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打獵
字數:3118 加入書籤
三人在草叢裏趴了一天,也未見一個野獸過來,眼看太陽便要落山,他們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在這時,不知從哪裏來了幾隻野豬。
是一頭母野豬帶著一群小野豬出來覓食,它們嗅到食物的香氣,便往陷阱那邊趕去,看到那裏的食物後,幾隻小野豬奮不顧身地跑了過去,其中一隻剛來到陷阱那邊,便觸動了繩子,直接將其中的一隻蹄子牢牢地捆住,其餘野豬嚇得四散而逃。
王棄之三人見此情形,立刻趕了過去,而那隻小野豬也是勇猛,不管身體大小的差距,張開嘴便想咬他們三個,王棄之直接拔出長劍,將其解決。
王棄之蹲下身,掂了掂這隻小野豬的重量,最起碼也得有個三十斤,夠他們這幾日的口糧了。
王棄之看了看天色已經不早了,提起這隻小野豬便趕了回去,來到帳篷附近後,將其開膛破肚,心肝脾肺腎,以及豬大腸啥的都不能浪費,他們必須都得吃完。
收拾完已經是深夜,無奈他們隻得先睡覺,餓著肚子等到第二日再吃。
第二天,二蛋起了個大早,將還在熟睡的王棄之和吳安易喊醒,二人也十分納悶,一向喜歡睡懶覺的二蛋,今天怎麽起得這麽早?
二蛋嘿嘿一笑,解釋道:“實在太餓了,所以睡不著。”
王棄之無奈地歎了口氣,他真拿這個吃貨沒有一點辦法。
王棄之先將收拾好的豬大腸用匕首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又簡易地支了一個灶台,放上一塊大石板,再將肥豬肉煎出油油來,把豬大腸在上麵煎炒,不一會便熟了,最後撒上一些鹽巴和調料,別提有多香了。
都說豬大腸不要洗得那麽幹淨,這樣吃起來才有味道,可王棄之不那麽認為,臭烘烘的怎麽吃,想想都覺得惡心。
二蛋迫不及待地拿起用樹枝做成的筷子,夾了一筷子嚐了嚐,連忙說好吃,接著王棄之和吳安易也嚐了一筷子,果真好吃。
不一會的功夫,大約有三盤子量的豬大腸,被三人消滅殆盡,二蛋打著飽嗝說道:“沒想到無名你這家夥還有這等好手藝,以後我們可有口福了。”
王棄之沒有理會這家夥,而是開始將野豬肉切成一小條一小條,準備熏製成肉幹,而二蛋這家夥又回去睡回籠覺去了,看得吳安易是一陣頭大,這家夥除了睡就是吃,沒有一點出息。
等到處理好這些肉後,王棄之便將二蛋喊醒,道:“走,咱們去山上溜達幾圈。”
二蛋連忙搖頭道:“咱們不是有吃的嗎,還要出去幹啥,要去你們去,我可不去了。”
王棄之一腳踹在了這家夥屁股上,“趕快給我起來,要不然今天沒你的飯吃。”
無奈,二蛋不情願地離開帳篷,跟著兩名同伴在山中閑逛,直到下午他們才回來,二蛋這家夥累得腿都直不起來了,是爬著回來的,不錯,就是爬著回來的模樣不是一般的狼狽。
三人回去之後,肉幹已經熏製得差不多了,他們吃飽喝足之後便早早睡了,第二日一早,他們便早早起床,繼續重複昨日之事。
又過了幾天,他們身體已經完全適應這身行頭帶來的重量,活動也快了許多,可肉幹已經完全吃完,他們必須再找食物充饑。
他們走在山林之中,二大口大口喘著粗氣,道:“我……我說,這過的叫什麽日子,每天這麽累不說,而且還要為食物發愁,真是慘。”
王棄之道:“你還是少說兩句,這樣還能省下不少的體力。”
就在這時,王棄之突然從地上發現一隻死鳥,連忙上前將其撿起,已是滿臉的笑容。
他的兩名同伴也好奇,這不就是隻死鳥嘛,就算是吃也不夠他們三個塞牙縫的,幹嘛這麽高興?
王棄之連忙解釋道:“這隻鳥是不夠塞牙縫的,可它身上的羽毛可有大用。”
二人有些好奇,連忙問道:“有什麽用?”
王棄之無奈地歎了口氣,這兩個家夥聰明是聰明,遇到事情想得也快,可就是對生活中的常識一點不動,若真將他們投身山林之中,再將內力限製住,恐怕真的要被餓死。
“這羽毛可以用來製作箭矢,而我包袱裏正好有許多棉線,可以用來製作弓,這樣我們不就有弓箭了嗎?可以用來打獵,可以省去不少的體力,而且抓獵物的成功率也會大得多。”
聞言,二蛋高興得差點跳起來,這樣他們便不愁吃喝了。
王棄之在山林之中轉悠了一圈,很快,一張弓和幾隻箭矢便製作完成,他稍微試了試,還行,足以射出一百步,雖然與軍隊裏的弓箭沒得比,但用來打獵是綽綽有餘了。
隨後,三人便在身上插滿了樹葉,悄咪咪地尋找獵物的蹤跡,很快他們便發現了一隻野兔,王棄之張弓搭箭,一箭便射中了獵物,三人興高采烈地跑上前去,像極了幾歲的孩童,男人至死是少年這句話一點不假。
王棄之將箭矢回收,掂了掂這兔子的重量,少說也得有三四斤重,明天的口糧算是有了,他好像提著兔子回去,卻被二蛋一把拉住。
“我說,咱們再多打些獵物唄,我可不想每日為了吃的而發愁。”
王棄之點了點頭,覺得這小子說的確實在理,便沒著急走,繼續在這大山之中轉悠,尋找獵物。
一天過去了,他們很快便捉住了四五隻野雞,還有一頭小野豬,箭矢也損失了兩根,不過這都不是問題,有了這麽多野雞的羽毛,害怕以後沒有箭矢嗎?
回去以後,王棄之將這些野雞羽毛全都拔了下來,一人一隻烤著,趁這段時間,王棄之駕輕就熟地將那隻野豬開膛破肚,在水潭流水處清洗幹淨,這才回到了篝火旁,此時,野雞已經烤好,三人吃飽喝足之後便回帳篷休息。
時間一天一天地流逝,一晃便是一個月,他們三人已經完全適應了這一身行頭帶來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