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二十五章 大明旗,大團結(二更)

字數:3291   加入書籤

A+A-


    國旗是集體意誌的象征,也是民族信念凝聚出來的一個點,它應該出現,並迎風飄展。
    李叔正反駁顧正臣的觀點:“大明百姓的信仰與尊崇的是陛下,而不應也不能是一麵旗幟。你若需要大明旗,那就應該將陛下的皇旗插滿天下。可皇旗赫赫天威,豈能隨意展出?”
    “難道說沒有大明旗,百姓看到將旗、皇旗的時候,就意識不到自己是大明的子民嗎?若是僅僅靠著一麵旗幟來凝聚天下人心,那就是教化的失職!”
    顧正臣側身看向李叔正:“李尚書,大明旗的出現會將抽象的大明具象化,會讓每一個看到旗幟的人都能意識到,他們是大明人。不是說用一麵旗幟來凝聚天下人心,而是要將天下人心——凝聚在大明旗之上!”
    說罷,顧正臣看向朱元璋:“大明遠航貿易浩浩蕩蕩,可對於南洋、西洋諸多,總無法第一時間分辨來的是何處船隊。設計一麵大明旗,高懸於桅杆之上,可以讓每一個看到旗幟的人,毫不猶豫地喊出,那是大明的船隊!”
    “大明旗,是大明的象征。它不能是皇旗,也不能是將旗,不包含命令,它隻是一個清晰而明確的信號,是看到就能感覺到力量與希望存在的旗幟!”
    “臣以為,若將大明旗插於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格物學院之內,每次清晨集體瞻仰大明旗,告訴每一個人,這就是大明。長此以往,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大明人的身份,並為生是大明人而自豪!”
    “這種集體身份的出現,意味著大明子民的空前團結!”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隻一麵旗幟,換華夏民族覺醒,換六千萬百姓團結在一麵旗幟之下,同仇敵愾,讓任何外來之敵不敢侵犯!”
    “如此之多的利處,禮部卻一而再、再而三阻撓!臣倒是想問問他們,到底是居心何在,是不想六千萬子民都烙下大明印,還是不想六千萬子民大團結?”
    李叔正瞠目地看著顧正臣。
    我們隻是反對我們的,怎麽還給扣帽子?
    另一位禮部尚書任昂見狀也直冒冷汗,鎮國公善雄辯,這可也是有名的,當年陳寧那種扒皮的家夥都擰不過他。
    再這樣下去,顧正臣可能就要打人了。
    不等李叔正再次反駁,任昂走了出來:“陛下,臣以為——鎮國公所言有些道理,禮部願安排人員依禮製設計大明旗。”
    顧正臣手中笏板一沉:“任尚書,當著陛下的麵,你還在玩文字把戲?”
    任昂臉色蒼白:“不敢。”
    顧正臣哼了聲:“那你所謂的依禮製設計大明旗是何意?自古以來沒有這類旗幟,何來可以依托的禮製,莫不是你們禮部找不到這種禮製,這件事再拖延個三年五載?”
    朱元璋看著啞口無言的任昂,沉聲道:“鎮國公所言製大明旗的好處,朕深以為然。大明疆域遼闊,總需要一麵共同的旗幟,讓所有人都團結在大明旗之下。”
    “既然如此,那這大明旗也該出世了。鑒於禮部官員在此事上屢屢懈怠,此事便交禮部、五軍都督府與水師都督府共同商議,限期十日,拿出大明旗。”
    到了這個時候,李叔正、任昂也不能再反對什麽。
    退朝。
    群臣恭送老朱離開之後,顧正臣走向李叔正、任昂,任昂有些畏怕,後退了幾步,李叔正雖然挨過顧正臣的打,可依舊不懼,站在那裏對上了顧正臣。
    顧正臣沒有揮舞笏板打人,而是平和地說:“隻有十日,時間很是緊張,所以這樣吧,五日之內,禮部、五軍都督府、水師都督府,各自拿出四麵大明旗,剩下五日,評選出三麵最佳旗幟,交陛下定奪。”
    李叔正答應下來:“好。”
    顧正臣轉身跟上湯和、李文忠,將與禮部的分工說了下。
    湯和直接當了甩手掌櫃:“水師都督府可沒幾個懂旗幟設計之人,既然你是水師左都督,又是首倡大明旗之人,那水師都督府的四麵旗幟就由你全權負責了。趙海樓到了金陵,你們可以多商議下。”
    李文忠對湯和懶散的態度很是不滿:“這可是大明旗,日後遍布大明各地,人間共仰,此事你怎能不參與其中?”
    湯和笑了:“我不參與,但水師都督府一樣出旗幟。你不參與,五軍都督府能出旗幟嗎?”
    李文忠無語。
    這倒是個問題,畢竟湯和可以讓顧正臣幹活,可自己找誰來幹這設計旗幟的活……
    五軍都督府的官員多是侯爵、伯爵與一些將官擔任,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
    沒文化。
    當然,這裏麵不包含能文能武的李文忠、徐達等人。隻不過徐達在外地,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趕回來。
    顧正臣看出了李文忠無人可用的窘境,輕聲道:“燕王多多少少也算是半個五軍都督府的人,他的朋友多。”
    李文忠恍然,讚道:“高!”
    顧正臣返回府中之後,趙海樓隨後便到了。
    趙海樓對顧正臣行禮後,言道:“鎮國公,陛下昨日召見我,讓我在水師總營挑選精銳,並準備五艘蒸汽機寶船,二十艘蒸汽機大福船聽候調遣。如此陣仗,想來是準備真動手了。”
    顧正臣讓趙海樓坐下:“陛下確實下了決心要收拾安南,將南洋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剔除,也為大明未來的遠航貿易打下基礎。隻不過水師總營隻出這些船隻,加上南洋水師,可調用兵力也不到兩萬。”
    “雖是有些不足,但封鎖安南沿海,並派軍逆流而上作戰,還是足夠了。畢竟我們水師是偏軍,並非主力。當下最緊要的,是需要一個清晰而明確的理由,以發正義之師。”
    趙海樓坐下來,直言道:“鎮國公,安南的罪可不少,他們曾不止一次進軍廣西,占據廣西若幹縣城,至今未歸還大明,還有他們作為藩屬國竟敢自稱為皇帝,這簡直是背叛宗主國,藐視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