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明悟知行

字數:4104   加入書籤

A+A-




    顏伯仁死了,卻是帶著心中的喜悅而死,魯人並沒有怪罪姬昱,反倒是對他萬般推崇。就連上了馬車也不忘對昱行禮。

    這讓姬昱心中有愧,他雖然沒有殺死伯仁,可伯仁確實是因他而死;無論是他投奔的動機,還是來此地為他的名義出頭的私欲。

    可也因為他,姬昱終於明白了什麽是知行合一。

    或許很多人都把知行合一當成兩個方麵,把知和行區分開,認為知行不是一體,知行合一提倡的是知道的智慧和行動統一,是先知後行,又或是知後而行。

    其實不然,如果把知和行分開,那兩者就沒有了意義;就像甲乙兩人,有著不同之處卻要將他們合在一起混談。

    知和行本就是一體,沒有知怎麽能行?而沒有行又怎麽來的知?

    知如同感性,行可稱理性,都是因為有心的存在所以產生。

    寫字時,腦中所想為知,所說所寫為行。

    說話時,腦中所想為知,所說是行。

    可以說人的行為都有知行,可知行並不為一統。

    寫字時,會因為忌諱他人而有所保留,或在乎是否為真而將自己心中所想壓抑。

    說話時,會因為在意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偏見,不敢說真話,說真相。

    知有很多種,行亦是如此。

    所以姬昱所提出來的“知”,是良知,遵從良心的知。

    將良知和所行統一,以良知作為指導思想,利用行的實踐性去探求其中的真知,這就是知行合一。

    自姬昱所悟心學之後,所行所為都有了思考。

    有著先人的思想指導了方向,姬昱所要做的就是適時而變,站在自我的立場依據現狀不斷的思索其中的道理。

    了解到了,並不一定是知道,能說並不代表著會寫,這樣的知,是假知。

    雖然這也是知行,可這樣的知行和假學習又有何異。

    知和行是相互聯係的,不能脫離的。知了不能行,同樣也無用。

    如果知道了卻不能施行,那就是假知。

    知後踐行恪守,這便是真知。

    一個人連自己的良知中的已知都不能夠遵守踐行的話,又談何讓他遵守道義呢?

    明知國家有律法,可是為了利益以身犯險,這就是知而不行,還是處於未知。

    既然知道,不去施行,說明對知的了解程度還是一知半解,沒有達到已知的狀態。

    一知半解是為未知,就好比人與工匠之間的區別,普通人可能知道東西是什麽,可是真要他施行卻做不來。又好比讀書人,讀書人知道聖賢的道理,一味的借用,不加以自己的思考的話與提線木偶有何異?

    隻有通過行動切合實際的做過,才能稱為已知,由未知轉變為已知,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道理所在。

    其核心的心理之道姬昱尚未明悟,可也感覺到離那種境界已經不遠了,他並沒有著急的思索道理。

    不能因為追求道而去悟道,為了悟道而悟道這樣的知行是一種假知,帶有目的去悟道,悟出來的也是假道。就如同後世讀書人為了學習而學習,這並不是一種能夠給人帶來良好體悟的道,所以他不急。

    在懂知行之道之後,他懂了許多該知該行的地方。

    大槐樹下,這裏曾經是刺客因為不忍心殺害姬昱而撞樹自盡的地方。

    樹下有著一塊木碑,上麵寫著“無名氏之墓”。

    在旁有著栽種過的花,要是放上後世的照片,還真有幾分樣子。

    昱在樹下倚靠,聽到了自然的風聲和孩童們在遠處的嬉戲之聲。

    “天道的法則無拘無束,孩童的心思純淨善良,這是多少人所追求不到的啊。”

    他在樹下正拋去以往的假仁假義,在悟知行之後隻有一個想法。

    真知真行從良心,知人知道改天下。

    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仁者,可在此刻,他正在轉變為仁者。

    姬昱也不是天生的賢者,要不是有著來自後世的知識,他估計也不會借用聖賢的話在這個時代成為“賢”,也正是因為他有著“局外人”的智慧,他才能夠超出時代的限製。

    可也因為他是局外之人,對大時代的人總不會抱有真摯的感情,所行的仁義和德行也多為利己,雖然能夠知道其中的道理,可是他也就僅僅隻是知道。

    在以往,他的知行並不相稱,他有著讀書人的高傲、也有身為貴族俯瞰的偏見,他所依靠的也隻是天生的身份背景和來自後世的智慧,也因為這樣的高傲,他在知行和道的門前一直徘徊,不得入門,可一朝得悟,昱也就隨之放下了無形的包袱。

    那是每一個人心中固有的包袱,讀書人為了他拚命的苦讀,不在乎書中的真理,在乎其書的價值。似乎讀書人因為讀書這一門路就能夠穿上長衫,擺脫庶人的階級。

    士大夫也因為那樣的包袱拚命的爭奪,也隻是為了爭奪一個價值。

    人心中固有的包袱在阻礙著人的發展,昱也因為包袱整日思索如何與晉國鬥爭受利,如果用適當的利益去改變天下。

    可因為那樣的包袱,姬昱在以往就算讀了再多的書,也不能夠踏進道的大門,利益和成見在用力的拉扯他。

    正所謂求利者無緣於道就是如此。

    如若為了利益而讀書,那讀書就隻是為了價值,而不在乎書的本身,哪怕書寫得再明白,也會受限不得其解。

    如若為了利益而求官,那作為官吏也隻是為了價值,而不在乎官職本身的職能,哪怕為官在表麵做得再好,也隻是虛偽。

    這樣的假讀書、偽君子,都是沒有施行知行之道,沒有通過良知本身的知去施行,更別說得到真知了。

    讀書人知道書是好的,要向書中學習。可有些環境下,周圍的人都會告知書生,不讀書就要當做庶人;在這樣利益功利的話語摻和下,原本的知行就沒有做到,也不符合知行合一。

    姬昱在樹下,長長的吐出濁氣。

    他正在排空心中帶有的私欲,私欲會影響到他追求這樣的道。

    深秋的風吹下槐樹少有僅剩的花朵。

    槐樹一般都是五六月開花,可因為晉國今年的氣候有所推遲,再加上姬昱的侍衛偶爾澆水,讓這顆大槐樹反季開花。

    樹上已經不見花芽,顯然落下的花朵已經是最後一簇。

    花落在了姬昱束發的頭頂,不由惹來發笑。

    “本以為蘋果樹下牛頓悟道隻是虛傳,沒想到現在有了槐樹落花,姬昱悟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