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儒將
字數:4395 加入書籤
“太祖、太宗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為中原重整了秩但對於嚴重胡化、存在文化隔閡的西北之地,直到現在仍不時有數千人規模的番人動這也為李元昊興風作亂有了可乘之我來西北後,悟出一個道理,對羌人一味鎮壓不時上上之策,必須分而劃之,以夷製”
“這些番人可順從我大宋管理?教化如何?”趙允初加入到談話之
範仲淹笑著搖了搖頭,“都是一個個的武夫而這些番人首領的下屬多有誣告家主,意圖借朝廷之刀行下克上之我朝對這些家族用人不疑,對於這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雖是綏靖,卻也沒有別的辦這也是我請胡先生來這西北之地的原因之給他們這幫土包子傳傳”
“他們能聽我的之乎者也?我這老頭子不會被他們一怒之下給綁了吧?我在內地教授禁軍教頭,倒是不在這邊關之地,我倒是怕得不行!要不是範公給我寫了三封信催促,我才懶得來呢!”
胡先生的幽默之語引來眾人一陣笑
從唐末五代到宋初,由於士族的滅亡,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化,從事武職的將軍大都出自窮困家庭,沒錢讀
再加上當時的時代風氣也崇尚武勇、輕視文化,導致國中將帥大基本上是文
但若要維持組織管理,又不能不識
所以這些文盲大帥便會養些文書幕僚幫自己做事,宋初繼承了社會分工細化的趨勢,文武官職也是涇渭分
為了解決高級武將的文盲問題,從宋太祖時就要求武人讀
文人學武的效率比武人學文來得且從威脅性來說,文人的也比武人小太
但是論及上陣殺敵,振奮士氣而言,文人又確實遠不如武
這樣朝廷對統兵大將的期許,便從簡單的武人學文和文人學武中上升到更高的要求,儒
在三川口戰敗的劉平算是一
趙允初想到這兒,便歎了一口氣,低聲說道:“要是劉平將軍活著就好有文有隻可惜...”
範仲淹也感歎道:“此前我並不知道此事,現在想起來若不是黃德和臨危逃脫,劉將軍說不定還不會遭此大對了,來人,去把宜孫請進”
趙允初一驚:“宜孫?難道是劉平的兒子劉宜孫嗎?”
範仲淹笑而不
隻見一個熟悉的身影,伴著著熟悉的聲音:“範公、各位大人,在下劉宜”
範仲淹起身,眾人皆起
“宜孫在我軍中已有日子,武將無犬允初,我看你能文能武,隻是這延州城地理可算不上熟悉,自今日起,宜孫就伴你左右,聽你調遣,可否遂意?”
趙允初一聽,頓時感到喜從天降,大呼:“甚好!”
劉宜孫聽此話,便向著允初拜道:“宜孫見過郡王!”
趙允初很是興奮:“宜孫,這東京一別,別來無恙?”
劉宜孫回敬道:“謝郡王惦記,一切都好!現在狄青將軍手下,操練軍隊,誓報殺父之仇!”
範仲淹招呼眾人坐下:“國恨家仇,均需要從長計議,隻有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方可行兵者,乃國之大事,不可輕言妄朝廷現在冗兵、冗員、冗費,三川口之戰在先,已有教訓,今後不可說這記住了?”
劉宜孫麵色有點難堪,小聲回道:“範公批評的是,小的記下下官好生照顧郡”
範仲淹點了點
趙允初心裏樂開了花,這樣在延州城,自己出入就更方便他還在狄青手下,也方便自己和狄青套近
當然,自己作為官家的堂弟,在這邊關之地想要什麽都是沒有什麽困難
但趙允初有自己的長遠打算,他要積累經驗、積累人脈,為自己的宏圖大業打下基
而這個重要人脈就是範仲
此人能文能武,是自己十分尊崇的先特別是能夠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
這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很是難
範仲淹上任西北甫始,就與手下一起察看邊防地形,了解人文結構,把敵我形勢弄了個清
針對西北地廣人稀、山穀交錯、地勢險要等特點,製定出分部訓練、輪流禦敵的戍邊方略,在要害地形修城築寨,加強防禦工事,並在清澗和富縣建立起軍事基地,初步穩定住邊這就是範仲淹戍邊的“延州模式
“延州模式”得到了宋仁宗的肯定,範仲淹率領的軍隊被命名為康定
得到肯定,範仲淹向宋仁宗進一步建議,堅持西北邊境的守備,就要做好對延州、秦州等邊境要塞的固守;
在防禦地段,建城築寨、修葺要塞,恢複傳統的烽火報警係統;
取消部隊按官職帶兵的舊製度,改為據敵情選將的戰
同時在戍邊部隊中實行營田製,降低戍邊部隊的開支,以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壓
以軍威恩信招納西羌人歸附,逐步解決西夏問
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西北邊境安寧了許多,西夏不敢再輕易南
趙允初知道,現在範仲淹在延州幹得風生水起,但是遠在千裏之外的京城,朝堂上的君臣卻陷入了新一輪的糾結之這也許也是範仲淹請胡媛到前線的原因之一
李元昊叛宋之初,圍繞著是剿是撫,君臣曾經糾結過一不過,仗打到現在,大宋一心想撫,這李元昊還不樂意君臣之間這一次糾結的焦點不再是剿與撫,而是應該怎麽
是采取攻勢還是采取守勢?
“範公,我有一事不明,想當麵請”想到這兒,趙允初恭敬地向範仲淹詢問
“郡王不必客請”
“據我所知,對待李元昊的問題上,現在朝廷上出現了兩個極主攻派認為,大宋堂堂中國,兵敗三川口乃奇恥大辱,此仇不報非大國所謂,更被契丹所輕要想辦法把丟掉的臉麵再撈回”
範仲淹點了點頭,示意趙允初接著往下
“主守派則認為大宋兵敗三川口,李元昊這個對手不好對付,隻有加強邊境守備,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穩妥萬全之依範公剛才之所言,您應該是主守派了?”
範仲淹笑了笑,喝了口粥:“允初,你們年紀還小,攻與守沒有絕對的區守有的時候更是對付西夏,特別是李元昊的打法,就是一個你能猜出來嗎?”
趙允初脫出而出:“莫非是耗?”
趙允初對北宋初年的這段曆史還是有一點了解
當初,宋太宗時以為占領定難軍幾座城池就控製了西北,殊不知西北人口的大頭大都聚居在野外營帳之
漢人官僚和將校不通他們的生活習俗,又自以為是地粗暴管理,常常引起地方反
範仲淹來到邊地後方知番人人口眾
他善待番人,勸止殺
即使對待夏國境內的百姓,也主張以大愛之心感化,為的便是緩解不必要的民族矛
他主持修建的堡寨城池大都同時重視軍事和經濟功能,以期能夠吸引招撫這些處在中立乃至傾向於西夏的番人部在耗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自
熱愛修建碉堡的範仲淹一直被認為是仁宗朝守衛邊疆的重要功
這麽位被敵人讚歎為“腹中有數萬甲兵”的小範老子,卻一直是個堅定的主和派或者說是主守
“對了!允初果然不同於他人,一點便敵來我阻,敵走我不追,看誰耗得過這不是簡單的我們在守的過程中實際上並不是什麽都不你不來我就種地,你來我就射你,你一直不來我就一直修城、一直種飯後,你可讓宜孫帶你去青澗城看也正好認識一下種經”
“種經略?”莫非是大名鼎鼎的種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