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留給大魏王朝的時間不多了

字數:5384   加入書籤

A+A-




    三月十五。
    清晨。
    距離與接頭人相見已經過去了七八天了。
    這段時間,許守雲的日子很枯燥,每天就是去延福宮打卡上班,本以為陳公公會有事沒事找自己麻煩。
    卻沒想到對方仿佛變了個性子一般,對自己愛理不理,之前所有的威脅,有一種笑話般的感覺。
    不過也不能說一點報複都沒有吧,最起碼延福宮內,一些太監不怎麽願意跟自己說話。
    宮女也不怎麽搭理自己,也就是煙雲和煙月兩姐妹願意跟自己聊聊,但她們二人常常陪伴在柳太妃身旁。
    所以大部分時間許守雲都是一個人。
    陳公公的報複手段有點弱智,孤立自己,但效果出奇的好,因為宮內真的好無聊啊。
    沒有前世任何娛樂方式,也沒有宮女妹妹聊天,許守雲確實有點沉悶。
    好在每天回來後,偶爾還能跟李敬聊聊天。
    通過這次聊天,許守雲得到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大魏真有可能要丸了。
    許守雲大致對大魏王朝有了一定的了解。
    楚王朝沒有騙自己,大魏王朝確實是危機四伏。
    仁宗接手大魏之前,就已經是千瘡百孔,憑借著一係列手段,延續了大魏命運的同時,也做了很多讓步。
    先說外患再說內憂。
    外患很簡單,天下三大王朝,楚王朝和景王朝,楚王朝兵強馬壯,一直想要吞並大魏王朝。
    同時大魏王朝北邊有草原騎兵屢屢騷擾,這個騷擾可不是派一支鐵騎過來入侵你的地盤然後跑路。
    人家是過來搶掠邊境百姓的物資,有時候還會直接血洗一個村子,男人殺了,女人抓走當奴,小孩子心情好就帶過去當奴,心情不好直接殺了,老人都不用問。
    而發生這種事情,大魏王朝一般都是派軍鎮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甚至兵部官員還壓製這種消息。
    南邊則是南疆區域,有南蠻王庭,這些家夥更絕,兵不算特別強吧,可深山之中,你拿他們沒辦法。
    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後,最終朝廷一個‘天才’想出了一個‘天才’的想法。
    讓對方主動承認大魏是他們的宗主國,然後每年送大量的金銀珠寶和物資過去,從此建交,以後大魏需要幫忙,你們得過來幫忙。
    南蠻王庭肯定願意啊,他們本來就不算是什麽大國,比北方遊牧部落還要遜色不少,就仗著深山老林,地形優勢。
    如此養了南蠻王庭幾十年,南蠻王庭越來越強,已經不弱於北方草原騎兵。
    然後翻臉不認人了,索要的銀兩越來越多,還要求給他們送女人,甚至到現在直接要求和親。
    讓大魏王朝派公主去和親,順帶著要三千侍女過去。
    誰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仁宗選擇拒絕,結果南蠻王庭竟聯手北方草原騎兵直接入侵大魏。
    就是這一仗,打沒了仁宗,因為這一仗,大魏死傷超過五十萬,最終不得已之下,答應南蠻王庭的要求。
    而且南邊關山一脈全部丟失。
    順帶著北邊煙雲十六州也沒了。
    仁宗吐血,鬱鬱寡歡,大魏王朝差點就崩了。
    好在仁宗臨死的兩年時間,通過一係列手段,硬生生穩住大局,而這一係列手段就是賠錢,賠地。
    雖然屈辱,但最起碼穩住了局勢。
    至於東邊和西邊稍微好一點,隻不過也好不到哪裏去。
    東海群島,有諸國列強,其中瀛國勢力最強,流竄大量倭寇,屠殺臨海百姓,搶掠大魏子民的資源。
    西邊則有些不受控製,因為西邊是佛門之地,以前還好一點可以稍稍管控,現在不行了。
    那裏的百姓,隻聽佛寺的安排,大魏的帝權影響不到那裏,而且佛門有景王朝支持,難以動彈。
