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白衣渡江
字數:3333 加入書籤
“看過了。”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孫權眼神一亮,仿佛有星辰布滿眼底。
巨大的喜悅席卷了孫權全身,將連月來心頭的陰霾憤懣都一掃而空,政事上帶來的壓抑和煩躁都在此刻變得微不足道。
“所以……”孫權登時有些語無倫次,但一想到數年前張醫師的診斷,他心裏又有些擔憂,“可你身子……能吃得消嗎?”
孫權一想起喬瑋生完孫登之後在榻上生死一線的模樣,他心裏就忍不住有些發慌。
喬瑋點頭,“華醫師來瞧過了,一切都好。”
孫權的眼神漆黑如墨,視線緊緊盯住喬瑋,仿佛是想要再次確認喬瑋的話,“真的沒事?”
可她現在的臉色並不如平日裏看著紅潤,還有幾分憔悴。
“真的。養了這麽多年了,已經沒事了。”
的確這些年,孫權對於喬瑋的吃穿用度上從未有過限製,她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補血氣的藥膳更是沒斷過。
養了這些年,總算是將人養好了些,他可不想為了一個孩子再瞧見一個虛弱到連走幾步路就要大喘氣的夫人。
孫權沒有再說什麽,隻是心中暗道明日要再請華醫師來問問狀況。
若是有需要,或許還得請張醫師再回京口一趟,若是喬瑢也能回來,或許喬瑋能多安心幾分。
孫權索性褪去了外衣,鑽進被窩裏,將懷裏的人摟得更緊了幾分,下巴抵住頭頂,嘴裏喃喃道,“這一次我會在你旁邊陪著你,當初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一次了。”
——
孫權也算是說到做到,每日無論忙到多晚,都要回居胥閣陪喬瑋入睡,也會時常查問喬瑋的脈象和飲食之事,事無巨細,要確認喬瑋一切安好。
前線的戰報每十五日就會暗中傳回一次,收到戰報後,孫權都會帶一份給喬瑋看。
周瑜押送劉琦北上,陸遜則將諸葛亮從江夏沿水路送往襄陽。
呂蒙和甘寧緊隨其後,分別假扮水賊和穿白衣行商的商人,就在劉備、關羽和蔡瑁的眼皮子底下,上演了一場“官兵救民”的好戲,在甘寧“錦帆賊”舊部的掩護之下,呂蒙率領的水軍兵分兩路,順利地從江夏之地分批進入荊州襄陽附近,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分批埋伏在指定的地點。
喬瑋知道有孕之人容易多思,便時常帶著她和甌北的夫人一起,時而遊曆江東諸地風景,時而在房中研究各種奇異工技。
黃月英大約是從喬瑋的態度和言談之中隱隱察覺到了什麽,便十分聰明地閉嘴,沒有再提起諸葛亮的去向和人身安全。
隻是,眼看著春筍破土而出,拔地而起成了嫩竹,而後,竹身漸漸從翠色轉成暗綠,粗壯的程度一日勝過一日,葉子也從稀疏變為茂盛,在夏日的炎熱中替她遮蔽著烈日侵襲,夜間隨著微風拂動輕輕搖晃,在月光下灑下挺拔的影子。
終於,在夏末的日子裏,黃月英沒有任何預兆地發動。
院子裏的棗樹在孫登和周循的折騰下,掉了一地的棗子。孫登帶著弟弟搜羅了一筐後便送到藥房去,說是要給黃月英煮紅棗水補血提氣。
榻上的黃月英折騰了一天一夜後,汗水浸濕了發髻和床榻,終於生下了諸葛亮的長子。
喬瑋抱著孩子坐在黃月英的身邊,緊緊握住黃月英的手,聲音都在顫抖,“阿英,諸葛先生贏了!”
周瑜尋了一個身形與容貌與劉琦相差無幾的人北上,實則讓劉琦南下去到零陵郡,招安其堂兄劉磐。
諸葛亮以身入局,回到襄陽,為求得活命之機不得不“委身”劉備,為其出謀劃策,在和蔡瑁的交鋒之中,小勝了幾場。
為獲得劉備進一步的信任,親自為其招攬了幾位荊州世家子弟入劉備麾下。
用劉表的荊州牧之位吊著劉備和蔡瑁不斷衝突升級,最終二人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不可轉圜,內應外合之下,由劉琦帶著荊州牧印信,率領劉磐的部曲和呂蒙埋伏的白衣軍一同殺回襄陽,徹底平定了襄陽的內亂。
黃月英甚至都來不及撥開眉眼間早已被汗水濡濕的青絲,視線被水霧彌漫遮掩,咬著牙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待你坐完月子,他就回來了。”
黃月英手微微發緊,最終隻能點點頭,眼淚從眼角滑落。
可事實上,因為襄陽城中事務繁雜,孫權不得不派諸葛亮先暫且留在襄陽城中,幫助呂蒙等人主持戰後諸事,尤其是要安撫荊州劉表的舊部和劉磐等人。
待諸葛亮能從襄陽城脫身回京口的時候,已經是建安十三年初了。
諸葛亮看著已經快半歲的長子,竟第一次露出了手足無措的表情,尤其是當長子打量完諸葛亮後,發覺自己並不認識眼前這個陌生的父親後,癟著嘴泫然欲泣的時候。
“夫人莫取笑,從前不是沒抱過家中的小輩,隻是第一次……抱自己的孩子,有些……有些茫然了。”他試圖用自己還能想起的哄孩子的技巧讓長子能停下哭泣,可惜這個孩子倒是一點也不買帳,反而哭得更大聲了。
諸葛亮更是完全忙亂,急得額頭都開始冒汗。
孫權爽朗大笑起來,“孔明不必赧然,孤第一次見到慎高的時候,也是一樣心虛,那時候乳母教了數次,孤都不敢上手,生怕稍用點力就將這小子給掐壞了。”
說罷,孫權將這孩子從諸葛亮的手裏接過,孩子到了孫權的手裏竟登時就安靜了下來。
諸葛亮神色訝然,“這孩子竟能親近君侯。”
孫權的臉上流露出幾分得意的神色,這府裏上下的孩子,對孫權都是又愛又敬,隻要孫權閑下來,都會陪著幾個孩子說話讀書玩鬧,時日長久了,自然就生出親近之心了。
何況孩子天性都是慕強,眼前就有一個看起來“無所不能”的男性,自然更多了幾分仰慕之情。
“孔明辛苦,孤的女公子都早早起了名,到如今小子還未有名,公事已了,合該想想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