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唐僧西行
字數:5855 加入書籤
長安的早朝已經很久沒這麽熱鬧了,要不是昨日服用了金銀二童帶來的丹藥將陳疾去除,估計李治的腦袋已經炸了。
客棧之中,二童通過一麵特殊銅鏡看著太和殿內的情景眉頭緊皺不是說皇帝一言九鼎嗎,怎麽李治遲遲不下決心?
就算昨日二人的說辭他不信,可丹藥卻是貨真價實,難道這個還不夠?
童子哪裏知道,為防帝王昏庸,早在太宗時就定下規矩,那就是三省六部可以節製君王。
雖然這個權力平時不顯,但在事關大唐存亡的時刻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太宗大才,知道帝王的昏庸皆因獨斷專行而起,所以才定下這樣的規矩。
是否要迎大乘教法入唐,在某種程度上說,可能會動搖大唐的根基,所以群臣爭論的才如此激烈。
見天色已晚,李治起身道“諸位愛卿,朕保證大乘教法入唐後,隻會造福民生,絕不蠱惑百姓,否則朕願永入地獄。”
見百官跪倒山呼“陛下不可”,李治繼續說道“大唐有此盛世實屬不易,若因地府崩塌,以致黎民塗炭,我等有何麵目麵對列祖列宗!”
唐王此話一出,眾人拜服在地,山呼萬歲。
三天後,李治傳旨各州府,選高僧進京宣講佛法,從中選出德高望重者西去靈山,求取大乘真經。
聖旨一下,天下嘩然,眾僧則歡呼雀躍,認為好日子終於要來了。
長安城東的化生寺雖然隻有二十餘名僧人,卻已是長安乃至大唐最大的廟宇了。
化生寺主持玄奘自幼被父母遺棄在廟門之前,由寺中僧人養大。
自懂事起,玄奘便開始苦研佛經,每日不輟。所以還不到二十歲,已是大唐佛門最出類拔萃的人物。
老方丈故去後,玄奘順理成章地接任方丈之職。
每日裏除去必須的耕種,便是帶領寺中僧人苦研佛法。
期間,曾有人勸玄奘離開南贍部洲。
因為以他的才華,若是去往西方,定能成為一代高僧。
玄奘聞言隻是微笑搖頭,言稱終有一日佛法將普渡整個大唐。
雖然眾人對此隻是一笑了之,甚至報以嘲笑,但玄奘卻不以為意。
這一日,官府前來傳旨,宣玄奘前往王宮與各地僧人比拚佛法。勝出者將由大唐西去,前往靈山求取三藏真經。
哪怕不能去往靈山,來回川資路費、吃喝用度也有官府承擔。
玄奘聽聞此事眼前一亮,隨後安置好寺中事務,起身前往長安專門招待僧人的館驛。
三個月後,大唐境內高僧齊聚長安,在太極殿內比拚佛法教義。
看著殿中激辯的眾僧,魏然側身對李治說道“這就是佛門中所說的無欲無求,陛下以為如何?”
李治輕笑道“若真沒有唆使,他們又拜什麽佛,念什麽經,又為何為西去爭得麵紅耳赤!”
二人正議論間,一旁的內侍抬手一指“陛下請看,那個和尚一直坐在那裏不動。”
順著內侍手指的方向,李治見一名僧人盤坐在角落之中,雙手合十、口中默念經文,對殿中一切視而不見。
內侍繼續道“陛下,此人自從來到這裏,便一動也不曾動過。”
李治先是一笑,然後長身而起來到此人麵前“請問大師法號?”
僧人亦起身施禮“貧僧玄奘,參見陛下。”
李治點頭“原來是玄奘大師,不知大師為何不與諸位高僧辯論佛法,以求西去靈山?”
“啟稟陛下,出家人四大皆空,不爭不搶,功名利祿俱是浮雲。若是被貪欲迷住雙眼,就算去往西天,也無法得見靈山。”
李治哈哈大笑“那大師來此又為何事?”
“肯定陛下恩準,前往靈山,迎取大乘教法回歸東土。”
李治看了看仍在做口舌之爭的眾僧,然後一聲歎息“大師請隨我來。”
來到偏殿分賓主落座,李治說道“西行路萬裏迢迢,途中又有妖魔無數,稍有不慎便會丟失性命,大師可曾想到這些?”
玄奘微笑道“貧僧心意已決,若不能迎回真經,願永墜阿鼻地獄。”
李治聞言又是一笑“大師焉知朕一定會派你前往?”
“陛下若無此心,又為何將貧僧招至此處?”
