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兩例全部成功,終於是第一作者了

字數:6821   加入書籤

A+A-


    他在決定接下這單大業務之前,就已經把趙總的結腸癌報告看過了。
    惟一遺憾的就是隻有一個影片。
    一般有點水平的醫生都不喜歡看別的醫生出的報告,他們更喜歡看片子。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精準的判斷出病人的情況。
    出報告的醫生,水平有高有低,漏掉一些重要信息,甚至誤診的例子並不在少數。
    如果接診的醫生隻會看報告,那就有可能跟著一起誤診。
    很多實習醫生到醫院實習時,上級醫生經常掛在口邊念叨的兩句話分別是,咱們當醫生的要學會保護好自己。咱們當醫生的不能隻會看報告,要學著自己閱片,診斷。
    “明天約趙總手術好了。有了今天的成功經驗,明天的手術應該有把握做好。”
    李敬生已經與趙總談好兩天了,但是考慮到手術的複雜性和風險,怎麽切這顆結腸癌,他一直沒有想好。
    直到今天切那顆賁門癌,讓他驗證了新術式可行,這才有了較大把握完整切掉那顆結腸癌。
    ……
    第二天,李敬生正在上班,人民醫院田主任的電話已經打過來了。
    “李醫生,我特意去實驗室看了你切下來的那顆賁門腫瘤後,算是徹底服了。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你讓我見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
    也讓我看到了什麽叫有為青年。”
    田主任的語氣中透著激動。
    他身為消化內科的主任,本身就是這方麵的專家。
    那顆賁門瘤,在他看來,想要內鏡完整切除,幾乎不太可能。
    但是李敬生卻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讓田主任感到十分震憾。
    “我能夠取得一點小進步,那是因為有您的大力幫助與支持。真的特別感激您。”
    李敬生的成功,離不開這些大佬的全力支持。
    要是沒有田主任的支持,他別說在人民醫院做內鏡手術,就連患者都很難接到。
    喝水不忘挖井人。
    他做出了成績後,還記得向田主任道謝,這讓田主任感到十分高興。
    懂感恩的人,往往都很受歡迎。
    “哈哈,我就喜歡支持你這樣的有為青年。那個病人的恢複情況出乎意料的好,說明你這種新的手術方法極具價值,你把它好好總結一下,可以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分享出來嘛!好的醫術,就應該推廣。我有一種預感,你創新的內鏡術式,很可能引領世界潮流。
    甚至改變內鏡手術的傳統方法。”
    田主任對他的新術式非常看好。
    這也說明他已經從連濤那裏了解到了李敬生的手術方法。
    傳統內鏡手術切除消化道腫瘤,需要把黏膜切開,然後再把腫瘤挖除,最後完事了,再把黏膜維合好。
    還有一種是整層切除。
    都知道,黏膜對消化道內壁有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
    它就相當於體表的皮膚一樣重要。
    把它切開,這對消化道的傷害極大,對病人的術後恢複也是極為不利。
    恢複時間會相當漫長。
    更會增加感染風險。
    李敬生的這種新術式,能夠完整剝離腫瘤,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切開黏膜。
    他覺得還有更大的提升和改進空間。
    即便如此,他新發明的術式,也有著許多傳統內鏡手術沒有的優點。
    絕對屬於內鏡手術的重大進步。
    “聽您的,我把這種術式的操作摸得更熟練後,寫成論文發表。不過要說引流世界潮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李敬生本來就有寫論文的想法,現在田主任也提到了,他自然是順勢答應。
    “對了,那位趙總的結腸癌手術,我準備今天晚上做,還需要您給安排一下術前準備工作。”
    “沒問題,等會我直接安排就可以了。”
    田主任與他聊了幾句,掛斷了電話。
    身為科主任,又是主任醫師,特別忙。
    ……
    傍晚,下班後,李敬生帶著團隊的兩名成員前往人民醫院。
    連濤特意抽了時間,已經安排好了一切。
    都說朝裏有人好做官。
    在人民醫院這邊有著連濤這位主任醫師當團隊成員,確實可以帶來許多便利。
    無論在社會上,還是醫院,人情關係永遠都繞不開。
    它能帶來的好處也是非常可觀。
    內鏡室內,趙總躺在台上靜靜等待著。
    “李醫生,我的那顆瘤子就交給你了,千萬別客氣,一定要幫我弄死它。”
    趙總是個生意人。
