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內部紛爭,各自結黨

字數:4202   加入書籤

A+A-




                      荀諶自從進了北新城,就開始留意城裏的景象。
    一個城經營成什麽樣子,他隻需要打眼望去,便能看出七八分來。
    要說這袁熙,荀諶記得自己投靠袁紹時,其名聲並不顯,相反,據說性格還有些懦弱。
    三年前,據說這袁熙和袁紹因為某些事情分歧頗大,袁熙罕見地頂撞了袁紹,惹得袁紹很不高興。
    之後不知是賭氣還是想證明自己,這袁熙竟然提出,要帶兵馬去幽州前線,和公孫瓚對抗!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要知道彼時雖然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戰敗,但仍保留了大部分實力,還是那個北地霸主。
    對付公孫瓚及其手下的白馬義從,就是名將稍有不慎,也會飲恨,何況從來沒帶過兵的世家子?
    然而讓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是,袁紹最後竟然答應了。
    開始的時候,支持袁譚袁尚兩派的官員們,聽到這個消息,很是吃了一驚,心道難道袁紹有扶持次子袁熙的意思?
    然而任命當下來後,他們不約而同鬆了一口氣。
    袁熙給了個北新城城守,類似於縣尉的虛職,俸祿隻有二百石。
    另調撥騎軍三十,步軍三百,以為守城之用。
    袁紹手下掾屬得知這個消息時,一度懷疑這袁熙是不是親生的。
    不然的話,給袁熙這點兵馬,真不是想把他害死?
    荀諶聽說後,卻隻是微微一笑,他作為袁紹手下的首席謀士,對袁紹的性格頗為了解。
    袁紹此人性格與一般人不同,在身處逆境的危急之刻,常常能有堅毅果決之舉,但在平常小事上,卻顯得有些優柔寡斷。
    在袁熙這件事上,便是如此。
    袁紹其實頗為寵愛自己的幾個兒子,但又死要麵子,所以荀諶一眼就看出來,袁紹並不想真心去讓袁熙守城。
    畢竟麵對公孫瓚軍,危險實在太大了。
    界橋之戰中,就連袁紹自己,也差點被公孫瓚軍的一支被打散的騎兵殺死。
    按照荀諶的想法,袁紹這是想讓袁熙知難而退,乖乖呆在鄴城。
    後來事實證明,荀諶猜對了,袁紹有次喝多了,私下和荀諶對談,言語之中,也吐露出當初確實是這麽想的。
    但出乎袁紹的意料,那袁熙是個楞頭青,竟然十分幹脆得答應了下來,次日就帶著印綬上路了!
    袁紹拉不下麵子阻止,眼睜睜看著袁熙就這樣離開了鄴城,一走就是三年。
    後來荀諶和袁紹幾次私下假麵時,袁紹對此事也多有後悔之意,畢竟袁紹就這麽幾個兒子,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也是袁氏的損失。
    荀諶對此三緘其口,隻是聽著,從未發表過一個字的看法。
    因為他後來得知,袁紹袁熙父子鬧翻,竟是在於對曹操的態度上。
    彼時曹操作為袁紹偏將,出力頗多,又因其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可以說此時袁曹兩家的關係極好。
    但也是在這時候,荀彧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
    這件事情,荀彧事先和荀諶並沒有太多溝通,讓荀諶處境頗為尷尬。
    好在袁紹並沒有追究荀諶之事,畢竟最遲的時候,袁紹隻是個掛名的渤海太守,卻沒有自己的地盤,急需一處起兵之地。
    而荀諶隻一張嘴,便說服冀州刺史韓馥交出冀州,讓袁紹不費一兵一卒,就到了冀州這塊富庶的立足之地,從而立下大功,成為袁紹謀首。
    冀州既得,其士族謀士紛紛歸附,四庭八謀齊聚袁紹麾下,一時間袁紹風頭無兩。
    但袁紹手下的這些謀士武將們,也不是鐵板一塊,開始懷著各種心思站隊結黨。
    與一般士族不同,這些出身大族的謀士,自視甚高,胃口也很大,而且他們本來所在的大族,就是在各州的大地主,勢力頗為龐大。
    他們的目標,根本不會局限於一城一郡一地,而是刺史州牧,三公九卿!
    所以袁紹要開出很高的價格,才能讓他們忠心歸附,好在彼時很多謀士都看好袁紹,認為他有天下霸主之相,所以暫時也沒出什麽大的問題。
    但以袁紹現在的地盤,是滿足不了這些大族士人的。
    荀諶猜測,荀彧當時也是看到袁紹手下能人太多,很難有出頭之日,這才投奔了曹操。
    而那時的曹操,相對就慘得多,因為大部分的士族子弟都投靠了袁紹,所以他隻能大力任用寒族士子和平民。
    但這也有一個好處,這些人出身寒微,胃口不大,一個百十石的小官職位,就能讓他們忠心效死,從性價比上來說,可袁紹手下那批人高得多了。
    荀彧投奔過去後,立刻被曹操奉若上賓,可以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後了。
    荀諶深知袁紹性格,其對於背叛自己的人,可以說極度痛恨,必殺之而後快。
    所以荀諶在荀彧投奔曹操後,開始謹言慎行,刻意低調,免得被袁紹遷怒到自己。
    所以這幾年來,荀諶當初的風頭,已經被田豐沮授等人壓過。
    荀諶就這樣在低調過了三年。
    直到北新城再次傳來消息,那袁熙竟然搞出了幾件大事!
    一是殺死了南單於於夫羅之子劉豹,二是擊敗了數百白馬義從。
    袁紹為此找了幾個謀士分析,大家最後說來說去,都覺得極為不可思議。
    如果是假的,那就麻煩了。
    如果是真的,那麻煩更大。
    彼時由於去年鄴城之亂的緣故,袁紹對內整肅,對外攻打黑山軍張燕,好不容易穩定了並州形勢,下一步本來打算從青州下手,攻打公孫瓚的盟友田楷。
    但臨近的幽州出了問題,不查清楚,便不好出兵。
    不管袁熙是謊報軍情,還是有勾結公孫瓚的嫌疑,總要有個說法,袁紹最終決定,派袁譚並荀諶高覽,以防備南匈奴和公孫瓚軍為由,帶兵去北新城調查此事。
    這個任命很耐人尋味的,荀諶屬於中間派,至今沒有表明支持誰,高覽卻是私下偏向於袁尚的!
    這三人湊在一起,誰也猜不透袁紹打的是什麽主意。
    所以眼下荀諶隻能把目光放在北新城上,力求先查證出事情真偽,回去怎麽也好有個交代。
    他此時沒想到,自己在觀察北新城的街道,袁熙也在偷偷觀察他。
    袁熙一邊和袁譚不鹹不淡說著話,一邊也在想著荀諶的事情。
    荀諶此人,自從公元191年說動韓馥教出冀州,直到200年官渡之戰擔任謀主這九年間,竟然沒有絲毫事跡。
    官渡之戰後,荀諶更是直接消失,史書再無一絲記載。
    此人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