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句話省卻百年努力

字數:10709   加入書籤

A+A-




    第193章一句話省卻百年努力

    南北榜方案出來之後,老朱為了促進北方振興,他做出一個一個曆史上沒有的神來之筆,那就是科舉移民!

    凡有心功名的南方學子若是覺得皇帝侵犯自己的利益,可將戶籍遷徙北方!

    開恩科之前遷徙者,以後可以適用北方戶籍。

    這個決策,就是張異這種穿越者聽著,都覺得老朱十分牛逼。大明的士林之中,老朱的這個政策更是引起極大的討論。

    攻擊老朱的大儒和學子不少,可是大家的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從南北榜方案出來,因科舉遷徙到北方的士子不少。

    這還是因為大都未定,當時人心惶惶的情況下遷徙的人口,等大明拿下大都之後,又有不少人決定遷徙北方。

    如今已經過了八月,馬上就是九月。

    北方已經快要入冬,所以這股風潮暫時還沒達到高峰期。

    皇帝估摸著,明年開春,遷徙北方的商人、讀書人估計還有不少!

    皇帝將這種現象叫做科舉北遷,北遷一事一直是他最為得意的政績之一,但朱元璋其實也頭疼一個問題。

    因為張異說的寒冷期,其實北方失去經濟中心的地位是注定的。

    農耕社會的經濟地位,往往是由最基礎的農業來決定的。

    也就是說,北方的農耕其實一直成問題。

    就說糧食產量來說,北方的主要作物是麥子,同樣是主糧。

    小麥和水稻的產量差距太大了。

    小麥的畝產撐死一石,大部分的田地連一石都沒有。

    水稻的話,畝產正常情況下都是比小麥高的,同樣是最好的土地,哪怕就是張異號稱的如今還沒將地力發揮出來的眼前,1.7石的畝產,產量就將近小麥的兩倍。

    這就意味著北方和南方就算情況相同,糧食產量都是南方的一半,更不用說北方如今的生產環境,更是不如。

    大明目前的情況,是整個華夏許多州府別說給朝廷交稅,它們連養活自己都難。

    地方難,朝廷也難。

    所以就算農民起義,還是時有發生。

    皇帝想過遷都北平之後,他也一直在算經濟賬。

    遷都最難的問題,還是糧食的安全。

    漕運必須開起來。

    海運也不能落下!

    可是就算加上這些,如果整個北方都需要南方輸血,那也太難了。

    隻是水稻北遷幾個字,就讓朱元璋如遭雷擊。

    他趕緊追問:

    “我沒聽清楚,你說水稻北遷,北方也可以種水稻?”

    “是呀!”

    張異理所當然的樣子,水稻至少在北方的一部分地方是可以種的,這個一部分,甚至包括了後世華夏糧倉之一的東北。

    隻是在大明以前,嚴格來說在康熙推廣北方水稻之前,

    大家認為北方不能種水稻這件事,是天經地義。

    水稻性喜濕熱,這是常識,也是因為這個【常識】,加上人口流動不算頻繁的原因,從沒有人想過這件事。

    後來,萬曆年間,確實也有人提議將水稻種往北方,以緩解朝廷的壓力。

    隻是那時候,文官集團早就盤根錯節,勢力壯大,加上朝廷稅收的不合理,從官員到百姓,都反對此事,關於北方種水稻的事情被擱置下來

    一直到了清朝,康熙這個喜歡農耕的皇帝出世,才將這件事落成!

    朱元璋一臉懵逼,所以事情就是這麽簡單?

    不需要一些別的前置條件?

    他再三反複向張異確認,得到肯定答案之後,老朱的表情跟日了狗一般。

    如果說需要很多前置條件,他大概可以理解推廣水稻之難。

    可僅僅是因為沒人去說,沒人去試,那他就覺得太冤了。

    隻是這個小小的改變,就可以將整個華夏北方的潛力發揮出來,這間接上也是能改變大明國運之事。

    憑空多出將近四分之一的糧食產量,這是何等恐怖的數據。

    如果加上張異說的各種種植的小方法和漚肥技術的改善,說不定還真能成事?

    漚肥之類的技術先不說,光是水稻能種過去這件事,就夠皇帝興奮得睡不著了。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我黃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北平買地,這件事,老子幹了!”

    朱元璋手握拳頭,激動不已。

    “要不是我張家的根基在南方,也我想去買一點……河北那地方被蒙古人當成牧場,都快殺空了……

    雖然如今有點窮山惡水,但華北平原絕對有潛力可挖,比不上江南,可也絕對不差……

    叔叔可以多買點!”

    大明朝的都城肯定是要遷徙過去的,最多就是朱棣登基的時候。

    老黃叔估計是享受不這些福利,可是黃家哥哥一定是能吃到好處的。

    “對了叔叔,你福建如果有路子的話,去福建找占城稻作為種植的主要品種,在雜交水稻出來之前,這玩意還是非常好的……”

    福建?占城稻?

