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3【宋金臉都不要了?】

字數:6891   加入書籤

A+A-


    黃帝曆,3823年。
    正月初二。
    一場大雪,籠罩了開封府。
    雪很大,不到半個時辰,地麵便蒙上了一層積雪。
    站在垂拱殿中,看著殿外愈來愈大的雪,韓楨喃喃自語道:“今歲的第三場雪了啊。”
    一旁的劉昌輕聲道:“瑞雪兆豐年,今歲定然又是一個豐收年。”
    “你不懂。”
    韓楨搖搖頭,語氣有些無奈。
    後世人隻知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殊不知北宋末年,同樣處於小冰河時期,並且比之明末更冷。
    一個王朝的覆滅,從來都是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絕不僅僅隻是皇帝昏庸。
    若論昏庸,宋真宗比之趙佶有過之而無不及。
    僅僅隻是一次泰山封禪,讓山東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同樣,一個王朝的興盛,也有著諸多因素。
    僅貞觀年間,李二鳳就多次興兵,滅dtz、高昌、吐穀渾、薛延陀、中天竺、龜茲等六國。
    滅了六國啊,結果愣是沒把剛剛建立的唐朝打崩潰,反而還打出了一個貞觀之治。
    李治上台後接著打,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
    國內經濟非但沒崩,反而比之貞觀年間更上一層樓,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漢武帝劉徹滅匈奴,耗空了祖上幾代人辛辛苦苦積攢的家底,差點沒把大漢搞得四分五裂。
    之所以如此反常,除開擁有李靖、李績等一眾名帥悍將之外,最重要的是氣候!
    唐初時,全球氣候忽然回暖,變回了商朝時期的樣子。
    隴右是府兵屯田之所,河西走廊是水草豐沛之地。
    更別提河東、河北了,那是大唐之糧倉!
    從流傳的古畫與壁畫中,就能窺得端倪。
    唐朝,尤其是唐初和中期的仕女圖,都是身著輕紗,衣著暴露。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熱,溫度高。
    你再看北宋時期的仕女圖,一個比一個包的嚴實。
    南宋初年,江南杭州西湖都結上了一層厚厚的冰,可想而知溫度比之唐時低了多少。
    唐時的溫度,比之宋末足足高了三度。
    三度,許多人或許不知道這是個甚麽概念。
    就這麽說,全球氣溫高三度,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山東便成為亞熱帶,類似於後世的廣東和雲南。
    這三處成為亞熱帶,你知道糧食每年得多產多少萬石麽?
    而唐時的江南,則相當於後世的東南亞。
    河南為什麽叫豫?
    因為他娘的商朝時河南遍地都是大象。
    遍地大象的環境氣候,不用多說了罷?
    除開糧食產量高之外,冬天壓根凍不死人。
    牧場隨處可見,水草豐沛,牛羊數量驚人。
    唐朝最鼎盛時期,僅戰馬就有70萬匹。
    70萬匹戰馬啊!
    唐朝的畫作中,但凡是個人就騎著馬。
    這,才是李二鳳與李治,打了那麽多次仗,滅了那麽多個國,國內經濟非但沒崩,反而越打越強的最主要原因!
    氣候!
    原本的冰河時期,到了唐初之時忽然回暖了,變回了上古殷商時的宜人氣候。
    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中記錄了一次令人驚掉下巴的事情,甘肅慶陽的小麥大豐收,結果農民卻賣不了糧食。
    為何?
    因為全國所有地方都豐收了,不缺糧食!
    正因如此,杜甫才寫下了那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後世人以為唐朝百姓過得慘,是直接把明清百姓的慘狀給套了進去,其實壓根就沒有可比性。
    人家唐朝的中原百姓,生活在亞熱帶,稻米一年三熟,是明清小冰河時期能比的?
    唐時長安的冬天,無冰無雪。
    李隆基在長安皇宮種了幾顆橘樹,每年結果百顆,味美甘甜,與江南上貢的柑橘別無二致。
    要知道,春秋時期,晏子可是說出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樣的名句啊。
    但到了唐末,一切又變了,溫度再次降低,直到宋末達到了最低點,並一直持續了近千年。
    金人被遼國欺壓了上百年,何為近十來年才暴起伐遼?
    不就是冷的實在受不了麽。
    連西湖都上凍了,北方得冷成啥樣?
    韓楨為什麽不考慮定都長安或洛陽,就是因為這兩地在唐朝時,因氣候和水係可以輕鬆承載一國之都。
    但是到了現在,氣候劇變,已經不行了。
    關中別說豐收了,甚至都已經不適合種糧食了。
