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阿富汗人的心思
字數:7142 加入書籤
蘇聯人心裏的小九九,東非方麵心知肚明,中亞公路整體上而言,對蘇聯的好處大於東非,甚至東非根本就得不到直接的好處。
“這條公路對我們的戰略意義,遠大於經濟和政治上的收益。”恩斯特總結著說。
“所以預算應該嚴格控製在一定的區間內,我們可不是去給阿富汗和俾路支地區扶貧的。”
“阿富汗政府方麵也應該多出一些力,如果他們舍得的話,這條公路的建設標準好一些也不錯。”
弗裏德裏希皇儲搖搖頭說:“指望阿富汗政府出力,還不如指望他們能約束自己人,不給我們添亂。”
“尤其是阿富汗北部的一些受部落控製的地區。”
目前阿富汗是一個十分矛盾的國家,有統一集權的政府和君主,但是社會形態上還有大量的部落。
而這些部落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東非不可能和這些部落一個個接觸。
恩斯特說道:“阿富汗現在的政府還是不錯的,至少沙阿國王這個年輕人,是有推動阿富汗現代化改革欲望的。”
“並且阿富汗這個地方,有一個統一政府管束下麵那堆部落,對於地區的穩定也是好事。”
“這次中亞公路建設,阿富汗肯定沒有資金,但是人力方麵,還要多倚仗阿富汗政府的支持。”
阿富汗的財政狀況完全不用指望,畢竟有英國和蘇聯的定期收割,想存下點積蓄,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阿富汗自身的發展也欠下了不少外債,就比如1932年建設的喀布爾到坎大哈的公路。
這條公路是德國幫助阿富汗修建的。
毫無疑問,德國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上比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要努力,因此,阿富汗這種相對中立的國家,他們也不嫌棄。
沒有辦法,德國本身就是列強中最缺乏市場的國家。
在列強中德國的工業體量穩居世界前三,但也正是因為龐大的工業規模,這使得德國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性很大。
同時,相較於東非和美國,德國工業還存在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本國資源相對匱乏。
所以德國的產業想要發展,就不僅要考慮把商品銷售出去,還要考慮如何把所需的礦產資源買進來。
在這一點上,恐怕也隻有意大利情況和德國類似,兩國都缺乏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
軸心國裏日本在這方麵的壓力,反而是比較輕的。
日本在遠東地區擁有很大的話語權,並且有更多的擴張空間,這使得日本擁有相對不錯的海外市場。
朝鮮半島和日本侵占的遠東帝國領土,是日本最直接的商品傾銷地,而在遠東帝國北方,日本通過戰爭手段,也讓其商品出口優勢超過其他國家。
德國雖然也控製著東歐不少地方,可畢竟這些國家還淪落不到“殖民地”的地位,就比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些國家,隻是在大方向上會和德國保持一致。
但這些國家都比較高的獨立性,和自身的發展需求,不會完全對德國言聽計從。
總而言之,德國的工業越強大,他的對外貿易壓力就越大,但是德國想要獲取海外市場的難度也更高。
除了英法這種占據著廣闊海外殖民地,且不願意“分享”給德國的舊時代殘黨以外。
德國對那些非殖民地市場的競爭也很不利,畢竟除了英法等殖民國家以外,那些非殖民地國家,德國也很難和東非,美國等國家競爭。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在準備掀桌子前,肯定要盡可能的嚐試拉攏更多的國家,阿富汗就是如此。
恩斯特說道:“近些年來,德國在阿富汗的投資不少,但是具體收益應該很‘感人’,並且這份收益未來能不能拿到手裏,也充滿了變數。”
“對於一個交通落後,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環境比較惡劣的國家投資,本身就是一種挑戰。”
“需要付出極大的初始成本,至於未來的長期效益,這需要做到兩點,一個是未來德國能繼續存在,並且維持住現在的地位,一個是阿富汗政權穩定。”
這兩點很好理解,如果德國如同前世一樣在二戰中失敗,作為戰敗國,其利益自然會被其他國家瓜分掉。
即便是沒有和德國交戰的國家,也可以“痛打落水狗”,從而“沒收”德國在他們國家的投資和產業。
後者,也就是阿富汗政權是否穩定,也對德國的投資是否能回本起到決定作用。
就比如現在阿富汗如果出現動蕩,沙阿國王被推翻後,新政府上台,他們就可能賴掉過去阿富汗對德國的欠款。
即便德國沒有發動戰爭,想討債也不容易做到。
因為阿富汗從來都不是德國的勢力範圍,而是受到蘇聯,東非和英國三個國家的強烈影響。
並且阿富汗的位置,對德國也不太友好,它甚至不是一個沿海國家,如果阿富汗靠海的話,德國海軍還有可能不遠萬裏強製阿富汗還款。
問題是阿富汗連海岸線都沒有,完全是一個內陸國,德國海軍即便經過英國允許,渡過蘇伊士運河,來到印度洋沿岸也沒招,總不可能再借助第三方國家的港口停泊後,上岸找阿富汗的麻煩吧?
