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妥協奸佞

字數:5653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大梁:我家殿下太低調 !
    前朝末帝之妹?
    妄圖複國?
    謝宣懷的話,無異於石破天驚。
    震驚中的百官,皆朝範氏父女看來。
    “可能麽?”
    宰執南梁十載,範隆之可謂勤勤懇懇,一心為國。
    聞謝宣懷之誣告,他本怒極,然而想到:
    “他竟然知道阿瑛的身份!”
    這是千真萬確的,也是他心中最大的秘密。
    知此秘者,寥寥數人,且基本是範氏族中耆老。
    一個可怕的念頭,頓時浮現於範隆之的心中。
    “族中竟然出了叛徒!玉牒不會已入謝宣懷之手了吧?”
    既然叛徒泄露了範瑛的身份,便有可能竊取鐵證玉牒,並送予謝宣懷。
    故範隆之一言不發,隻是冷冷的看著謝宣懷。
    若他握有玉牒,是一定會拿出來的。
    而玉牒出,範隆之便是百口莫辯,說不清的。
    他心中清楚,謝宣懷選在此時發難,必與主和有關。
    範瑛也想到了這一層,故縱有滔天之怒,她同樣不便發作。
    此刻,最好以靜製動,萬一謝宣懷並無玉牒呢。
    端坐龍椅的梁帝,收斂了怒火,他冷聲說道:
    “你當知,誣陷皇後,可罪及九族!”
    罪及九族,便意味著若是誣陷,蘭陵劉氏也要受到牽連。
    事涉南梁四大門閥之二,還是必有一傷之局。
    不論傷及哪族,南梁朝局勢必震蕩。
    須知當下江淮之間戰事膠著,梁帝並不希望朝內生亂。
    實際上,梁帝是在警告謝宣懷,小心回話。
    若是謝宣懷就此打住,哪怕是謊稱聽信了謠言,梁帝是不會重罪於他的。
    若是執迷不悟,今日這筆賬終是要清算的。
    屆時,他將嚐到梁帝手腕之剛猛。
    “你應該能聽懂朕的意思吧?”
    梁帝的心中,默默祈禱著。
    然而謝宣懷一副節烈之態,似乎為國而不避生死,當即鏗鏘回道:
    “此前朝皇族玉牒,足以證明臣並非誣陷,請陛下禦覽。”
    他遂將玉牒呈上。
    梁帝未看一眼,眸光如刀,冷視著謝宣懷。
    他無須去看,因為範瑛早已如實相告。
    相告之時,二人剛剛喜結連理,彼時之梁帝仍是前朝之一方封疆。
    後來,前朝末帝疑心甚重,竟至大肆屠戮皇族與重臣。
    弄得朝野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可謂喪心病狂至極。
    官拜前朝尚書令的梁帝長兄,明知難逃一死,卻為了不禍及同胞諸弟,甘願放棄離京避難。
    不久,他果然歿於前朝末帝之屠刀。
    噩耗傳來,梁帝悲憤至極。
    同時,梁帝深知長兄本不必死,其死乃是為了他與諸兄弟的活。
    遂招募勇士於荊襄,以清君側之名,梁帝悍然起兵。
    範瑛選擇了支持梁帝,並主動請纓,領先鋒之職,兵進建康。
    聞訊,範隆之果斷起兵於淮南,呼應梁帝。
    若說範瑛父女圖謀複國,當初又何必相助梁帝呢。
    他們完全可以率軍戰梁帝,而保前朝。
    更關鍵的是,梁帝禦極伊始,便將前朝皇族盡剿,死忠之臣或逐出朝堂,或發配莽荒。
    又經十年經營,哪裏還有複國的可能。
    故梁帝並不懷疑範瑛父女。
    然於百官之中,嘩然鵲起。
    “請陛下治範氏父女之罪!”
    蘭陵劉氏家主,中書令劉廣博出班陳奏。
    “臣附議!”
    主和派朝臣,紛紛附和。
    至此,圖窮匕見。
    顯然,這是針對範氏父女的陰謀。
    “請陛下明察,尚書令絕無反心,臣願保之!”
    支持範隆之的主戰派朝臣,紛紛挺身而出。
    隨後,兩派朝臣,爭鬥不休。
    明堂之內,混亂不堪,水火之勢已成。
    梁帝清楚,這是劉廣博與謝宣懷策劃的逼宮之舉。
    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想象,已然不是法辦二人便能化解的了。
    他一旦表態,便意味著大清洗的到來。
    朝局大亂,外敵近在咫尺,南梁將有覆國之危,且在旦夕之間。
    梁帝縱有剛猛手腕,亦無用武之地。
    他滿腔憤怒,卻隻能默然無聲。
    範隆之看出了梁帝的無奈,與國運的凶險,又充滿慈愛的看了女兒一眼。
    最終,他毅然挺身而出。
    “賢妃確是前朝末帝之妹,然我父女並無複國之念。
    為明心跡,臣願辭去尚書令之職。”
    在他看來,鬥下去於國不利,未免梁帝為難,隻能是他主動退讓。
    指望劉廣博與謝宣懷退讓,顯然是不可能的。
    有了他的表態,主戰派朝臣便偃旗息鼓了。
    一場劫難,似乎要就此終結。
    “陰謀複國,豈是辭官便能了結的?
    臣請陛下降旨,斬範氏父女,並誅其族!”
    謝宣懷窮追猛打。
    “請陛下降旨!”
    主和派朝臣,再次附和。
    他們是鐵了心,要鬥到底了。
    局勢至此,梁帝便不得不表態了,他必須作出妥協。
    “範隆之剝奪爵位,罷黜本兼官職,終身監禁。
    賢妃幽禁冷宮。
    罷黜範雍左遊擊將軍之職,貶為寧遠將軍,永駐新昌,不得還朝。
    罷黜蘭陵範氏之門第,分家降品。”
    “陛下聖明,臣等拜服!”
    劉廣博、謝宣懷領銜,主和派朝臣頓起頌揚之聲。
    二人清楚,讓梁帝斬了範氏父女那是不可能的。
    請斬,不過是抬價而已。
    梁帝給出的聖裁,足以使蘭陵範氏沒落。
    這個結果,是二人能夠接受的,還是最好的那種。
    事後,範隆之傳下話,令主戰派朝臣不得為其鳴冤,要以國事為重。
    終使南梁朝局未亂。
    得報後的梁帝,慚愧不已。
    隨後,梁宮中便傳出消息:賢妃逝於憂思。
    其實,這是梁帝對賢妃的一種保護。
    賢妃範瑛,隨之於梁宮蒸發。
    在主和派的惡意傳謠下,範瑛的“逝於憂思”變成了“被梁帝賜死”。
    而且此謠言,傳遍南梁,大偽成真。
    遠在江淮前線的範雍,不明內情,信以為真。
    經此巨變,梁帝意識到:
    “看來,朕的典簽府已被他們收買了!”
    典簽府專司刺探,既對外,也對內。
    北朝的財政崩潰,乃國之機密,他們能夠偵知。
    卻為何無法偵知,劉廣博與謝宣懷之預謀?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隨後,梁帝便對典簽府展開了大清洗。
    典簽府隻聽命於梁帝,不在朝廷各省管轄之內。
    故劉廣博、謝宣懷有心袒護,卻不便出麵。
    自此以後,才由蘇霖之繼任典簽使,並重整典簽府。
    《梁書·武帝紀》載曰:
    太祖妥協於奸佞,罷範公隆之,禁太後,貶範公雍,屈之。太祖清洗典簽府,欲請武道宗師蘇霖之出仕,繼任典簽使,重整典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