    後世西方人一直嚷嚷著謹防全球變暖,隻不過是為了抑製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工業罷了。其次就是,全球變暖對海洋型國家沒好處,但對中亞東方的國家來說,那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中原、山東、河北變成亞熱帶,陝甘寧雨水充沛、沃野千裏,新疆鬱鬱蔥蔥,綠洲遍布……
    隻需稍稍想象一下,就能明白全球變暖,對東方的好處了。
    .
    現在知道數千年曆史,為何唯有開元盛世這一個盛世了罷。
    人家那是天時地利人和全占了,獨此一份兒!
    而現在,韓楨將麵臨小冰河時期。
    按照前世的記憶,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氣溫會斷崖式下跌,最終跌至穀底,並持續整整一百年。
    地球氣溫的周期性變化,沒法改變,但韓楨卻覺得人定勝天。
    既然陝甘寧種不得糧食,那就打!
    打下東南亞和印度,讓這些地方成為新的糧倉!
    再加上從美洲搞來紅薯、土豆、玉米,他就不信喂不飽國內這麽多張嘴。
    劉昌知道,陛下又在思索大事。
    就在這時,殿外一名小太監踩著積雪,一路小跑而來。
    見狀,劉昌立刻迎上去,壓低聲道:“小聲些,莫要驚擾了陛下。”
    小太監呈上一份蠟封密奏:“劉總管,樊樓有密報送來。”
    “我曉得了,退下罷。”
    劉昌接過密報,轉身走進殿中。
    正當他猶豫著要不要開口時,韓楨從沉思中回過神,問道:“何事?”
    “陛下,樊樓密報。”
    劉昌說著,將密報呈上。
    接過之後,韓楨迅速掃視了一眼,而後下令道:“宣軍部、內閣以及戶部主官入宮!”
    ……
    謝鼎與劉宓二人身披大氅,頂著滿天風雪,快步行走在皇城之中。
    今日原是休沐,他二人正在家中過年,得了旨意後,匆匆趕來皇城。
    “謝相可知因何入宮?”
    劉宓微微喘著氣,一陣陣白霧,自他口鼻中飄出,迅速消散在風雪中。
    謝鼎搖搖頭:“不知,不過如此緊急,應當是大事。”
    聞言,劉宓麵色擔憂道:“難不成是宋金兩國動手了?”
    “選在此時動手,也未必沒有可能。”
    說話間,兩人穿過大慶殿,一路來到垂拱殿。
    劉昌早已等在殿門前,見到二人,立刻迎上前:“陛下在書房中,兩位相公這邊請。”
    “有勞了。”
    謝鼎拱拱手,而後問道:“劉總管可知陛下召見吾等所為何事?”
    “咱家也不曉得。”
    劉昌苦笑一聲,壓低聲音道:“不過應當關乎宋金兩國。”
    謝鼎與劉宓露出了然之色,心頭有數了。
    在劉昌的帶領下,兩人越過大殿,來到書房。
    “陛下,兩位相公已至。”
    “進來。”
    推開書房門,一股熱浪頓時撲麵而來。
    史文輝、張叔夜、趙霆三人先一步到了,此刻正端坐在書房中,麵色肅然。
    “見過陛下。”
    兩人躬身見禮。
    韓楨招呼道:“坐。”
    “謝陛下賜坐。”
    謝鼎脫下沾滿風雪的大氅,來到書桌前坐下。
    接過宮女遞來的茶盞,輕抿一口熱茶,頓覺身子暖和了一些。
    見人到齊了,韓楨這才開口道:“密諜司剛剛截獲了偽宋的一份密報,宋、金、西夏三國打算於三月十五,不宣而戰,同時發動突襲!”
    話音落下,眾人麵色一變。
    盡管之前已經知曉了偽宋聯金伐齊的計劃,卻沒想到會來的這麽快,選在三月十五,連夏收都等不及。
    若非密諜司立功,他們還真就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不得不說,這個時機選的非常好。
    三月初乃是立春,在接下來的百日之內,陰雨綿綿,氣候潮濕,火器無法發揮最大威力。
    謝鼎皺眉道:“不宣而戰,師出無名,宋金兩國連臉麵都不要了?”
    名正言順,看似無用,實則很重要。
    就算是金國南下攻宋,也是以張覺為借口,指責趙宋不守盟約,同時派遣使節遞交了宣戰書。
    後世老美欺負某國,也得先將其定義為恐怖分子,占據道德製高點。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名正言順的重要性。
    史文輝冷笑道:“這是存了速戰速決的想法,待迅速覆滅我大齊,再聯合三國史官,將我大齊定為鍾相、方臘之流,平叛自然也就師出有名了。”
    “癡心妄想!”
    張叔夜怒斥一聲。
    韓楨雙手虛壓,朗聲道:“軍情緊急,眼下不是糾結此事的時候。朕打算禦駕親征,先發製人!”
    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不管何時何地,都習慣掌握主動。
    先發製人,後發而製於人。
    以至於,韓楨用兵也喜歡弄險,其疾如風,侵掠如火,組合拳一套接一套,不會給對方絲毫喘息的機會,直到徹底贏得戰爭。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