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人老成精

字數:5321   加入書籤

A+A-


    宋寧記得郭萬是張祖源的二代弟子,此人擅長兵法權謀,是當日宋寧相中的七個大才之當日宋寧在天一觀一共看中了七位人才,後來隻招攬到了四人,分別是善於理政的魏方、善於耕種的魯政,善於水利的柳成以及善於貨殖的徐還有三人死活不肯跟他走,其中就有這個郭萬,另外兩人則分別是善於醫學治病的崔英以及善於手工技藝的祝
    對崔英和祝偉,宋寧也十分眼饞,尤其是擅長手工技藝的祝偉,若放在後世,這就是科學家、工程師,地地道道的專技人才啊!
    鄧爺爺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像祝偉這種掌握著核心科技的人宋寧焉能不心
    宋寧臉皮多厚,當即便提了出張祖源這回倒是變大方了,十分爽快答應下來:“上回貧道就說過,隻要宋大人能說服他們本人,隨時可以招攬他們,不拘他們三人,其他弟子亦此次建立分觀貧道會派他們三人跟大人前去,能否招攬到他們,就看宋大人的本事”
    宋寧大喜:“多謝觀”
    當天,宋寧見了善於兵法權謀的郭萬,與之深入交談了一後者顯然已得了師命,向宋寧簡單提了幾個問題後便欣然上路,當即啟程去東鳴山勸降黑金
    之後宋寧又和崔英、祝偉談了一下,在他鍥而不舍地努力下,兩人這次沒再拒絕,答應下山輔佐於不過,前提是等建立好天一觀分觀之宋寧自然痛快答
    一直到晚上,宋寧這才忙回到天一觀給他安排的房間,王妃坐在窗前,麵紗已經取下,一隻手拖著香腮,背對著宋寧,靜靜地望著窗
    她的青絲如瀑布般垂下,一直伸展到手可盈握的小蠻腰,然後是有如滿月一般的翹臀,中間形成一個完美的弧曲線曼妙,背影婀娜,盡管早已習慣了王妃的絕世美態,但每次看到她宋寧仍忍不住怦然心
    就像現在,王妃隻是隨意地坐在那,卻自然地形成了一副完美的畫卷,瞬間將簡陋的客房點
    宋寧忽然不忍上前,生怕自己會破壞眼前的美可惜沒有攝像機,不然他就可以將王妃這絕美的一幕拍下來恩,從明天起開始苦練畫技,到時爭取把慕姐姐畫下以他現在的水平,還畫不出王妃的神蘊,勉強動筆的話隻會把對方畫醜
    王妃心有所感,猛然回首,見是宋寧頓時笑白樂天詩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的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但宋寧卻覺得此詩用在王妃身上更合王妃剛剛驀然回首時看到愛郎,那刹那間欣喜的表情美得如夢如幻,足以顛倒眾
    “你回來”王妃連忙起身迎了上
    宋寧握住她的雙手,有些歉然地道:“對不起慕姐姐,今天都沒怎麽陪”
    王妃搖了搖頭,然後輕輕依偎進他的懷裏道:“正事要緊,我沒事”
    “明天我帶你好好遊覽一下天一觀”
    “”
    “時間不早了,我們休息”
    王妃臉紅了,卻還是微不可察的“恩”了一
    宋寧右手摟住王妃的腿彎,然後一把將她攔腰抱王妃輕呼一聲,旋即伸出藕臂,緊緊地抱住他的脖眼波流轉間,如蘊清露,媚意自宋寧不及走到床邊,便已忍不住低頭噙住她那嬌軟濕潤的紅唇,肆意地親吻起來……
    第二天,宋寧帶著王妃好好遊玩了一番天一觀,順便和觀中弟子閑聊了一番,之後又下山陪著王妃好好逛了逛天一宋寧給王妃買了幾件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又帶著她品嚐各式好吃的,上次宋寧陪百合郡主來時曾逛過一次,多少還有些印王妃長這麽大,從沒有人陪她這樣玩過,心裏十分的開心,望向宋寧的目光盡是綿綿的情
