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三星概況與產業升級(前天的章節被放出)

字數:6291   加入書籤

A+A-


                      涅斯塔的實體分身在幾天的時間內,基本上將現有的三座宜居星逛了一個遍,並對精靈所實際掌控的可居住土地,有了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
    其中,母星的變化整體看上去並不大,隻不過隨著居民數量抵至560億左右的規模後,為了能將之容納而進行了相應規模的開發。
    說實話,母星的表麵積雖達至了20億平方公裏上下,但其內裏適合陸地生物居住的區域也就隻有北大陸、北方高原、南極大陸、以及海麵上的大大小小島嶼而已,陸地總麵積計約莫有7億平方公裏出頭的樣子
    這實際上已經很大了,涅斯塔前世的家園即便海陸相加也不過才5億平方公裏左右,且其中陸地麵積雖隻有區區15億平方公裏,卻是足足塞下了70億左右的人類、以及數量更多的野生動植物;
    其間所造成的生態破壞雖也很明顯,但從程度而言卻是可以通過技術進步與遏製貪婪來進行克服的。
    對於共和國、及其所控製下的聯盟來說,前者的技術與軟硬實力足以從這兩個方麵來規避破壞,而在源源不斷的聚變能源堆疊、以及信仰思緒消費的情況下,後者發展至今也已走上了基本無汙染的神恩工業之路,從而將口數增長對環境的壓迫降至了最低點。
    在如今,陸續進入的城市化進程又導致了諸族人口的超量聚集,並對一定範圍內的環境造成了深刻影響;
    但由於即便是土地占用率最高的農業,於當今之時也部分的走上了在室內進行之無土栽培作業階段,因此有大量足足數百米高的立體農田遍布於諸方城市的外圍區域,而它們的存在又極致縮減了各方勢力對野外土地的使用需求;
    所以從廣域的角度來說,這裏所在進行的城市化進程、相當於是將更大範圍的自然環境讓渡給了野生動植物種群,讓它們能在無有文明介入的狀況中繼續生存下去,使當初暴猿襲城那般的桉例成為了昨日花黃。
    再加之,共和國於更高視野中對環境所進行的持續養護,最終讓此方世界並沒有因智慧生命的數量暴增,因文明在早中期階段的破壞性底蘊累積,而遭受到太大且不可遏止的摧殘。
    且及至今日,隨著對頭頂上之煉獄星與死星的陸續宜居化改造完畢,其上所被營造出的環境雖還稍顯脆弱,卻也足以在時間的持續推移中、漸漸賦予文明與野生種群更多的生存空間,而母星上的精靈及其附庸勢力便也因此而有了更多的選擇
    其間,共和國雖從之內部掏走了大量重元素與珍惜稀土資源,但同時所進行的類星體改造進程、卻是讓它們如氣球般「憑空」大了兩圈;
    也即是說,此時的煉獄星與死星相當於兩個被撐大的胖子,單論起表麵積的話已有母星的小半數規模,均達到了7億平方公裏左右的程度。
    從它們的結構來看,在越過內部純粹的造物空間、穿過了上方的防護外殼後,其表麵除了被稱之為「大裂穀」的眾多推進區外,都被保留了厚重的一層岩地殼;
    而地殼外部最表層,有55的區域是平均深度為3600米的鹹水大海,剩餘45的區域則被均分為了三塊橢圓形大陸,兩座星體相加後就是六塊大陸、總麵積約為63億平方公裏。
    於此時,其上大部分區域雖然都還很貧瘠,隻被一些速生速死的環境反哺型生物所覆蓋著;
    但已有少部分被重點經營的地區,在更強力的幹涉下擁有了更複雜的生態,並生存著一些被刻意挑選過的生物種群。
    而以現如今的這個進度來看,共和國也有把握在之後的百年中、將它們的地表生態徹底改造為母星翻版,從而擁有更大規模的完善生態圈、進而投入更多的物種進行繁衍生息。
