫無比。
前番魏州一役,史思明軍一天內就殺掉三萬多人,平地流血數日不絕。
此番養足精力,史思明便派出間諜,到長安揚言,說燕軍將士思歸範陽,欲棄洛陽北返,以誘騙唐軍決戰。
大太監魚朝恩先聞說此信,欲立大功,挽回前番相州大敗臉麵,便力勸唐肅宗下令,召集諸州各路節度使,合兵向洛陽進攻。
李亨惟魚朝恩讒言是聽,於是傳檄諸軍。
李光弼等接到聖旨,隻得出戰,果然落入史思明所設埋伏。唐軍再次大敗,河陽、懷州等軍事要地盡失。
史思明乘勝進攻陝州,卻被李光弼擋在薑子阪,兵勢受阻。
燕軍出戰不利,退守永寧。
史思明下令築三角城,約期一月築成,以貯備軍糧。其子史朝義率軍士苦幹,新城築好,未及泥抹外牆。史思明巡視到此,將史朝義及上將駱悅召至,揚言皆予誅殺,以立軍威。
駱悅不敢回言,隻輕輕扯動史朝義袍襟,令其以父子之情告求饒命。
史朝義卻知其父六親不認,乃戰戰兢兢,跪地哀求:工期甚促,築城兵士日夜不休,太過乏累,請父皇容歇半日,即刻上泥塗漿。
史思明喝斥道:好個愛惜屬下之主!就敢違我將命耶?
遂立馬城下,目視兵士上泥。士兵何敢怠慢?拚命勞作,斯須而畢。
史朝義見工程如期而就,剛欲鬆一口氣,謂父皇定有升賞。不料史思明忽衝史朝義大罵道:你不是說軍士乏力,不能完工耶!如何這半日之間,便全部告竣?分明你是故作體恤下屬,邀買人心,另有圖謀。等我攻克陝州,再來斬卻你這奸詐家賊!
說罷馳馬而去。史朝義大懼,跪在地上渾身顫抖,父去半天猶不敢起身。
駱悅等人也因前日兵敗懼誅,便拉起少主,找個背靜所在,七嘴八舌,力勸史朝義先下手為強,幹脆效那安慶緒一般,弑父自立。
史朝義不敢答應,駱悅等人就說計謀已泄,要投降唐軍。史朝義思慮再三,點頭允諾。
當日史思明夜宿營中,親信曹永明率人於帳外守衛。史朝義問明是曹永明當值,便派心腹侍從將其悄悄喚至自己帳中。
曹永明見是世子相召,不疑有他,遂欣然而至。不料剛一進帳,脖頸上早就架上兩把鋼刀,駱悅等大將自門後閃出。
曹永明大懼,急忙跪地求饒。
史朝義溫言說道:我父狂悖,今日之事,將軍亦諒必知之。我等將有所為,欲請將軍相助,事成之後將軍便是擁立元勳。若是不從,說不得了,便隻好先拿你祭刀。
曹永明見是大勢所趨,又忖此是他自家父子相互圖害,自己一個外人何必徒然枉死?於是不敢拒絕,當即宣誓效忠。
夜半時分,史思明因夢驚醒,據床惆悵。
因其愛聽優人唱曲,戲子不離左右,此時見其驚起,便忙問原因。
史思明道:我剛剛偶得一夢,見河中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幹。醒來便覺心下不寧,此乃何兆耶?
戲子明知是為凶兆,皆不敢應。
史思明說罷,便起身出帳,到後麵更衣如廁。
戲子們慣唱世態炎涼、帝王興衰,何事不知?因見史思明離開,於是相謂道:鹿者,祿也;水者,命也。鹿死水幹,此胡賊命祿都到頭矣。
戲子等正說話間,駱悅等人提刀闖入,不由分說劈死數人,逼問史思明所在。
餘人大駭失言,隻顧亂指廁所方向。
但史思明何等精明?方便已畢,早聽見臥帳內響動不對,又聞戲子臨死時慘叫之聲,便知兵變,急翻牆而出,先奔馬廄,來找尋自己坐騎。
駱悅在帳內亦聽到外麵翻牆落地之聲,心同一理,亦紛紛奔向馬槽之處。
史思明此時心急火燎,隻顧翻身上馬,催之不前,才知未及解開韁繩。待要拔劍斬韁之時,早被駱悅追趕而來,抬手便是一箭,正中胳膊,滾落馬下。
史思明忍住臂痛,抬頭問道:你實告我,是何人造反?