    第三天,宋寧告別張觀主,帶著王妃和崔英、祝偉以及另外數名天一觀的弟子,離開天一觀,返回山
    另外幾名天一觀弟子是張祖源派來協助崔英、祝偉建立天一觀分觀的,大多數是觀中的三代弟
    宋寧非常開隻要山南分觀建成,天一觀與他的聯係必然更加緊張祖源肯定也知道這一點,顯然是打算徹底依附他
    有天一觀的支持,宋寧無異於如虎添他心情大好,一路上與崔英、祝偉等人談笑風生,無事時則再占點王妃的便宜,日子過得甚是快
    數日後,宋寧在山南福泉郡登陸,然後走陸路前往東鳴山地他讓人提前通知長公主和淩邦等人,等郭萬說服黑金後便按計劃開始打劫行動,在掃清山南頑固地方勢力的同時,又獲取建設山南和百越初期所需的錢這是他離開南海城前就和長公主商量好長公主收到消息後必然明白該怎麽
    一路上,宋寧除了帶著王妃順便遊山玩水外,大多數時間都在觀察沿途的山川地貌以及當地百姓的生活情況,同時與崔英、祝偉等人拉近感情,商討天一觀分觀的建設事
    宋寧的打算是在山南和百越各建一個分不過此次下山的人數太少,隻有崔英、祝偉等幾人,建兩個分觀的話恐怕力有不宋寧建議可以從南海郡的分觀裏抽調一部分人過來幫忙,在福泉郡以及金越部各建一個分
    “不瞞二位,我不久也會在這兩個地方以及南海郡各建一個學”宋寧力勸二人道:“山南落後,百越蒙昧,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文道不昌,教化不尤其是百越,與我漢人矛盾甚深,想要化解,使漢越和平共處,就必須廣建學院,開啟民智,改善當地生活,造福當地百姓,以獲取他們的認兩位請放心,到時我一定會全力支持你們我希望未來你們能建立更多的分觀,將自己所學的技藝傳授給千千萬萬的人,以造福天下無數的百姓!”
    崔英與祝偉漸漸被他說動,表示會認真考王妃在一旁聽到宋寧要改善越人生活,造福當地百姓,心中十分開宋郎果然和薇薇說的一樣,並不歧視越人,對越人和漢人也是一視同他和其他漢人不同,是真心實意地為百越,為越人謀幸福
    自己能遇到他,真是上天的眷想到這裏,王妃望著宋寧的目光更加柔和,心中也越發甜
    五日後,一行人終於趕到東鳴山地淩邦、林猛、羅鴻、嶽鬆、肖寒以及苗蜀等人都經過半個多月的整編,林猛幾人已將山南的軍隊裁掉大半,除留下兩萬常備軍外,隻留下一萬玄甲軍,暫時由嶽鬆、肖寒統
    宋寧打算由林猛、羅鴻各統率一萬常備軍,等解決東鳴山黑金後便西遷至山南與湖陽邊境,每日訓練,以防備湖陽徐一萬玄甲軍則由嶽鬆、肖寒統領,駐守南海城,一來保衛首府,震懾宵小,二來保護長公
    除此之外,山南其他六郡隻留下一些負責治安、緝盜的捕快和遊徼即可,不再保留軍
    當然,為發展海上貿易,宋寧在沿海數地還將建立兩到三個新的海為此,將大力發展海宋寧的計劃是未來兩年將山南海軍擴至五萬,擁有橫掃鴻海周邊蕃國,縱橫五湖四海的能
    三日後,郭萬不辱使命,成功說服黑金和東鳴山其他土以黑金為首,以及白水、於喬、孫固、裘儀等人全部跟著郭萬下山,正式向宋寧投
    宋寧大喜,親自接見了這五名匪五人中,黑金最聰明,城府也最白水和於喬看似粗獷,實則粗中有細,並不輕易開孫固和襲儀則相對魯莽不過五人對宋寧都還算恭畢竟此時宋寧已是東南和山南之主,若真是鐵了心要對付他們,他們的日子可不好