    ~~~
    ~~~~~
    在完成了這一次的進階後,涅斯塔在微觀領域的觀測與行為能力都有了一個超大幅度的提升。
    其中,無幹擾觀測能力在精神力與魔晶視野的雙重配合下,已能夠做到對分子量大於等於2之任何單位進行實時觀測;
    也即是說,凡是以任何形式達成了雙原子結構的物質,便都處於他的視野直接捕捉範圍之內,且不會如過去那般受內麵擾動的混淆。
    反之,如果想要對單原子進行直接觀測,那無論觀測對象的原子序數有多高、原子核內正子中子數有多少,他都無法將之有效納入至現如今的視野當中,而隻能依靠術法與銘文機械來對之進行間接探查。
    在身體操控方麵也同樣如此,涅斯塔的「自我」概念僅隻觸及到了最低也得包含2個分子量的結構,而一旦該結構被以任何形式解離,便會直接從「我」中消失、再次回歸至陌生的「他」狀態。
    且由於「微觀加工」能力在事實上為前兩者所共同結合而成,因此以「分子爬蟲」為媒介的直接加工能力,便會受到來自於前兩者的視野與操作限製;
    所以他必須結合術法與銘文器械作為媒介,才能完成從原子至分子這一階段的影響;
    與之相反的,直接破壞能力方麵所受到的限製倒並不算太大
    在這一方麵,分子爬蟲雖因同樣的原因而無法直接感知到單個原子,但並不影響他通過斷鍵來完成類似於「分子刃」的微觀攻擊,隻不過攻擊的結果往往就會是一刀兩斷後的看不見;
    比如,分子刃在攻擊金屬結構時,所被「削」去的部分便會消失於他的視野中,而麵對由2個原子結合而成的目標時,則會在被斷鍵後不分主次的全數消失。
    但即便如此,即便有著源自於「自我」下潛範圍的種種限製,也並不能否定從細胞級躍升至分子級後所能帶來的諸般效果。
    也因此,當涅斯塔逛完了母星內外諸方,進而了解到了如今共和國之大致局麵後,便立刻開始了後續的正式工作
    於其後,他一邊收回了自己的絕大多數投影身,以收攏所分配出去的多餘思維線程;
    而在另一邊,他又再次分出了近億的實體分身,並同時進行著好幾方麵的一番大事。
    其一,如過往的數次進階那般,從頭到尾梳理一遍共和國的類法術擾動模型,從而提升術法方麵的精密度與強度;
    為此,他專門分出了百萬具軀體,在同一時間幾乎對所有從低階到高階、從獸王階到近神階的類法術模型,進行了一次由簡到繁的係統性重構;
    此間,他前後花費了2年時間才最終完成了這一步驟,並切實達成了對術法庫的質變升級;
    而其所能造成的影響,也實實在在的有好幾點
    比如,下降了術法難度、下沉了術法強度,從而讓低階施法者能用更短的時間、更少的消耗,進而達成更強力的術法效果;
    雖說,這一方麵所能形成的進步是對於單體而言的,但當將這種進步再一次轉化為了銘文結構後,所能造成的影響卻會是翻天覆地的,就如同當初那幾次進階的後續行動一般;
    而由此,便也引申出了他這次出關後的第二件正事,即為銘文結構升級、以及與之相應的一係列銘文機械升級;
    且不同於過去那般的繁瑣過程,此時已能夠分身數億的涅斯塔,完全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在能源的支撐下,憑自身的一己之力同時麵向整個「三星繞月」係統,進行一次全方位覆蓋的大規模改造。
    所以,這正事中的「其二」便是在指此番行為,而改造重點則在於被三星環繞著的中心月球
    如
    今的月球,是一枚直徑達三千公裏左右的半空心造物天體,同樣也是共和國當下最堅實的一座星際堡壘,當然其攻擊與防禦能力從未有過經曆實戰的機會。
    月球計有互相囊括的好幾區,分別為能源區、現實中控區、虛境中控區、科研區、元素儲備區、產業區、環境調控區、育兒區等等。