駱悅尚未及回答,旁有太子侍衛懼怕皇帝,且有問必答慣了,忙順口答道:回奏皇上,是懷王殿下起事。
史思明點了點頭,說道:此皆因孤王早上錯說戲語,我兒故生此心。你等休要殺我,待見懷王我兒,孤自有解釋。
一邊說著,已漸漸穩定心神。忽轉頭看見曹永明低頭站立駱悅身後,不由大悟,罵道:原來都是你這胡賊誤我!
曹永明倒退幾步,更不敢抬頭。
駱悅將手一揮,命兵士將史思明捆個結實,幽禁在柳泉驛殿中。
史朝義雖允起事,但在父親積威之下不敢冒頭,坐在帳中等待,心驚肉跳,每聞風吹草動,皆都驚駭欲死。正在難挨,聽得外麵腳步雜遝,便疑父親差人來拿,更加走投無路。
忽見帳簾一挑,駱悅等人進帳,史朝義問道:沒有驚動聖上乎?並未傷著父皇耶?
諸將忍住,一齊躬身答道:聖駕安好,正在起草詔書,欲讓位於殿下。
史朝義信以為真,這才放心,興奮不已。
駱悅等人遂偽造史思明詔書,加蓋了玉璽私印,擁立史朝義繼位。又遣使馳詔軍營,將史思明親信大將周摯等人誘回洛陽,分別鏟除殺害。
可憐這些沙場悍將,至死亦不知因為何故,便混掉了自家腦袋。
史朝義既已上位,駱悅為絕後患,又至柳泉驛,用繩子勒死老主史思明,送其上路。
鏡頭轉換,按下史思明,複說唐肅宗。
史思明既死,能征善戰諸將亦被他自家清除,從此叛軍內訌不已,再無遠圖。唐肅宗便幹落其便,坐亨其成。
當年四月,肅宗病重,不能理事。張皇後無子,懼太子李豫功高難製,乃潛地裏命心腹太監朱光輝引領越王李係入宮,將圖廢立。
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道皇後圖謀,於是引兵至淩霄門,保護太子李豫到禁軍營中。
當晚又領兵到三殿,將越王李係及內官朱光輝、馬英俊等囚禁,將皇後軟禁於別殿。
肅宗受此驚嚇,當即駕崩。終年五十二歲,不及留下任何遺言。
程元振等迎太子於九仙門,陛見群臣,行監國之禮。己巳,即皇帝位於肅宗李亨柩前,改元寶應,是為唐代宗。
李輔國以擁立有功,恃此驕橫,竟公然對代宗說道:陛下隻須深居宮中,外麵政事自有老奴處理。
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其手握兵權,隻好委曲求全,尊為尚父。
此後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
除去李輔國後,李豫自此親政,委任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啟用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又借回紇騎兵八千,使其統兵十萬,大舉進軍洛陽。
仆固懷恩領命,出京東進。乃以七萬步兵居中,三萬騎兵及八千回紇軍為側翼,一起攻擊,在靈寶擊敗數萬叛軍。
史朝義急派十萬精兵來援,列陣於洛陽西郊昭覺寺,與唐軍決戰。
仆固懷恩使鎮西節度使馬璘為先鋒衝陣,親率大隊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潰散。
唐軍乘勝直進,複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餘人。史朝義見力弱難支,遂率輕騎數百離了洛陽,一路向東逃走。
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勝。
賈耽此時已被擢升為檢校繕部員外郎,兼太原少尹、侍禦史、北都副留守、檢校禮部郎中,隨軍征戰,多立戰功,始為興複名臣之一。
寶應二年春,燕軍大將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餘騎逃往範陽,部下李懷仙卻已獻範陽投降朝廷。
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李懷仙得其首級,派人送往長安獻功。故燕其餘叛將聞說史朝義已死,範陽亦失,於是盡皆投降。本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