先不說東非和英國允不允許德國停在自己控製的港口,就算兩國同意,估計德國也會疑神疑鬼,擔心這是不是兩個國家故意給德國設置的陷阱。
德國和英國,甚至是東非,顯然都是沒有所謂“政治互信”的。
總結來說阿富汗現政府能不能維持對德國在當地的投資很重要,如果阿富汗變臉的話,德國連“武裝催債”的手段都不能實施。
如果換成東非,英國和蘇聯這三家,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不管阿富汗政府怎麽變,這三家的賬阿富汗都是賴不掉的。
敢賴掉這三個國家的賬,三個國家都是有能力讓阿富汗知道當老賴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
說到底,海外利益的保障還是要有軍事作為後盾。
這也正是德國不能在海外競爭過那些工業甚至不如德國的國家的重要原因,而這種國家裏,英國和法國是典型代表。
弗裏德裏希皇儲說道:“別說是德國,恐怕就是我們想在阿富汗進行投資,都要麵臨一定的風險。”
“如果沒有蘇聯和英國,我們在阿富汗的生意可以保證穩賺不賠,但是如果蘇聯和英國在背後捅刀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我們和或許可以把阿富汗胖揍一頓,可還是很難收回成本,甚至找不到債主,並且還要支付額外的軍事開支。”
假如蘇聯和英國故意找東非麻煩,就比如支持阿富汗的地方武裝,破壞東非在阿富汗的投資和產業。
東非確實有能力教訓阿富汗,可這僅僅是教訓阿富汗的政府。
畢竟蘇聯和英國如果捅刀子,他們肯定會收好馬尾,不露破綻。
東非想調查真相,也並不容易,就阿富汗那種一堆部落的情況,他們完全可以相互推諉,誣陷,反正就是不承認自己幹了這件事。
即便證據確鑿,凶手也可以鑽到阿富汗的山溝溝裏,和東非玩躲貓貓。
恩斯特說道:“這也是我強調最好保持阿富汗現政府的主要原因,有一個統一的政府,至少出了問題還可以找到責任人。”
“如果阿富汗的統一政府都不存在了,那這個地區幾乎就和一個沒人管的糞坑差不了多少。”
“這次中亞公路的建設,對於阿富汗政府也是一個機會,畢竟公路延伸的地方,也有利於加強阿富汗政府對當地的控製。”
……
阿富汗。
作為阿富汗的君主沙阿自然也希望把握住這次機會,為此沙阿召集了王室成員專門就中亞公路修建進行商議。
“這次中亞公路對於阿富汗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有東非和蘇聯兩個世界大國的承諾,中亞公路的修建已經勢在必行,我們可以借助中亞公路的建設,加強對王國北部的控製。”
“同時改善國內的交通,並且帶動經濟的發展。”
對於沙阿國王的判斷,他的叔叔,也是阿富汗政府的首相哈希姆也表示了認同。
“實際上之前我們在建設喀布爾到坎大哈的公路時,就考慮過向東非人求助,不過東非並沒有同意。”
“長期以來,阿富汗都試圖和東非建立聯係,但是東非人並不像蘇聯和英國對阿富汗那麽上心。”
和此前恩斯特對阿富汗持有警惕不同,阿富汗政府或者說王室是真心想和東非建立友好關係的。
雖然說東非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並且在中亞勢力和影響力不弱,但是東非和蘇聯,英國有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東非的勢力範圍沒有和阿富汗直接接壤。
所以在阿富汗政府看來,東非是用來平衡蘇聯和英國的最佳國家。
可惜,東非對阿富汗的興趣並不大,所以最後喀布爾到坎大哈的公路,阿富汗隻能交給德國建設。