李治起身大笑“若是大師能迎回大乘教法,朕將會在長安興建大相國寺,以為大師研讀佛法之所。”
隨後李治又走到玄奘麵前,拉著他的手說道“大師此去名為迎取大乘教法,實則是為大唐萬民請命。若是大師不棄,朕願與你結為兄弟,以表真心。”
玄奘跪倒施禮“多謝陛下。”
李治將玄奘拉起“禦弟,西行路上山高路遠,一定要小心。”
玄奘點頭“陛下放心,玄奘絕不辜負陛下囑托,定將真經迎回東土。”
“禦弟,聽說大乘教法共有三藏,既然汝為大唐迎取三藏真經,朕為你取名唐三藏如何?”
玄奘再拜“多謝陛下。”
李治點頭道“禦弟準備何時起程?”
“稍事準備,三日後即可起程。”
“所需何物?”
“一人二馬一仆即可。”
“此去靈山,路途遙遠,禦弟何時可回?”
“多則五年,少則三載,貧僧定歸長安!”
“禦弟先隨我去後殿用齋,少時我命人為你準備通關文牒。”說完李治一把拉住玄奘往外就走。
等二人來到太極殿,剛剛還在激辯的眾僧已沒了蹤影,想來是被魏然領去了他處。
看著空蕩蕩的太極殿,李治一聲歎息“都說佛門弟子六根清淨,可如今看來,如禦弟者隻是鳳毛麟角。”
三藏聞言先是沉默,最後也是一聲歎息。
三日後,長安西門外,唐三藏辭別李治,帶領隨從打馬西去。
看著三藏的背影,魏然說道“陛下,若是玄奘真取回真經,陛下作何打算。”
李治微微一笑“愛卿放心,朕不會置大唐萬世江山而不顧。”
魏然聞言深施一禮“多謝陛下!”
單說唐三藏,離開長安後,打馬揚鞭,曉行夜宿,一路西行。
沿路關隘守將,聽聞唐王禦弟親至,紛紛出城迎接,好生款待。
所以這一路上雖然辛苦,二人卻也沒遇到什麽真正的阻礙。
這一日,主仆正縱馬狂奔,忽見前方一座高山閃現。
隨從見狀道“法師,此山怪石橫生,凶險異常,要多加小心。”
唐三藏笑道“大唐境內何來凶險之說?你我隻管向前,莫要錯過了宿處。”
說話間,唐三藏縱馬就想進山,可就在這時,路邊突然閃出一支隊伍“來者何人?”
三藏答道“我乃唐王駕下三藏,奉命去往靈山拜見佛祖,求取大成真經。”
帶隊校尉聞言拱手“原來是殿下駕臨,小人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唐三藏擺手道“不必多禮,此乃何處地界?”
校尉指著大山說道“此乃兩界山,過了此山就出了大唐地界,如今天色已晚,請殿下隨我前往營地暫歇。”
三藏疑惑道“大唐統禦此地已有百年,諸位為何還在營地安歇?若是上奏陛下於此處修建城池,不但可以抵禦外敵,諸位也不會再受風霜之苦。”
校尉歎了口氣“殿下有所不知,以前溝通二洲的道路由此向南約有三百餘裏,那裏本有大唐的城池。隻是後來兩界山突然崩塌,將那處山口堵死,這裏才成了溝通二洲之地。”
見唐三藏若有所思,校尉說道“殿下,今天色已晚,殿下還是隨我到營地安歇吧,您明日就離開故土了。”
三藏聞言心中感慨,最終與隨從跟著校尉一行來到營地,度過了在大唐的最後一晚。
第二天一早,唐三藏早早洗漱完畢,然後來到中軍大帳與校尉等人告辭。
校尉並未讓二人獨自離去,而是將他們送入兩界山內十多裏。
最後,校尉指著不遠處的界碑說道“前方已不歸大唐管轄,我等隻能送殿下到此。望殿下一路保重,取得真經,早日回歸東土。”
唐三藏剛想催馬,校尉突然叫道“殿下且慢,過了兩界山向北三十裏,有一座五指山。此山二十年前從天而降,壓著一個敢於天庭爭鋒的英雄。殿下西行路上若是有此人護持,定能一路通暢。”
唐三藏笑道“與天庭為敵,最後被鎮壓在此,不是作惡多端的精怪就是無法無天的惡人,這樣的人怎麽可能得見佛祖之麵。”
校尉聞言隻能無奈一笑“殿下請便。”
告別送行的校尉等人,三藏主仆過了界碑,繼續向西而去。
又走了半天,眼見紅日西墜,前方卻依舊是延綿不絕的高山,唐三藏心中大急。
若是夜宿深山,半夜遇到豺狼虎豹,二人定是性命難保。
想到這裏,他催動座下馬匹,順著山間小路一路絕塵,向西狂奔。
終於,玉兔東升之時,兩界山口依稀在望,這才讓他鬆了一口氣。
可還沒等三藏高興,隻聽一聲怒吼,一個巨大的黑影在空中出現。不等二人反應,已一手一個將他們提了起來。
隨後又一陣狂風,卷起馬匹與行李,繞過山口向北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