    不過,五人雖然被郭萬勸服,也同意投降宋寧,但對宋寧是否真能安置好他們卻沒有信這也難怪,畢竟是三十萬人,不說其他,光是吃飯就是一個老大的難宋寧初掌山南,即使有東南幫襯,也難以將這麽多人妥善安置
    宋寧卻胸有成對於黑金五人以及東鳴山上的土匪們如何安置,他心中早有打算,當即不慌不忙道:“諸位不用擔本官的確沒有那麽多糧食供養三十萬人,但山南諸多世家大族以及海商們另外,鴻海諸多蕃國有的是糧你們隻需聽我號令,到時錢糧、土地、權勢、地位統統都會”接著,宋寧便將之前和長公主說過的辦法又和幾位賊首說了一
    不過,這次宋寧說的沒有和長公主說的那麽詳細,隻是告訴他們,從即日起,他們將正式編入林猛等人軍中,作為林猛、羅鴻、嶽鬆、肖寒、田蜀等五人的副接下來,他們將陪著林猛等人一起,換上土匪的服飾,打著東鳴山的旗號,分赴周邊各郡搶劫大
    當然,必須嚴明軍紀,隻能搶奪財物,不可隨意殺人,更不能欺負老百得來的錢糧,將用於安置東鳴山上的三十萬人事後,宋寧自會論功行賞,升官發財,均不在話可若有違背軍令者,先斬後奏,絕不輕饒!
    宋寧擔心黑金等人桀驁不馴,不聽號令,所以將五人分別編入軍中,讓林猛等人嚴加約林猛五人手中各握有數千精銳部隊,足以鎮壓住五人,讓之不敢輕舉妄
    同時,他又把醜話說在前頭,若他們不聽,正好借機除掉,吞並他們的部眾,徹底消除隱此事,宋寧之前在春湖當土匪時幹過多次,可謂駕輕就熟,沒有一點壓
    半月後,“東鳴山的土匪”瘋狂出動,大肆洗劫東鳴山周邊郡縣的大戶和普濟寺在山南建立的諸多寺是的,普濟寺在山南建立了許多寺廟,智能禪師絕對是大蘇帝國最富有的方丈之昔日高高在上的大戶們損失慘重,紛紛求到長公主麵前,智能老方丈也坐不住了,親自跑到南海城麵見長公主,請求後者出兵剿滅東鳴山的土
    長公主自是義憤填膺,拍岸而起,當即表示,一定會派出大軍剿滅東鳴山上的土隻是她初掌山南,百廢待興,目前錢糧不足,難民無數,將士們連飯都吃不飽,城裏城外也到處都是饑寒交迫的災民,本宮雖為攝政王,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卻也沒有辦法啊!希望大家能夠捐贈些錢糧出來,再獻出部分土地,供將士們進山剿匪,安置災
    普濟寺方丈人老成精,很快便醒悟過來,明白了長公主的意當即將普濟寺名下的大部分土地獻了出來,又捐獻了兩百萬的銀錢,說是贈予山南的軍費,也算是普濟寺為山南剿匪事業作出的一點微薄貢
    長公主見他這般識相,便也不再為難於不過,還是按照宋寧之前的建議,免去普濟寺之前在山南享有的諸多特權,並削減普濟寺的寺廟數量,對山南現有的和尚發放度牒,嚴格限製和尚的數
    此後,若無官府認可,普濟寺或者民間私自建造的寺廟一律為非法寺院,官府將予以搗毀,並抓捕相關責任人員予以問沒有官方發放的度牒的和尚一律為假和尚,官府將予以抓捕入
    智能禪師心中苦笑,看來這長公主是個厭佛的主啊!以後普濟寺的日子要難過不過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他不敢與長公主對抗,隻得暫時隱忍,以待來佛門曆代以來經曆了不少危機,曾經有君主更是大肆搗毀寺廟,抓捕僧人,一心想要滅
    長公主這還算好的了,至少給他們留了一條活路,也沒有將他們定為邪教,禁止民間信智能禪師隻要低調行事,小心做人,挺過這段艱難的時期,便可轉危為安,以後總會有否極泰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