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兵製

字數:2817   加入書籤

A+A-


    臘月初八,林建嶽在保州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安軍撫軍活動。
    整個北伐過程中,傷亡的數量十分巨大,勳田勳屋這些雖然暫時沒有發放,但撫恤賞賜必不可少,這個工作劉秉雲帶著一大幫人幹了幾個月才理出頭緒。
    由於人口臨時過度集中,保州出現了一種畸形的繁榮,軍隊都住在城外,保州城也快住不下了。
    林建嶽知道是時候進大都了。
    這段時間林建嶽在保州也不是什麽都沒有幹,而是在考慮改組軍隊和組建陸軍軍校的事。
    長期以來,其實是林建嶽一人獨立控製了軍隊,隨著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經有些力不從心,登基之後就更沒法控製了,重心也將從征戰轉為內政,建立帝國的軍事製度迫在眉睫。
    林建嶽好好回憶了一下夢境曆史中明朝的兵製,雖不是很清晰大致還是知道的。
    明朝采用的是衛所製軍衛法,即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中央取消樞密院,改為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控全國衛所軍籍,有統兵之權而無出兵之權。出兵權力如征討、鎮戎及訓練這些是由兵部掌握的,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統軍將領,授予印信,領軍出征,完事了得把印信還回來,將領和衛軍分開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這種統軍權和出兵權分離很合理,就是到了現代還是這樣搞,可見這個辦法是十分正確合理的,也可保證皇帝獨掌軍事大權和中央集權。可是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製度,會極大削弱部隊的戰鬥力,初期還好,時間越長,戰力越差,到後來就沒法看了,這林建嶽怎麽會幹?千秋萬代做不到,但在工業時代到來之前他不想華夏民族衰弱起伏,他要一直強大,永遠強大,即便以後不是他的林家王朝,所以要借鑒後世的一些經驗教訓。
    明朝軍隊分為京軍和地方軍兩大部分,京軍是是全國衛軍精銳的集合體,平時宿衛京師,是征戰主力;地方軍則是普通衛軍、邊軍和民兵,和現在各路、州、府的守備部隊差不多。京軍地方軍都實行衛軍製。
    在明朝初期,衛軍製發揮了巨大作用,在生產力不高的時代維持了龐大的軍隊,很好地維護了中央集權和帝國統治,可是到了中後期後就徹底不行了,因為衛軍不是專職的職業軍人,是軍戶還要屯田補充軍糧維持生計的,常備軍人隻占二三成,其它屯種田是哪裏來的,國家給的,種子農具牛這些也是官府給的。但這人啊在利益麵前是控製不住自己的,許多軍戶的田地財產在長時間過程中不斷被豪紳將校霸占,生活都沒有著落了,戰鬥力可想而知。
    衛所製林建嶽不會搞,他要的是職業軍人,專業的主力軍團,可是要維持龐大的軍隊需要的養兵費用是恐怖的,現在的經濟模式撐不起,這就是為什麽林建嶽很早就計劃開海,還要定下不停向外擴張領土殖民外族的政策原因,這些王圭劉秉雲他們暫時是看不到,但時間長了就明白了,明白了後就會繼續執行,執行久了成定例規矩了。
    將不知兵是不行的,可是知兵了就會私將,就會形成尾大不掉的軍事集團,手裏有刀,即便軍政分離,國土大了,交通不便,真一心造反還是控製不住的,再遇到皇帝沒本事不作為的,那就危險了。
    怎麽辦呢?林建嶽有兩個辦法,海軍已經實施了,陸軍也將實施,就是繼續建立陸軍軍校,領軍前先接受忠君愛國洗腦教育,逐步在全軍替換中下級核心將領。而高級將領和各軍團主官講究任期,在同一隻部隊同一軍種之中不得超過十年,最好五年一輪換。特別厲害的就會升到中央,遇到大戰難戰,接皇帝及兵部命令臨時外出領軍,打完回京,繼續享受榮華富貴人上人的生活。
    而兵部是文人控製的,文人和兵部都是皇帝控製的,林建嶽沒有奢望自己的子孫都像他這麽能打,當然能打最好,不能打也必須首先學會控製人、控製朝政、控製軍校,確保最核心的權力在自己手裏。
    林建嶽知道,要想永遠保持帝國無敵於天下,光是目前鎧甲武器弓弩先進是領先不了多久的,火器的最終普及是曆史和人類進程的必然選擇。
    林建嶽專門派鎮撫司組織了一個部門到全國全世界去了解,驚奇地發現,外邊現在是真沒有,但這寧朝居然有,可惜是堅硬的竹筒做的,這火藥就是煙花用的黑火藥,那威力沒法說,打不死人不說,不小心還得把自己幹翻了,自然無人重視。但林建嶽知道方向卻是對的,雖然他不知道金屬的管型怎麽做、擊發怎麽做、更大威力的火藥怎麽做,但隻要從他開始重視,以能有四大發明的華族人的聰明才智,最終會首先搞出來的,隻是他自己可能看不到。
    明朝軍製先進有用的經驗還是要用的,也成體係,林建嶽把自己的想法和王圭秦正浩劉秉雲及各方大將都粗略說了說,居然無一人反對,這可是徹底改變了以前寧朝的軍事製度的。
    林建嶽並不是很清楚,能自己一個人想出這麽多東西,他們已經很驚訝了,隻能認為林建嶽不愧是天命之人,一時半會兒能有什麽意見想法?而且一直以來軍隊怎麽搞都是林建嶽決定的,似乎也沒有那個膽子反對。
    還有個原因林建嶽卻知道,帝國建立在即,他們大多數人的心思都在自己即將確定的身份權力地位上,這對林建嶽來說也是第一道考驗。
    軍製大致有了想法,林建嶽輕鬆了不少,可是文官製度如何搞他還不是很有頭緒,無論什麽時候治理天下是必須要靠這幫人的,文人集團管控不好會出大問題。先不說天下會不會亂,一不小心皇權就被架空了,比如寧朝和明朝中後期。可是也不能像清朝那樣把他們都變成奴才。
    這件事林建嶽就沒有問王圭劉秉雲他們了,而是讓秦正浩先搞出個架子。
    林建嶽有些慚愧,現在這形勢秦正浩就是個孤臣,而恰恰是孤臣才是最好用的。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