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治理黃河

字數:3230   加入書籤

A+A-


    皇室開拓海外,開發大琉球島嶼,同時大量勳貴豪強也參與其中。這種開拓行為消耗了勳貴和豪強不小的實力,各地勳貴豪強的力量不得不收縮,也讓鄉間百姓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伴隨著朝廷大力推行移民開拓,時間也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
    大乾元鳳十二年。
    大琉球島,此時正值十月,種植園中的甘蔗開始收割。港口處,一條條船隻靠岸,從船上走來大量百姓,碼頭上,十幾個人分別大聲喊道:“湘北莊園,來湘北莊園的在這裏集合。”
    “姑蘇趙氏莊園,來姑蘇趙氏莊園過來!”
    大量百姓在這些人的帶領下涇渭分明的集合在這裏。這些百姓並不是移民,而是前來參加收割甘蔗,以及種植水稻的。
    自從幾年前朝廷開拓大琉球島之後,勳貴豪強們開始在大琉球島上建立種植園,為了彌補人手不足的問題,每年收獲的時候就會有不少勳貴會花錢請來大量百姓前來幫助收割。
    因為種植園中平時並不需要太多人,隻有到了收割甘蔗的時候需要大量人力,於是勳貴豪強們就有了這種操作,在收獲時候大量招人前來收割,然後再順便種植,等完成後再把人送回去。
    這樣不需要他們增加種植園中的人手,隻需要花費一些小錢,就能夠完成種植。
    大乾在琉球島上的種植園規模在不斷擴大,在第一年的時候,因為要開荒,種植園的規模隻有十萬畝左右,到了現在大琉球島嶼上的種植園規模已經超過三十萬畝。
    船上大量百姓排隊下船,然後跟著各家管事前往種植園,每年參與收割種植園的百姓超過三萬人。大量百姓前來,種植園中的甘蔗也被快速收割,然後運送到島嶼上的城鎮中進行二次加工。
    王贇當年在讓勳貴準備種植園種植甘蔗的時候,就開始在島嶼上建立城鎮,同時建立大型榨糖工坊。在壓榨成甘蔗汁之後,這些甘蔗汁會進行熬煮,然後製作成蔗糖。
    因為工藝問題,這種蔗糖並不是白糖,而是紅褐色。
    這樣的紅褐色蔗糖在大乾很受歡迎,當初一石蔗糖的價格一枚半禦製銀幣,而伴隨著大量蔗糖生產,價格降低了到了一枚禦製銀幣兩百銅幣。
    大琉球島嶼一年出產大約三十萬石蔗糖,原本皇室以為大量蔗糖出現後,會對蔗糖市場造成衝擊,蔗糖價格也會大幅度降低。
    結果卻並不像皇室想象的那樣,他們低估了大乾上下對糖的喜好,畢竟整個大乾現在人口有七八千萬人了。
    七八千萬人一年消耗三十萬石糖,一個人一年平均下來還分不到半斤。同時蔗糖也成了大乾商隊的另一種重要商品,西域並不產蔗糖,蔗糖在西域很受歡迎,不僅僅是西域,在更西麵的貴霜也很受歡迎。
    同樣因為高額的利益,也讓大琉球島嶼變得越發繁華。
    大乾,直隸,大梁府。
    王信正帶著皇後以及朝廷重臣在大河邊視察。
    一直以來大乾朝廷都很注重水利,每年都會劃撥一筆專項資金,用來疏浚河道,修複河堤,治理水患。而大河是花費最多的。
    大河現在雖然還沒有變成黃河,但是依舊經常發生水患,主要是大河在過了壺口之後,進入中原,水勢變得平緩,水流平緩之後,就會有大量泥沙淤積,河道抬升,隻要一下大雨,就容易決堤。
    自從文帝開始,朝廷就對大河河套地區以及黃土高原地區進行了嚴格治理。朝廷規定河套地區放牧數量限製,同時每年還有休牧期,對於黃土高原區域更是禁止百姓入山采樵。
    黃土高原區域的郡縣采樵隻能采集枯死樹木或者拾取幹枯樹枝,為的就是保持水土。
    當年這條法令出台,朝廷上下一片反對,言其過於苛責,但是朝廷堅持,還是將這條法令通過了。而為了方便百姓生活,皇室開采了大量煤礦,以低價賣出,讓百姓使用煤炭生火。
    煤炭因為比木柴更耐燒,同時朝廷推出的蜂窩煤和爐子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在禁令下發二十多年後,黃土高原區域的郡縣超過九成的百姓都已經不在使用木柴燒火了。朝廷封山,保持水土的政策推行的很不錯。
    同時朝廷也在想辦法將黃土高原上的人口控製在一個較低範圍,一直都在這裏推行遷徙政策。
    朝廷用各種方式來治理大河水患,可以說已經卓有成效了,至少最近幾年,大河已經沒有大的決堤出現了。
    今年雨水量很大,大河之水滔滔,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汛情,王信因為擔心大河決堤,從七月份就來到大河邊,一直在這裏待了一個多月了。
    負責治水的是他的弟弟王承,王承在治水一道上很有才能,現在是朝廷都水監監正,負責天下水利。有權利調動周圍軍隊以及一切資源用來治水,位高權重,位列九卿。也正是如此,這個職位通常都是皇室子弟擔任,其他人大多擔任副手。
    治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治理大河,河水中泥沙嚴重淤積,需要大量人力清理。
    王信在大河邊巡視了一個多月,汛期總算是要過去了,他也準備回神都洛陽。
    行營,中軍大帳,王信帶著皇後以及幾個兒子正在吃飯。行軍期間,夥食很簡陋,一碗粟米粥,一碟鹹菜,幾個麥餅。王信雖然貴為皇帝,但是並不嫌棄這吃食簡陋。
    實際上,大乾包括淮國曆代國君都是很節儉的,喜歡吃美食,但簡陋的食物也能對付。畢竟每一個皇帝都會隱姓埋名去軍營中曆練一段時間,或者去民間感受一番百姓疾苦。
    至於經曆過這些,成長起來的皇帝才明白民間疾苦,不會說出何不肉糜這種話。
    王信吃的很香,旁邊的幾個皇子也沒有什麽意見,即便是不喜歡這些食物,但是所有的皇子皇孫也不敢有絲毫浪費。
    等到吃完了飯,王信這才下令行營返回洛陽。
    (本章完)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