    朱元璋默默記下,今年是洪武元年,福建是老朱去年年底才打下來的,相比起經營多年的江南,福建對於老朱來說,也是新的領地。

    也是因為攻打福建,大明算總還留著一些水軍的底子。

    這也是老朱敢給沐英湊出船隻的底氣之一。

    隻是福建新降,老朱對福建的了解並不算多。

    他更不知道有一種叫占城稻的東西讓張異念念不忘。

    張異給老朱解釋之後,老朱百般不是滋味。

    因為這東西並不是新物種,而是送兩宋時期就傳入華夏,卻沒有被推廣開來。

    在張異口中,占城稻的流行,可算是華夏的一次農業革命。

    但這種好東西,如果沒有張異提點,大概要百多年後才會被推廣開來。

    朱元璋深深明白馬皇後那句“以未來為鑒”的意義,一句話能讓他省卻百年努力,這就是張異存在的意義。

    占城稻,新技術和水稻北遷,就是張異敢說讓天下糧食翻倍的全部內容。

    這些東西做起來不比去美洲,一點都不難。

    美洲之行,生死未卜。

    就算皇帝再有信心,也不敢說沐英他們能順利回來。

    而占城稻之類的事,卻是可以實實在在改變國運的好事。

    “也許我大明國祚,因伱一句話改變!”

    朱元璋建議:

    “我建議你給皇帝上書,此事乃是改變國運之大事,不應隻有我們獨享……”

    推廣的意義,經過種痘法之後,無論是皇帝和張異都不能忽視。

    “回頭我把《農政全書》之類的東西寫出來,讓我爹再送一次祥瑞吧!叔叔你可要趕緊,這幾個月就是占城稻收割的日子了,你今年收不到稻種,明年播種就來不及了,我可是跟我手下佃戶吹了牛逼,小道會不會丟人,就靠叔叔你了!”

    張異說的有趣,老朱也是樂哈哈。

    原來自己去不來找他,他也會找到自己。

    “行,保證不會讓你在佃戶麵前丟人……”

    老朱此時的心情不錯,張異這小子果然是他的福星。

    如果水稻北遷這件事被證明是靠譜的,他遷都的顧慮又少了許多。

    而且如果糧食能增長一倍,天下人口的恢複,也會快上一倍。

    最多隻要十年,甚至七八年,朱元璋大概就能喘口氣了。

    人口問題緩解,他就可以著手讓人修建張異口中說的京杭大運河,加上玄武軍出海,保證海運的安全。

    遷都這件事也是水到渠成。

    什麽叫做順風局,老朱感覺自從遇上這個臭小子,他除了受點氣,幾乎都在順風順水。

    要是張異多給他來點驚喜,他也不介意被張異多黑幾次。

    “一切向好呀!”

    皇帝回望無垠的田野,心裏發出感慨。

    張異無聲點頭,他雖然不算喜歡這個時代,但也知道,一切都會好起來。

    而這好的變化,有一份他的努力。

    這種背後默默改變世界的感覺真好!

    “對了,剛才我聽你說雜交水稻,是什麽意思?難道這種水稻比占城稻更好?”

    “倒不一定更好,但雜交水稻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

    張異想了一下說:

    “叔叔見過騾子嗎?”

    他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譬喻。

    騾子?

    若不是老朱見多識廣,一時間恐怕還真不知道這種物種。

    騾子春秋時期就有,華夏千年曆史,這物種並不常見。

    隻是史書上,卻有詳細的關於騾子的記載,這是一種馬和驢子雜交出來的產物。

    而且是一種比較珍貴的物種。

    “知道,驢馬交配所產生的物種!”

    老朱如今已經熟練掌握了這個新名詞,張異點頭,這黃叔叔還算是見多識廣。

    騾子是馬和驢的雜種,由公驢和母馬所生的雜種為馬騾,簡稱騾;由公馬和母驢所生的雜種為驢騾,但民間都會稱呼為騾子。

    和後世泛濫不同,騾子在明朝之前都算是稀罕物,或者說有錢人家的玩物。

    一直到大明之後,民間才發現騾子作為牲口的價值,才開始大量繁殖

    所以黃和一個南方商人,能認識騾子就已經算是見多識廣了。

    “騾子比起馬如何?”

    “不如!”

    “那比起驢呢?”

    “有過之!”

    “等等!”

    朱元璋本來不知雜交水稻是什麽意思,可張異好好說起騾子,他似乎反應過來。

    “所謂的雜交水稻,跟驢馬雜交一樣,也是……?”

    “沒錯!”

    張異很佩服老朱的反應,他笑著揭開答案:

    “先說騾子,叔叔說騾子不如馬,是因為它無法完成軍馬的戰爭價值,比驢好,是因為他的體型氣力比驢子大

    馬是牲畜,但同時可以作為軍馬,這是馬最大的價值所在!

