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收購棉籽(求月票、推薦票)

字數:3990   加入書籤

A+A-


    巡查結束,吳縣令回縣衙。
    他的馬車裏不僅裝著一大一小兩個葫蘆,還有一籃子葡萄與一籃子黃鴨梨。
    被擠下馬車的廖先生隻能跟兩個書吏縮在驢車上,一手拿著一隻鴨梨啃著,一邊想心思。
    他家鄉在周河縣的一個小村鎮,跟這邊的川河鎮差不多大小,但那裏百姓的日子很艱難,不僅是生活所迫,還要遭受地方鄉紳小吏的欺壓。
    原先他家日子還算好過,自從族裏人得罪了鄉裏正的親戚,他家便陷入苦難之中。
    裏正會找各種理由給廖家加稅。他家新買一把鐮刀、養一隻小雞,裏正鄉秩都要上門收稅。連過年過節孩子戴一朵頭花,都要被人舉報繳稅。
    最後沒辦法,他爹娘隻能賣掉田地跟他來琴川縣生活,僅靠他那點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
    父母跟他在琴川縣的日子雖然清貧,但總算不用提心吊膽,可他大哥二哥都還在那個小村艱難存活。
    若是他們一家能在川河鎮生活就好了,這裏民風淳樸,裏正村正也正直廉明,加上有自己在旁看顧著,不愁日子過不下去。
    唉,等回縣衙,自己就跟明府說說,看看能不能允許他廖氏族人過來定居。
    若可能,他便讓族人在川河鎮紮根,哪怕讓他們去荒山開荒也行,總好過在周河縣苟延殘喘掙紮求生。
    東陳村。
    明府大官人剛走,就有人尋摸到東村要求購買棉花棉籽。
    這些人穿著富貴,一看就是富豪大戶的管事們。
    東村人已經被裏正與村正交代過,不許將棉花與棉籽賣給外人,所以並不理會這些管事模樣的外鄉人。
    哪知這些人不死心,將棉籽價格提到一兩銀子一斤。
    這下眾村民嘩然。
    有人備不住誘惑,偷偷賣了五十斤棉籽出去,得了五十兩銀。
    開了這個口子,那管事一次次找他,要求他再賣一些棉籽。
    於是這人又賣了一百斤棉籽給管事。
    紙包不住火,這事兒終於被人發現,告訴給了村正陳三友。
    陳三友氣壞了,立刻找到大哥陳富,要求他給全村人一個說法。
    沒錯,這賣棉籽的就是陳族長的二兒子。
    陳族長也很生氣,當即喊來二兒子陳家珍,質問他為何私自出售棉籽。
    “不就百十斤棉籽嘛,有什麽大不了。”陳家珍滿不在乎道:“你們也可以賣啊,一兩銀子一斤呢,比賣金耳都劃算,誰又不是傻子,能看錢不賺?”
    陳富氣的拎起棍子追著他揍。
    陳三友也氣壞了,指著侄兒喝道:“你知不知道這是縣令要求的,你就缺那點兒錢?”
    陳家珍抱頭躲著老父親的竹棍,還不忘回嘴:“縣令他能給咱們一兩銀子一斤嗎?我腦子又沒病,為啥有錢不賺,卻要低價賣給官府?”
    陳三友一時語塞,但縣令的話他是認同的。
    一旦棉籽被富豪世家收去,村裏其他人再想種棉花就不容易了。
    陳三友也不跟二侄子囉嗦,直接對大哥陳富說:“你家還有多少棉籽,全部拿出來吧。當初棉種都是薑三郎給的,我便全還給薑家好了,以後你們家也別種棉花了,省的再出現這樣的事情,讓咱一村人跟著丟臉。”
    回頭衙役來收棉籽,結果一斤都沒了,這讓自己的老臉往哪裏擱?
    “憑啥?”陳富還沒說話,他二兒媳韓妙娘跳了起來,“那都是咱家的,憑啥給薑家?”
    陳富氣的一拍桌子,“都給我住嘴!”
    一指屋裏堆著的棉花:“這些都是老子的棉花,還輪不到你們做主!”
    家裏一共種了六畝地棉花,共收獲籽棉兩千多斤,估計能剝出一千斤的棉籽。
    明年他還準備再種個三十畝,按一畝地十斤種子算,就得三百多斤棉籽。
    剩下的,原本應明府要求出售給縣衙,結果就出了這檔子事。
    自己的老臉簡直都被不孝子給丟盡了。
    自家好歹也算一等戶,比那些三四五等村戶強上不知多少。但二兒子做的這事,連人家五等戶都不如,太丟份了,自己以後還有什麽臉去麵對他人?
    陳家珍與妻子見老父動了真怒,也不敢說什麽,蹲地上不吱聲。
    陳富對弟弟陳三友道:“你叫人來將棉籽都運走吧,給我留三百斤就成,全擱家裏保不齊又鬧出什麽事來。”
    陳三友就等大哥這句話,當即喊來幾人,將他家棉籽都運到薑三郎家過秤。
    此後幾天,陳三友馬不停蹄地收羅棉籽,都運到薑三郎家暫時存放。
    村裏那些沒種上棉花的,如果打算明年也種,陳三友讓他們過來登記,預留棉種。
    登記結束後,將剩下的棉籽都交給縣衙來人,讓他們趕緊運走,該分配給誰,便由縣令去操心吧。
    一晃秋收結束,孫裏正又來催賦。
    不過東村人不用催,直接拿出銀錢繳賦,一個子兒都不少。
    孫裏正樂嗬嗬道:“還是來你們東陳村收賦省心,每次都不用催第二回。”
    李大永李二永幾人也笑:“還不是多虧了咱薑三哥,咱們不種金耳哪來的錢繳賦啊。”
    “那是。”
    孫裏正背著手問:“我瞧你們村不少人在南坡蓋房了吧,明年我過來瞧瞧。”
    評定戶等三年一回,明年正好是三年期,估計東陳村很多人家都要重新評估等級了。
    “別介啊,裏正大叔,咱家不過在南坡蓋個菌棚,不是給人住的房屋。”一人辯解道。
    一旦被評為中等戶或上等戶,每年的賦稅又要增加不少,村民們可不願升這個戶等。
    而且遇到荒年朝廷賑災啥的,上等戶與中等戶是分不到糧食的,隻有下等戶才能領到救濟糧。
    孫裏正白了他一眼,“菌棚也是你家財產,一樣規劃到納稅項目裏。”
    其實裏正挺眼饞東陳村的金耳,但這個村的人很抱團,都不肯往外出售菌苗。
    不過他們村的棉花也不錯,自家悄摸地跟衙役弄了些棉花種子,明年也能種上一些了。
    孫裏正來到薑三郎家,就見他家小閨女正趴在果樹下的桌子上教兩個姑娘認字。
    櫻寶抬眼瞧見裏正來了,連忙站起身:“裏正爺爺,你是來找我爹的嗎?”
    孫裏正擺擺手,笑眯眯問:“櫻寶,你家那大葫蘆呢?”
    他今兒來,是想給二兒子的鋪子弄個招牌葫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