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以史為鑒

字數:5142   加入書籤

A+A-


    白原卻沒被他嚇倒,反而針鋒相對道:“大王此言差白某此來,是為大王計,為我白郡百姓計,不忍雙方惡鬥,白白便宜了春湖宋賊,卻絕非為了低聲下氣、忍辱求和而大王此次獲勝,不過仗著蟾蜍山地勢險要,隻守不攻而已,卻並非真的實力勝過我白大王若執意要繼續爭鬥下去,白郡奉陪便是,我等又有何懼!”
    甘百草手下一名悍將道:“既如此,大哥,我們也別和他廢話了,待我先宰了這廝,再集結大軍,去砍了陸忠的狗頭,占了他白郡再”
    白原冷笑道:“大言不陸郡守隻消將大軍後撤,然後實行堅壁清野之大王縱然殺了我又如何?到時搶不到糧食,不出兩月,大王必”
    甘百草聞言將那手下斥退,卻是凶相盡斂,拊掌大笑道:“白先生不愧為陸郡守帳下第一謀士,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不錯!在下之所以亡命至此,的確是想占據南嶺為根基,為手下眾兄弟謀一生奈何南嶺宋寧狡詐多智,我剛至荊襄與白郡交界,對方已提前動手,先占據劇縣,又扼守喜峰口、鴉嘴角,使我不得寸宋賊以春湖為根基,又據南嶺為屏障,麾下實力雄厚,根基穩今對我又防備至深,即便你我兩家聯手,依然難以奈何於不知先生有何妙計?”
    白原心知對方這樣說,便是已經同意雙方聯合,當下也不計較對方之前的無禮,毫不隱瞞地說出自己的計策道:“宋賊雖然占據地利,但其根基卻始終在春南嶺山高路遠,糧食運輸不便,宋賊此次帶來的糧草必然不而大王與我白郡聯合後,糧草卻是無憂,此其其二,陸郡守已與樂郡吳郡守、東郡劉郡守聯合,不日便將大軍齊發,圍剿春宋賊一旦聞訊,必然軍心大亂,率軍回到時,你我兩家合力,一起出兵,定可大敗宋”
    甘百草聞言大喜道:“若三郡果真出兵,圍剿春湖,我必攻打宋賊,拿下喜峰口、鴉角”
    之後,二人又商議了一番細甘百草對白原十分欣賞,有意將之延攬至自己麾下,被白原婉
    當天,白原完成使命,原路下山,返回白甘百草親自相
    兩日後,白原上蟾蜍山麵見甘百草的消息宋寧便知道宋寧找來淩邦、何勁、陳用、餘九等人商
    宋寧道:“前日陸忠手下謀士白原上蟾蜍山與甘百草密議良久,下午,白原離開蟾蜍山,甘百草派數十人護此事你們怎麽看?”
    陳用道:“白原此人素有智謀,乃陸忠帳下第一謀此次上山,隻怕陸甘雙方暗中已達成某種協議,主公不可不”
    淩邦也頷首道:“之前陸忠率軍攻打蟾蜍山不克,如今突然派白原上山,應是與甘百草罷兵言和,不排除雙方合作以對付我軍的可”
    宋寧皺眉道:“這麽說對方已識破我等驅虎吞狼之計,雙方選擇罷鬥,並打算合作,想要共同對付我們?”
    “很有可”淩邦道:“此計想要識破本就不更何況,相對荊襄與白郡,南嶺無疑是甘百草最佳的棲身之後者與主公早晚必有一以白原的智慧,必然會利用這一點,說服甘百草對付主”
    宋寧麵色凝重道:“若果真如此,我們當如何應對?”
    何勁想了想,提議道:“主公,屬下認為我們也可以派人前往蟾蜍山,與甘百草結若甘百草同意,則兩家合力,甘百草從蟾蜍山出兵,攻打白郡西部的離水縣、三陽縣、陸縣;我們從劇縣出兵,占據周邊的葉縣、蘭縣、孫縣;若甘百草不同意,則證明其已與白郡聯合,鐵了心要謀奪南嶺,我們也好提前做好防”
    宋寧不由意動,卻還是問淩邦道:“文淵,你怎麽看?”
    淩邦道:“主公,不管甘百草與陸忠是否聯合,隻要我軍堅守住劇縣、虎形山以及喜峰口、鴉嘴角,便已立於不敗之陸忠急功近利,甘百草心懷鬼胎,二人就算短暫聯合,也絕不會長主公隻需以不變應萬變即我料不出數月,二人必將反目,再次相當然,何將軍的計策也是好主公可派人前往蟾蜍山,假意與甘百草聯盟,以刺探對方虛但虛與委蛇即可,卻不必真的與之一起攻打白”
    何勁道:“為何不能與甘百草真的結盟一起攻打白郡呢?相比陸忠,我們難道不更值得信任嗎?”
    淩邦解釋道:“對甘百草而言,南嶺才是他真正想要占據的地所以,即便他答應與我們聯盟,也不可能是真心的,最後肯定會在背後捅我們一至於一起攻打白郡,也大可不我軍兵力不足,又是勞師遠征,守住劇縣等幾個要地已是極限,若再出兵葉縣、蘭縣、孫縣,縱然占領,也無法守反而容易被敵人抓住破綻,各個擊此其”
    “我們一開始的策略是拿下劇縣後,坐等甘百草與陸忠鬥得兩敗俱傷,之後再以雷霆之勢出擊,一戰而奪取白在此之前最好按兵不動,等待時機,而不可貿然出如今我們處於優勢,即便甘陸二人聯合,隻要我們自己不露出破綻,他們便拿我們沒有辦法,又何需冒險出兵,徒增變數?此其所以我才說,與甘百草虛與委蛇即可,卻不必真的與之聯”
    宋寧明白淩邦的意思孫子雲:不可勝在己,可勝在一場戰役有沒有獲勝的機會在於敵人有沒有破綻,若敵人沒有,己方就需等待時機,或想方設法使其露出破綻,而不能盲目出同理,我們還要讓自己不露破綻,使敵人無機可乘,這樣才能不可戰
    這便是不可勝在己,可勝在與淩邦剛剛所說的完全相
    宋寧心中暗暗感淩邦雖然不知《孫子兵法》,但他卻和孫子一樣明白這個道反倒是自己這個主帥,之前也是讀過兵書的,卻理解得並不透
    等眾人散去後,宋寧又單獨將淩邦留下:“文淵,剛剛我看你神情,言語中似有未盡之意,可是還有什麽話要與我說?”
