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偏見

字數:3745   加入書籤

A+A-


    蘇青鸞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弟弟一瞬間僵硬的動作。
    但是過了片刻,空氣中傳來了異樣的味道,蘇青鸞連忙掩住口鼻,拍了一下弟弟的胳膊:“你這臭小子,我好心給你揉肚子,你就這麽‘報答’你阿姐?!”
    “我……我又不是故意的!”蘇玄鶴結結巴巴辯白,“不是……不是忍不住麽……”
    “不過這味兒也忒大……”
    “誒呀你別說了!”蘇玄鶴害羞的把自己蒙在被子裏,但是馬上就因為受不了被子裏的“鮮美”把頭探出來。
    “哈哈哈哈……”蘇青鸞聽到響動,非常不客氣地大聲嘲笑。
    “你快出去!”蘇小二羞憤非常,簡直恨不能原地消失。
    “行了,看你說話這麽有精神,應該是不難受了。”蘇青鸞摸索著把箱子上的空碗拿在手裏,“你快些睡吧!”
    說著,她抬腳出門去了。
    第二天,蘇青鸞先去鴻福樓轉了一圈。
    蘇青鸞那個古代改良版本的“紫菜包飯”由於主食很紮實,而且還有熏雞和雞蛋這樣的葷食放在裏麵,很耐餓,所以很快受到了有些挑選餘地但需要出大力氣的人所喜愛,這讓梁掌櫃見到蘇青鸞,又把她誇了一通。
    甚至這一次,蘇青鸞還沒有開口,梁掌櫃就主動問:“蘇娘子若有什麽新鮮的菜譜,可不要忘了咱們‘鴻福樓’。”
    蘇青鸞明白,無論是自家賣的卷餅,或者所謂的“千絲卷”和魚湯,本身都不是什麽特別需要技術的高難度食物。
    就算自己在調味上花了巧思,一時半刻不得模仿,但是菜肴本身製作的難度卻是不大的。
    正因為難度不大,也因此用不了多久,仿製的菜肴就會陸續登場——事實上,現在“卷百財”就有隱隱開始有這個苗頭了。
    不過她也沒有想著為“鴻福樓”製作什麽特別難以模仿的菜肴類型。
    在她看來,很多高難度的菜肴不是用料名貴,就是製作時間和成本都不低,一來二去成品的製作本錢也要水漲船高。
    尤其現在這個時代,沒有各種便利的設備,十天半月準備一道菜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這樣一來,時間成本更會進一步拉高製作成本。
    然而這種名貴菜肴的消費群體非富即貴,先不說花溪村那個小村莊,單即便是這鎮子,也不過是多有商旅過客。
    即便是有幾戶富貴之家,但也都是屈指可數,根本沒有足夠的對應客流。
    所以蘇青鸞目前的對策還是用簡單方便的大眾美味,在調味上多花些心思拉開距離,薄利多銷。
    至於那些回想起來哪一個做法都麻煩至極的“珍貴菜肴”,等她有朝一日去到更大更繁華的地方再行考慮。
    至於現在——
    “您請放心,若有新的菜譜,必然會想著梁掌櫃的!”蘇青鸞沒有拒絕,但是也沒有把話說的太死。
    回去的時候,蘇青鸞見爹娘都有些無精打采。
    蘇青鸞好奇地問:“這是怎麽了?”
    楊嬸子把蘇青鸞拉到一邊,小聲嘀咕道:“蘇小娘子,你可是要勸勸你阿爹阿娘。”
    蘇青鸞還道是怎麽一回事,卻原來由於模仿“卷百財”的這幾日漸漸多了起來。
    雖然大多數都沒有“董記卷餅”那般惡劣,通過壓低價格惡性競爭,但是由於味道也不算太差,用料更為紮實,且價格稍微低廉,最近光臨蘇家攤位的客人愈發少了。
    加之原本每日光顧這裏的許克寬老爺子養病在家,之前十分熱鬧的“卷百財”的攤位上就有點冷清的味道。
    雖然仍舊有不少客人光顧,但是比起之前絡繹不絕的樣子,可是差了一截。
    這種落差在做慣了生意的人眼裏就見怪不怪,但是對於第一次出小攤的蘇廣福夫婦,可就不那麽好接受。
    尤其最開始的攤位是那麽熱鬧,這種落差就更加巨大。
    蘇青鸞倒是不意外地笑著勸道:“阿爹,阿娘,這卷餅沒什麽高深的學問,不過是味道的調製,被模仿也是早晚的事。”更何況這個年代調味品遠沒有現代豐富,所以變換的風格也有所限製。
    “可是客人越來越少……”楊氏還是有些著急。
    蘇廣福倒是很快看開了:“有什麽關係,大不了關了攤子,咱們再去種地做活計。”他低頭看向妻子,“最多就是回到過去的日子而已。”
    蘇青鸞心說那倒也不至於。
    不過現在畢竟是在外麵,她不能說的太詳細。
    這麽想著,蘇青鸞對楊氏道:“阿娘,我去一趟弄墨軒。”
    “去看許老先生?”楊氏挑眉。
    “昨日剛去過許老先生的家您忘了?”蘇青鸞笑道,“我隻是去買一些筆墨紙硯罷了。”
    “買那些作甚?”楊氏一驚。
    “給弟弟妹妹拿來用的。”蘇青鸞說道,“總在地上用樹枝寫字不是回事,總要學會用毛筆。”
    “誒唷,學那勞什子作甚?”瘦猴兒聽了蘇青鸞的話,滿不在乎地湊過來問,“你還真指望讓你那個弟弟考狀元啊?”
    “就是說,”楊嬸子也湊趣,“隻要會寫自己的名字,會算賬認銅板,不就好了?學那許多作甚?那什麽之乎者也,又不能當飯吃。”
    蘇青鸞明白,這個年代莫說學富五車,便是識文斷字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比如瘦猴兒和楊嫂子這樣,覺得讀書沒什麽用,不如會織布種田這樣的活計來得重要。
    甚至連自己的爹娘,雖然也支持弟弟明年就找個先生開始開蒙念書,但聽蘇青鸞的意思,是連妹妹也要一起,他們的臉上同樣浮現出迷惑不解——
    “她一個不到四歲的女娃,學念書認字做什麽?”
    甚至他們都認為,比起讓蘇雪雁讀書認字,倒不如讓蘇青鸞教她怎樣才能做出好吃的菜肴,這樣今後若是嫁人做得一桌子好菜,也能夠更加討得婆家和夫婿的歡心。
    甚至,蘇青鸞聽到瘦猴兒和楊嬸子向過來排隊買卷餅的客人學說此時,大家也是類似的想法——學那些之乎者也有什麽用?還不如多學一樣活計來得實在。
    至於女娃娃,更是女紅之類更要緊,一個三四歲的女孩,給她買筆墨紙硯,實在很是浪費。
    蘇青鸞看著眼前這些人,並不感到氣氛,卻突然浮現一種無力感——那是橫亙與時代之間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