    可其實我要糾正叔叔一個觀念,其實作為牲畜,騾子的有點比馬強,它的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飼料利用率高,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易於駕馭,使役年限可長達20~30年,役用價值比馬和驢都高!

    當軍馬自然是不行的,當牲畜它可比馬厲害多了!

    其實雜交水稻同理,你若說一定比原生水稻強,其實也談不上!強這個東西有很多概念,是好吃?還是產量高,是抗病?還是耐寒?

    雜交水稻的好處就跟騾子一樣,它犧牲了某些原種的特點,去換取另外一種特性的提升,所以這很難說得上誰好誰壞!

    舉個例子,如果我將一種稻穗大的品種跟一種耐寒的品種結合,誕生下來的品種稻穗雖然小一點,但可以種到更遠的北方,這對於北方來說,就是好品種!

    因為原來稻穗大的品種在北方也種不了!

    再譬如,我用兩種早熟的稻種雜交出一種成熟更快的稻種,這對於北方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北方苦寒,你怎麽快也隻能種一季稻,可如果放到兩廣,瓊州,卻可以一年收兩季……”

    張異說得輕描淡寫,但他所言的內容在老朱他們聽來跟神仙差不多。

    要不是知道這小子能窺見未來,老朱說不定要將他奉為真仙了。

    張異說完,再看父子倆,才意識到雜交水稻對於他們來說很難理解。

    畢竟第一個發現雜交水稻的人,還要追溯到三百年後的康熙。

    康熙發現了雜交水稻,但也不是自己育種,而是以養蠱的形式養出來的。

    真正的雜交水稻,還是現代之後才逐漸開始的。

    “這東西很難嗎?”

    張異聞言搖頭,雜交水稻的入門門檻說難很難,若不是難,袁爺爺的地位也不會如此高了。

    但說容易,它也相對比較容易入手,隻是培養出來的東西是什麽,具體怎麽樣,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觀察和實驗。

    張異能培養出什麽純屬運氣問題,就算培養出來了,雜交水稻不能留種也是個問題。

    除非大明能出現專門的製種機構,以國家為力量去推廣某個品種。

    若不然,還不如康熙那種禦稻呢。

    “花有雌雄……”

    張異給皇帝父子科普了一番關於雜交的知識,當聽說花有雌雄等類似理論,父子二人風中淩亂。

    “雜交水稻從性價比來說,還是不如占城稻的,不過這並不是雜交水稻不行,而是大明不行!

    有些東西注定是屬於高級生產力才能支持的東西,就像未來同樣是在這片土地上,咱們華夏有國,養活了十四億人!”

    這個數字聽得老朱肉皮發麻,十四億人是什麽概念?

    “我大明如今多少人?”

    朱元璋回頭問朱標,朱標動了動嘴巴,卻答不上來!

    “三四千到五六千萬左右……”

    關於明初有多少人,估計老朱自己都不知道。

    史料有記載的,大概也是洪武十四年那次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人口大概有一千多萬戶,大概五千萬到八九千萬左右。

    張異估摸著,給洪武初年打個對折差不多!

    “如果你說的美洲神物入華夏,能承載多少人口?

    如果沒有,華夏大概能承載多少人口?”

    朱元璋又問了一句,張異想起乾隆年間,說道:

    “如果以五到十人為一戶,取均值八人,華夏能承載的人口戶數大概在一千八百萬上下,如果有神物,大約可以翻倍,如果加上別的因素,五六千萬戶也差不多是極限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當張異給出來的數據擺在麵前,朱元璋徹底沉默了。

    他對沐英他們美洲一行很是期待,而張異的數據也對得起老朱的期待。

    如果“天下”能承載的人口增加,理論上也延續了一個封建王朝滅亡的時間,等於變相延續了國運。

    五千萬戶這個數目,對得起老朱的期待。

    可是張異描繪中那個能養活十四億人的王朝,又是什麽樣的存在。

    “生產力呀……”

    皇帝對於張異口中的生產力,產生了無限的渴望。

    不用出海,隻靠生產力的變化,就能將大明變成真正的天朝上國?

    這才是真正的強國!

    “我看得差不多了,叔叔,咱們回去……”

    從佃戶們口得到的數據,張異已經大致明白自己應該要做什麽?

    他見老朱失魂落魄,拉了一下他的衣袖。

    回過神來的老朱,點點頭,跟著張異往馬車方向走。

    張異一身泥濘,跟朱元璋告了個罪,自顧跑一邊洗身子去了。

    留下朱標父子的時候,朱元璋道:

    “讓人在宮裏開一片田,找人潛伏在張異身邊!他做過的事,咱們跟著再做一遍!

    朕要看看,這糧食的產量,是不是真能漲一倍?”

    :。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