    而在此近三百年間,精靈學者們也非是什麽進步都沒有
    除了此前有所提及的類星體內置引擎與光帆推進係統外,他們又基於「內麵擾動破解」在聚變堆小型化方麵達成了顯著成效,將當初起碼需要9公裏直徑才能成型的聚變堆,於能源效率不減反增的情況下、成功縮小至了如今的3公裏規模;
    所以在今天,中心月亮中即便被塞進去了多達百多座銘文聚變堆,於空間利用率方麵而言也還是綽綽有餘;
    因而,其內還囊括了大小五百餘座獸王與近神囚籠,有一台千米直徑的現實中控彷生智腦、一台三千米直徑的虛境中控彷生智腦、以及兩者的未展開備用核心體;
    其餘,與生產、儲備、功能分區核心等等相關的結構更是數不勝數,並控製著整個三星繞月體係於軌道、生態、產業、智控、育養等諸多方麵的事宜。
    但此間月亮所具備的功能,比之涅斯塔現在所正在進行的改造,似乎也就有些不足為提了
    首先,在他於微觀加工領域又前進了一步後,對於智腦軟硬件係統的升級就成為了一種理所當然,而凡是涅斯塔所經手改造後的智腦,均在大幅度提升了原先功能強度的基礎上、又於體積方麵被縮減了百多倍有餘;
    其次,對於工業母機的改造也是同樣的成效巨大,在已然被改造之智腦的操控下、其加工精度被提升到了大分子級別,這樣的精度甚至都超過了艾薩拉她們的非術法直接操作極限。
    而當他完成了這兩步的改良後,三星繞月之核心功能區便經曆了一次大幅度的縮水,從而空餘出了更大的可利用空間。
    其後,便是對更為重要之能源端的改進了
    在結合著學者們此前的進步,又完成了從類法術、到術法、再到銘文結構的優化升級後,於技術層麵而言,製造更極致的高溫與高壓已然不是問題,如果再輔以涅斯塔當今所獲得的分子級銘文刻蝕能力,便已經有條件去完成真正的聚變堆小型化了。
    於是,在經過了於虛境進行的模擬實驗後,涅斯塔的分身就化為一股股分子液、進入了三座暫且被關停的聚變堆中,準備以此為目標展開一次在現實中進行的技術驗證。
    當然,這些堆體已被事先移出了月亮內部,以防止幾率實際上很小的破壞性意外之發生。
    而後,原始狀態下達到了三公裏直徑的三座堆體開始分化著驟然縮小,並在一段時間後形成了一批從3000米到1米直徑不等的驗證堆,且開始在涅斯塔的操控下分批次進入至試運行階段,從而讓他與智腦得到了一係列相關實驗數據
    其中,1米直徑的堆體被證明是銘文結構穩定運轉的最低需求,但其內部的聚變發生倉隻有不足1厘米的規模,且整套體係所能形成的溫度與壓力、僅隻是1號元素之同位素的聚變最低所需;
    並且,這套體係在輸出與消耗方麵無法做到自我維持,因而隻能算是一種技術驗證、而無法形成穩定且有效的應用。
    而後,及至5米直徑的堆體時、就基本做到了自持與有限度的輸出,但能源輸出率與自身銘文運轉所產生的消耗差值太小,同樣也不太適合產業化應用。
    再往後,當堆體直徑到了10米規模時,其最中心處的發生倉雖也僅有不到半米左右,一次性所能注入的聚變燃料依舊是相當的有
    限;
    但是,在加裝了一套燃料儲備罐再去進行運作的情況下,它就已經足以作為一種成熟的產品被推廣出去,有希望成為其餘中小型設備的能源輸出端。
    而當堆體直徑抵至30米時,其最大輸出功率便與舊型號的三千米聚變堆相等同,如若再輔以配套的聚變源儲備室、就具備了成為跨恒星係飛船動力源的可能。
    再向上,當越過了數十米程度、再經過數百米的直徑區間、最終將堆體增大至千米乃至更大之時,其內部所能形成的溫度與彷重力便發生了質變,進而又讓堆體運行過程都有了些許的似是而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