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關於未來的規劃
字數:2602 加入書籤
雲清欣賞便宜妹妹的為人,也支持她可以有自己養家糊口的能力,卻不認同她隻靠做繡活掙錢的方式,無他,這個方法既辛苦收益也不高,還很費眼睛,而且她的技藝也算不上精湛,做的東西賣不上高價,憑這個掙點小錢可以,日子想要過得滋潤,卻是遠遠不足。
既然如此,雲清就想著給雲溪找門手藝,不讓她太累,又能有不錯的收入,不過她會的東西太多,要教給雲溪哪一門,還需要好生斟酌。
雲溪把手裏的香囊收線,放到一邊的小簸籮裏,示意雲清稍等,進內室拿了個包裹出來,推給雲清道:“我抽空給你做了幾雙鞋,你試試看合不合腳。”
雲清拿出一雙,見鞋底厚實針腳細密,就知道是用了心的,穿上一試,果然不大不小正合腳,踩在地上一點兒也不覺得硌,有些感動,說:“穿著很舒服,你費心了。我看你總是在做針線,眼睛受得了嗎?咱們現在不缺這些東西,要多注意休息,別太勞累了。”
雲溪抿嘴笑笑,說:“我心裏有數,不會累著的,你放心。”想了想,問道:“林家少爺看著好多了,咱們什麽時候離開?”
雲清搖搖頭:“早著呢,他現在看著還可以,其實內裏很虛,我總要把他的根基補好了才行,怎麽也要等到冬天了。你好像不是很喜歡住這裏,是有誰怠慢你了嗎?”
“沒有沒有,大家都很客氣,對我都挺好的,”雲溪連忙搖頭道:“我也不是不喜歡這裏,隻是這到底不是自己家……說來也是奇怪,以前我也沒想這麽多,可自從見著你了,就總想有咱們自己的家,咱們姐妹倆住在自己的房子裏,再買上幾畝地,種糧食種菜,家裏養上些雞鴨,吃的就不用另外花錢,我會做繡活,姐姐你會醫術,咱們總能養活自己……”
雲溪說著,滿臉憧憬之色,既然聊到這兒了,雲清趁勢問:“那你想好以後要在哪兒生活沒有?咱們的老家又遠又偏僻,而且還有惡毒親戚,回去的話估計糟心事不少,我是不打算回去的,你覺得呢?”
雲溪沒有兒時的記憶,對故鄉倒也沒什麽期盼,而且她還沒想到這一步上,雲清既然說不想回去,她也沒什麽意見,點點頭說:“我聽姐姐的,你想去哪兒我都願意跟著去。”
雲清想了想,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據說西湖風景美不勝收,而且江南人傑地靈氣候宜人,還是魚米之鄉,等事情辦完,咱們可以先去看看,若是喜歡就在那裏定居,要是住不習慣,另外再選地方也可以,總歸要讓咱們住的舒心才行。”
“西湖啊,我也聽說過,真想早點去看看……”雲溪心生向往。
看著她的神情,雲清覺得,也許可以給林墨玉治快點,回頭她就又給林墨玉懟了點兒靈氣,讓他能更好的吸收藥效,並且默默的增加了他的鍛煉力度,又找了一篇溫和舒緩的養身功法出來,教給林家四口,不管是林如海還是賈敏,其實都是喜靜不喜動的,但是他們遵醫囑,而且要給兒女做個榜樣,因此也硬著頭皮練了,後來身體越來越好,也形成了習慣,就一直堅持了下去,因此得到種種好處暫且不提。
過了端午,天氣漸漸炎熱,林黛玉和林墨玉的身體嬌弱,受不了暑熱,偏偏又都受不得寒氣,房裏不敢放太多冰,前兩年兩人都病了,今年有雲清,她在自己院子裏布了個聚靈陣,所以她的院子比別處都涼爽些,大家都愛往她屋裏來,賈敏幹脆讓兩個孩子都搬了進去,住在西廂房裏,她則每天處理完家事,就去找雲清姐妹閑話乘涼。
這天,雲溪又在屋裏做針線,兩個孩子作伴玩去了,隻有賈敏和雲清在閑聊,雲清就說到兩姐妹打算去西湖邊定居的事,賈敏聽後,猶豫半晌,終於問出口:“我聽道長的意思,是以後都要跟楊姑娘一起生活,您不打算讓楊姑娘成親了嗎?”
幸虧雲清沒有喝水,不然一定會嗆著,她是真沒弄明白,賈敏怎麽會想到這上麵,不過轉念一想,又有些明悟,在她的觀念裏,雲溪結不結婚跟誰結婚,都該由她自己決定,她身為親人,可以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可是在賈敏看來,在父母雙亡的情況下,她這個做姐姐的,就該為妹妹操持,這既是責任,又是權力,而在雲清的規劃裏,完全沒有關於這一方麵的內容,賈敏自然有了這個誤會,她見雲清是道家打扮,還以為雲清也想讓雲溪出家入道呢,所以有此一問。
雲清趕忙解釋道:“我沒這個意思,她想不想成親,應該看她自己,她想嫁人就嫁,不想嫁就不嫁,我是不會勉強她的,全看她的意願。”
賈敏不讚同道:“婚姻之事,她一個姑娘家怎麽好主動開口提?道長您是方外之人,自然不用太在意世俗規矩,可是她從小在俗世長大,又怎麽可能不在意?且她已經是大姑娘了,十有八/九想有個良緣,隻是你不提,她肯定不好意思說,依我的意思,你悄悄問問她,若是她有這個意願,你也該早早準備起來,畢竟年紀已經不算小了,再拖下去就真耽誤了……”
雲清想歎氣,她能怎麽準備啊?她明明還不到二十,正式青春好年華呢,難道就要幹媒婆的活了?該怎麽給人找對象,她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儲備呀!真是為難人!
可不管怎麽說,賈敏的想法才符合如今的主流觀點,她還真不能不當回事,因此等晚間隻剩下姐妹倆時,她就過去試探雲溪:“再過兩個月咱們就能離開了,等到了杭州,你想過什麽樣的生活?有沒有想過要找個什麽樣的夫婿?”
果然一提到夫婿,雲溪的臉就紅了,低著頭小聲說:“我都聽姐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