哈希姆首相對自己的國王侄子說道:“中亞公路,繞不開我們阿富汗,需要我們的配合,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加強和東非合作,讓他們看到我們的誠意。”
“最好可以吸引東非資本加大對阿富汗的投資,相對於蘇聯和英國,東非對阿富汗的威脅遠沒有那麽大。”
“除非東非把俾路支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我們都不用擔心東非會對阿富汗別有用心。”
沙阿國王點點頭說:“我也是這樣考慮的,雖然從東非這個國家的曆史,還有這些年來在中東和中亞的所作所為來看,東非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
“但是,東非想對阿富汗下手,就繞不開俾路支這個地方,而俾路支是英國的勢力範圍。”
“有英國人隔著,我們和東非就不可能發生太大的衝突,東非也不可能把手伸到阿富汗。”
東非在阿拉伯教存在的國家,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地區,是極差的,畢竟東非對阿拉伯教的打壓是肉眼可見的,且手段比較激進。
如果說阿富汗和東非接壤的話,或者說阿富汗自身擁有印度洋的出海口,那阿富汗就要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東非的侵略對象了。
好在,阿富汗和東非隔著英國的勢力範圍,所以阿富汗王室才能比較大膽的謀取和東非的合作。
這時沙阿的另一個叔叔,也是阿富汗現任內政大臣馬茂德開口說。
“在三個大國裏,蘇聯對我們威脅最大,因為蘇聯的製度對我們最不友好,英國或許想加強對我們控製,但是他們更多是出於維護印度安全的角度,而不會對我們的統治造成太大的威脅。”
“不過英國近些年來的衰弱也是肉眼可見的,加上蘇聯工業化的巨大進步,中亞的地緣格局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
“或者說過去阿富汗維持的平衡,正在因為英國的衰落和蘇聯的崛起而被打破。”
“因此以後阿富汗必須尋找新的靠山,防止蘇聯對我們有不好的想法,東非就是最好的選擇。”
“不出意外的話,以後印度洋霸權會完整的落到東非人手裏,所以我們現在和東非加強聯係,方向是沒有問題的。”
英國的衰落也是阿富汗現在感到不安的重要因素,畢竟英國是阿富汗過去維持平衡的重要外部力量。
如果放在沙俄時代,阿富汗自然對英國和沙俄兩個國家都充滿警惕。
可是後來沙俄垮台,蘇聯(俄)上場後,阿富汗和英國的關係就徹底得到了改善,英國需要阿富汗來對抗蘇聯,阿富汗政府也不可能投入蘇聯的懷抱,畢竟蘇聯的政治製度下,沒有阿富汗王室的生存空間。
從20世紀二十年代以來,阿富汗和英國的關係都是合作大於競爭,當然,迫於蘇聯的壓力,阿富汗也不敢完全倒向英國,再加上英國也是有過入侵阿富汗前科的。
阿富汗實際上就成為“緩衝地帶”,脆弱的維持著地區的平衡。
現在英國日漸勢微,這種平衡可能被打破,就不是阿富汗想看到的了,阿富汗需要一個能和蘇聯對壘的國家。
東非就成為了不二選擇,在阿富汗能夠接觸到的國家裏,也隻有東非有能力和蘇聯在中亞地區對抗。
至於現在的英國,英國整體上依舊強大,可是英國的軍事力量集中在歐洲,而中亞本身很大一部分地區就是蘇聯領土,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的蘇聯更是成為了世界上有數的幾個工業大國。
如果蘇聯全力撲向阿富汗,英國還真沒有辦法和蘇聯人對抗,而且因為歐洲局勢的日益緊張,英國也不敢把更多的軍事力量投入到南亞和中亞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