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分寸
字數:2940 加入書籤
投資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事情,不管是行業調研、項目篩選、盡職調查、還是投後管理,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投資打水漂。
所以在後世,地主管單位的財政資金雖然是引導基金的主要組成部分,主管單位卻不會直接跑到市場上找項目投,而是會把引導基金裏的錢交給專業的投資機構去管理,也就是所謂的gp普通合夥人);而作為出資方的主管單位,則被稱為p有限合作人)。
事實上,與私募基金很有些類似的是,一般私募基金固然會由許多個人投資方來充當p;而引導基金同樣以領投p的身份把錢投到私募基金裏麵去……當然,引導基金這個領投p一般隻會在一個項目裏出資20~30,其餘的資金全部來源於社會資本,這樣的話,既能在一些方麵起到帶頭作用,又不至於把蛋糕全部分完。
怎麽樣,聽起來是不是很夠意思,是不是有一種“隻要你有進場資本,大佬帶你發家致富”的感覺?
這就激動了,心潮澎湃了?
先別急,還有呢!
照顧了其餘p們的情緒,那gp這邊的也不能虧待是吧……畢竟一個項目能不能賺錢,gp才是關鍵嘛!
在後世的引導基金裏,gp的收益無非來自兩塊:
1、管理費,這塊的費用一般為投資額的2。
比如一支私募基金規模20個億,那麽gp一年的管理費就是4000萬,無論盈虧,這塊的費用都會從資金池裏扣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gp那些員工們的死工資。
2、績效分成。
以私募基金的資金規模,每年2的管理費固然在尋常人眼裏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字,但實際上對於gp來說,也僅僅隻是讓自己餓不死罷了,他們盈利的真正大頭,還是來自績效分成。
一般來說,績效分成的比例,是“超額利潤”的20左右,某些特殊情況下,這個比例最高甚至能達到50。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項目,當初的本金是1個億,與p們約定的基本收益為10,最後項目的總回報是2個億,那麽項目的超額利潤為:2億1億1億x10=9000萬;gp的績效分成則為9000萬x0.2=1800萬。
如果你對私募公募基金有一定了解,應該看得出來,這個回報機製對從業人員的吸引力還是蠻大的,畢竟在背靠大a市的後世,一個億的資金如果隻有兩個億回報的話,那堪稱投資界的恥辱……最起碼你得給我弄出個“十倍力”出來才行吧?
而十倍收益之後,gp在績效分成這一塊的收益,那就真的非常可觀了。
但你以為這就到頭了?
不!
如果作為最大的p,等到項目成功之後,地方主管單位主動放棄自己那自己在超額利潤部分裏那20~30的分成,甚至是10的基本收益也不要,隻要求退還本金呢?
那不管是gp還是其餘的p,都會賺的盆滿缽滿,興奮地需要隨身自備一瓶速效救心丸?
別以為這是在yy,後世不少地方的主管單位就是這麽幹的,大幅讓利,甚至是全部讓利,實在是常規的不能再常規的操作。
而這麽做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地方主管單位在這一塊往往隻追求產業促進效果,並不追求直接經濟回報。
但另一方麵,則是為了“交朋友”!
沒錯,“交朋友”。
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大幅讓利,是有條件的。
而這個條件,並不是外人以為的種種,而是……返投!
所謂返投,就是地方主管單位給gp出資後,要求gp將一定比例資金返投回當地,用以扶持當地產業,從而拉動就業,盤活區域經濟。
這並不奇怪,因為引導基金存在的本質,就是為了孵化本地產業,推動招商引資工作。
但與地方主管單位的大幅讓利政策相對應的,則是平均高達1.5倍的返投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地方主管單位投了10個億進引導基金裏去給gp管理,那gp就得返投15個億到當地企業的身上。
正是這個附加條件,讓後世的許多機構不太願意成為引導基金的gp……尤其是那些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引導基金。
要知道,像北上廣深這樣的沿海發達城市還好說,畢竟創業氛圍濃、優質標的多,隻要是在經濟環境上行期內,隻要你會講故事,別說1.5倍的返投額了,就算是2倍,gp都敢拿這筆錢。
但像東北、甘肅、青海、滇南、貴州這些欠發達地區,一般的gp是真的沒這個信心在不虧本的情況下完成這個返投額……創業環境、人才、消費環境、營商氛圍等客觀條件製約下,想要找到足夠數量的優質項目去孵化,真的太難了。
………………
“所以……師父,你之所以不擔心眼下的事情會引火燒身,是因為你現在正充當著這個gp的角色,而返投額,早已遠遠地超過1.5倍這個數字?”
白蒙蒙似乎明白了什麽,一臉驚歎地看著楊默。
這時候國內雖然沒有什麽引導基金,但是諸如蛇口、深圳特區,已經出現了直投基金……額,不對,應該叫做專項扶持資金才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