    這就是大魏王朝東南西北的外患。
    【東海倭寇】、【南蠻王庭】、【西部佛國】、【北邊草原】
    再談談內部問題,那就更加精彩了,比他娘的明末還要麻煩。
    大魏王朝采取的是‘內閣製’,沒有宰相,相當於宰相的權力變成了一個組織。
    而朝堂有三股勢力。
    內閣首輔柳嚴明為首的激進派,權勢滔天。
    內閣大學士楊寧為首的保守派,韜光養晦。
    工部尚書李傑為首的中立派,最慘最弱。
    這三股力量霸占朝野,皇帝的權力,大大被削弱,以至於皇帝成為了最弱小的存在。
    仁宗在世的時候還好一點,如今女帝登基,幾乎所有人都瞧不起這位皇帝。
    潛意識還是覺得,女流之輩,不過朝中還是有一點保皇派,隻可惜啊,鬥不過別人,全部告老還鄉去了。
    【皇權微弱】,這是第一個問題。
    【三王爭權】,這又是第二個問題。
    仁宗臨終前,特賜三位王爺不同的權力,一位是秦王,擁有攝政權,但必須要得到女帝同意。
    一位是燕王,掌控三大軍營的兵符,就駐紮在京都附近。
    還有一位是寧王,這位王爺不在京都,駐紮在南豫一帶,執掌六大軍營,十萬鐵騎,擁有仁宗遺詔。
    若京都內亂,可率兵入京,清君側,除奸佞。
    是不是很熟悉?
    仁宗的想法太過於美好了,擔心自己女兒登基之後,實力薄弱,所以讓自家人來保護。
    可他死都不會想到,自家人對自家人才是最狠的。
    秦王攝政,成為柳嚴明最大的保護傘,保皇派就是這樣被趕走的。
    燕王掌兵,在大魏橫行霸道,比皇帝還要囂張百倍。
    寧王掌權,在南豫一帶,動不動就索要大量金銀,三歲孩童都知道他是想要做什麽,可朝廷又不能不給。
    唯一唯一唯一的好處就是,三王爭權,達到了製衡狀態,可同樣皇帝的威望和權力又被削了一刀。
    然後這還不止。
    雲桂一帶的大將軍,傳聞與楚王朝有勾結,這可是鎮守大魏關卡的大將啊。
    他要是賣國,大魏王朝將會遇到史無前例的危機,所以朝廷隻能不斷給好處,甚至都考慮過封王給他,就是希望他能穩定下來。
    這些都是權力上的鬥爭。
    自女帝登基之後,國內災年不斷,肅州南平兩府大旱,無數百姓背井離鄉,成為難民。
    因此滋生一大堆玄門教派,打著天命移位,更換帝星的旗號,密謀造反,生靈塗炭。
    還有幾個問題,許守雲就不想多說了。
    太後幹政、官員貪汙、國庫空虛、寅吃卯糧,這些問題都不算什麽大問題。
    有一個問題,格外嚴重,別人沒有注意到,許守雲注意到了。
    文化入侵。
    恩,跟李敬聊了幾天,許守雲想要出詞集和詩集,但沒有直說,就是談到了這上麵。
    從而得知,大魏王朝詩壇和詞壇,最近都比較喜歡景王朝的,所以許守雲順帶問了一些服裝上麵的事情。
    如今很多年輕士子居然喜歡上東海諸國的一些穿著,喜歡塗抹胭脂,飲酒作樂等等。
    而這一切,與四年一次的四海文會有很大關係。
    四海文會是天下讀書人的聚會,象征文壇最大的聚會,大魏建國之後,屢屢第二,本以為早晚會拿下第一。
    可沒想到的是,最近百年來,連前十都沒有拿過,尤其是上一次,倒數第二。
    四海文會號稱萬國之會,想想看倒數第二代表著什麽。
    所以大魏士子們一個個開始崇拜他國文化,不過這個很多人都意識不到危機。
    許守雲卻清楚這玩意很恐怖的,前世自己的國家,就是吃了天大的虧,以至於誕生一堆崇外狗。
    當然,對於這些許守雲是比較開心的。
    畢竟大魏一滅,他就能天下無敵了。
    而許守雲也清晰的明白。
    留給大魏王朝的時間不多了。
    接下來,大魏王朝隻要再犯幾個類似於改稻為桑這種錯誤,神仙來了都救不了。
    很好。
    非常好。
    而與此同時。
    早朝大殿旁,側殿內,李傑莫名覺得有些詭異。
    因為他發現不少人看自己的目光,帶著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