    說話也是與普通人有很大不同。
    “哈哈,放心,我和我的團隊從來不會對任何疾病心慈手軟。”
    李敬生笑著回應。
    全麻後,腸鏡手術很快開始了。
    李敬生一點點操控著腸鏡抵達病灶部位。
    一顆相當大的腫瘤出現在內鏡的顯示屏幕上。
    正常情況下,這麽大的腫瘤無法通過內鏡切除,李敬生看過後,卻可以采用他創新的術式將其完整剝離,並且取出。
    ……
    手術一切順利,因為采用了電凝標記病灶邊緣的做法,出血量幾乎沒有。
    用這個辦法,也是順利解決了患者凝血不好的難題。
    術後,李敬生對患者的黏膜層進行了精細縫合。
    縫合的時候,他就在想,這顆腫瘤明明是生長在黏膜層下麵。難道就沒有辦法不破壞黏膜層,把腫瘤切除嗎?
    醫術方麵,他追求的是精益求精。
    如果能夠讓內鏡在腸道黏膜下建立一條通道就好了。
    腸鏡的導管很小,隻需三毫米左右就可以順利通行。
    隻是要怎樣建立這條通道呢?
    李敬生不由琢磨開了。
    給阮老先生切除賁門癌時,他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開始思考了。
    切整顆瘤子,明明可以在黏膜下切除,但是卻必須在黏膜上切開一個口子。
    就像要切掉皮膚下的一個病灶,那就必須把完好的皮膚切開。
    這一直是所有手術的傳統思路和方法。
    “如果不破壞黏膜層,那豈不是從外壁切開也能行得通嗎?”
    他的手術經驗還算豐富,畢竟在心胸外科與骨外科跟著主任醫師們混了很多台手術。
    就連普外科也沒有少客串。
    他認為如果不破壞黏膜層,直接改變手術思路,從外麵切進去,然後把腫瘤切掉,完全可行。
    隻是這裏麵的技術難度非常高。
    要求術者能夠精準切開每一層,既不多切,也不少切一分。
    除此之外,切除腫瘤過程中也需要極度小心翼翼,絕對不能搞破黏膜。
    另外,術中止血的難度也比傳統內鏡手術更高。
    趙總的手術還算順利,這七萬塊錢,李敬生算是賺到手了。
    通過第二台手術,也讓他對新術式更熟練,一些注意事項,技術難點,都有了更好的掌握。
    坐在診所內,他開始認真寫論文。
    想要獲得更多的病人,讓患者同意他來做這個手術,發表學術論文,這是最好的辦法。
    現在已經有了兩例使用新術式完成手術的病人。
    那位阮老先生的恢複還可以。
    李敬生本來最擔心發生賁門失馳緩。還好,暫時並沒有發現。
    做過賁門手術的患者,極易發生賁門失馳緩症。
    患此病的患者在吞咽食物時,賁門無法正常鬆弛,導致食物難以通過賁門到達胃腔,進而出現無法進食。
    最後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營養不良、消瘦,甚至死亡。
    阮老先生沒有出現賁門失馳緩症,算是萬幸。
    但是如果再讓李敬生做這種手術,他絕不敢保證患者不出現賁門失馳緩。
    這也讓他更加想要盡快創建出更好的內鏡術。
    ……
    八天後,李敬生用新術式做手術的阮老先生與趙總,都恢複得非常好,相繼出院。
    這也給了他極大的信心。
    隻是因為他的團隊名氣有限,也就隻接到了這兩例願意讓他做手術的患者。
    因為他的高端腸鏡業務麵對的都是有錢人,權貴,這些人能夠輕易去其它大醫院就診。找業內的頂尖專家,著名醫生幫他們手術。
    他們自然不會輕易相信李敬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團隊。
    對此,李敬生決定先行發表一篇論文。
    一篇名為內鏡下黏膜剝離腫瘤的醫學論文被他發表在了國內一家較為普通的學術論文網站上。
    主要還是不自信。
    像王維維與駱丙剛寫的論文,直接就敢投給核心醫學期刊。
    這篇論文是他一個人寫的,期間找連濤幫忙提了一些意見,進行了少許精修。
    他本人自然而然是第一作者。
    出於照顧兄弟,他把連濤列為第二作者。
    發表論文後,他就沒管了。
    繼續上班。
    該幹啥幹啥。
    本身每天也特別忙。
    找他做內鏡手術的高端客戶沒有,但是找他做腸鏡的有錢人還是有一些。
    現在,他的醫療團隊在腸鏡檢查這一塊,算是小有名氣。
    特別是在江離市,已經有了一定知名度。
    不少富人,權貴,都是慕名而來,跟他聯係。表達做腸鏡的意向,然後進行一些谘詢。
    這些富人與權貴,普遍都很謹慎。
    並不會輕易跟他簽訂協議,而是采取先接觸,多溝通,多了解。
    李敬生正在骨外科門診坐診,一上午已經治療了五十七個患者,他的門診效率比以前增長了近一倍。
    這是因為幾個徒弟都在快速成長。
    已經能幫著他分憂,甚至單獨手法複位一些難度較低的病例。(本章完)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