    淩邦點頭道:“什麽都瞞不過主不錯,剛剛眾將都在,邦是還有些話確實不好”
    宋寧正色道:“如今唯有你我二人,文淵但說無”
    淩邦道:“主公,今天下板蕩,各地民亂四起,然皇帝猶在,國本未失,帝國縱然已是千瘡百孔,但大廈未傾,從外表看,仍富麗堂皇,巍峨矗是以各地雖亂,但士族豪強均在隱忍,諸侯豪傑仍在觀望,天下萬民也仍尊蘇此次為防止甘百草侵占南嶺,主公提前發兵,占據劇縣,雖然憑借陳用、餘九作為內應輕易拿下,但實際上卻已失大義之而且,主公在白郡並無根基,所以切不可操之過”
    宋寧頷首道:“文淵提醒的是,之前我確實有些心急總想著快點消滅甘百草,結束白郡之戰,好返回春現在看來,還真是欲速則不達啊!”
    淩邦道:“主公,按計劃我們本來沒這麽快出兵奈何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先是出兵攻打靈縣蕭縣,緊接著又翻越南嶺,占據劇縣,爭奪白若非有嶽濤在後方調配糧草軍需,此戰定然難以維如今我們在劇縣、虎形山等地共有七千大軍,每日耗費糧草甚巨,春湖底子太薄,卻是經不起任何失誤,主公還需慎之又”
    宋寧歎息一聲道:“文淵所言極這也是我為什麽急著結束白郡之戰,返回春湖的原一是憂心遷延日久,糧草不繼;二來也是擔心春湖有難,後方不”
    淩邦道:“主公是擔心吳清風”
    宋寧點頭道:“不吳清風上次賺我回城不成,必有後如今我們大軍在外,春湖唯有幽燕一人留守,她又身懷六甲,我如何能不擔心?”
    淩邦道:“此事我也正想提醒主若吳清風趁我軍與甘百草、陸忠大戰之際,突然襲擊春湖,擾我後方,主公腹背受敵,軍心必然大亂,主公需提前做好防”
    宋寧道:“文淵有何良策?”
    淩邦道:“如今敵我雙方各出奇謀,計已用盡,接下來就要看雙方各自的實力,主帥的意誌和耐心,以及各自將領的臨機應變和戰場指揮如今春湖新城外圍城池已經建好,趙夫人雖為女子,但行軍打仗,不遜男兒,有五千士卒輔助,足以守住春湖不主公可命盛柏、淩澤率水師扼守住水上要同時,命秦逸堅守三縣,讓楊迪率一千人馬藏於黃楓穀中,以作奇若吳清風果真來襲,關鍵時候從背後殺出,定可大敗敵”
    宋寧聽後不由大為欽這是以正合,以奇勝啊!宋寧突然有些懷疑,淩邦是不是也看過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上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
    又說:“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
    而所謂的道、天、地、將、法,其實就是敵我雙方在政治、經濟、將帥、士卒等方麵的綜合實力的對孫子覺得一場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戰場上決定敵我雙方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實力比拚也很重
    比如:楚漢相爭時,劉邦在戰場上幾乎沒有贏過項羽,若純以雙方主帥而論,劉邦是不可能贏項羽但事實上卻是劉邦最後獲勝原因就在於,楚漢爭霸中,從一開始,劉邦在道政治)、天人和)上就遠遠勝過了項
    劉邦入關中後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關中民眾秋毫無犯,所以關中人民一直擁護他;而項羽作了什麽?攻占關中後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卷帶金銀珠寶拍拍屁股走
    章邯率秦軍向項羽投降,項羽直接將秦軍全部坑殺,然後分關中之地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結果關中之人恨透了項羽以及章邯三三人又如何守得住三秦之地?最後被劉邦擊敗,章邯自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曆史上的曹操與袁紹也是如東漢末年,袁紹坐擁幽、並、冀、青四州之地,雄踞河北,兵多將廣,錢豐糧足;且消滅公孫瓚後,已無後顧之憂,是當時天下當之無愧的第一軍而曹操隻有兗、豫、徐三州之地,兵力、錢糧均不及袁紹,且荊州有劉表、劉備,隨時可偷襲許都,東南還有孫氏,無論是實力還是外部環境較之袁紹都要遜色不
    然而,最後卻是曹操戰勝袁紹,統一了北原因就在於經濟錢糧)、兵力上袁紹雖然勝過曹操,但政治決斷、主將指揮、軍法嚴明、士卒訓練、賞罰分明等方麵袁紹卻差了曹操一大所謂“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七個方麵的比拚袁紹輸掉了大半,再加上少了點運氣,所以縱然兵力勝過曹操,但結果卻反而被曹操打
    唐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此言誠不我欺淩邦並沒有看過孫子兵法,但他的想法卻和孫子兵法的某些思想暗合,可見人類的智慧很多時候都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