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沒有永遠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字數:3133 加入書籤
吳王
常駐有一個旗的親衛旗輪番值崗,守衛其安全,每個月一輪換,都是從廣陵軍團中挑選的精銳部
陳詞和樊褚策馬到府邸前,就被官兵攔下,陳詞說完自己的意圖,說是拜訪吳王,且亮出自己的身份,那官兵便讓他稍等,小跑進去通
再過須臾,那官兵便來回複,說是吳王有
吳王日理萬機,吳南地區雖沒吳北那樣廣袤,城池郡縣也少幾座,但如今秋收已過,即將入冬等待新年的鍾聲,大小事宜都需吳王親力親
一路入了內殿,陳詞就看到一披甲戴盔的中年將軍走出來,此人身高八尺,長相嚴肅,目光炯炯,腰間佩劍鑲嵌有正反兩枚璀璨的大紅寶石,十分醒這可是象征兵團總督的軍銜,廣陵城裏還有誰有資格被授予這種榮耀?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唯有吳王府上將軍餘昌前幾個月,陳詞也了解到關於這位統軍治兵、鐵麵無私的上將軍的為人,那真是一生傳奇,忠肝義
據說餘昌齡十六歲從軍,憑借赫赫戰功從一小卒晉升軍銜,最終在太安一十五年蓮池起義時,響應朝廷號召,帶著吳南地區廣陵軍、潤州軍、金陵軍、海陵軍等各地軍團,共計約五萬人,前往荊州平叛,以手中長槍取得了那不世之功後戰事結束,太安帝論功行賞,在那功勞簿上狠狠記了他一筆,最終,吳王書信朝廷,授予了他吳南上將軍之銜,封廣陵軍團總督大將
可以說,餘昌齡能走到今天,以軍功改變自己的階級命運,所付出的艱辛,非常人難以想象,那是無數個夜晚的廝殺,從無數死人堆裏爬出來的艱
隻是……
上將軍戎馬一生,本應該是廣陵城裏人人稱讚的好將軍,可餘昌齡英雄一世氣概,卻生出了餘雄這麽個搗亂有道、頑劣成性的膏粱據說餘雄幼年起便像是一灘爛泥,依仗著家世背景的顯赫,在廣陵城內魚肉鄉裏,十四歲就帶著貼身士卒大搖大擺逛青樓,一個不夠,還點所以城內茶館的說書人喝醉了酒,總會感慨一聲,都說是上將軍平日裏軍務繁忙,疏忽了對兒子的教
“駙馬”
餘昌齡行至陳詞跟前,略一捧
“拜見上將”對於這位在廣陵聲名如日衝天,手握五萬兵馬的大將軍,陳詞不敢怠慢,前幾個月他曾了解過此人的生平事跡,那真是一員有勇有謀的武
二人簡單打了招呼,餘昌齡便離去了,並未有太親
陳詞沒多想,畢竟前段時間吳王在其餘幾郡城征收的稅糧在半道上被蟊賊搶了,張莽率軍圍剿,而張莽又是餘昌齡的部隊,眼看過了七八日,張莽寸功未建,反而家眷被人綁了,這個節骨眼,吳王召見餘昌齡也是情理之
直奔內
青銅案幾上,堆積著竹卷文書,吳王心亂如麻,見陳詞和樊褚來了,一揮手,擠出笑容:“世侄怎來了?”
接著,吳王又命一旁的女婢上
“吳王,我是為了八寶山草寇之”
“哦?”吳王放下毛筆,疲憊的眸光浮現一抹迷茫之色,“哦,此事不勞世侄費心,我已命悍將張莽率軍前圍,前方戰報迅捷,相信最多半月,定將那什麽張順之流的草寇活”
吳王心知陳詞不是省油的燈,他還記得被陳詞狠宰了二十萬兩黃金,對於陳詞,吳王心裏十分警
陳詞聽出了吳王的言外之意,幹咳一聲,笑道:“吳王,我聽說張莽的家眷神不知鬼不覺地被人綁了?到現在都還沒尋到下落?”
“”
吳王閉上眼睛,靠在披著皮襖的青銅蟒椅上,立馬便有身段婀娜的女婢一左一右為其按也許是這力道剛好,吳王舒適的呻吟了一聲,方才說道:“嗯,我已命人封鎖城門,相信最遲明早,必定能搜出那群膽大包天的家”
陳詞不動聲色道:“吳王,我這有一樁買賣,不知吳王感不感興趣?”
吳王還真來了興
“什麽買賣?”
陳詞卻笑而不語,眸光意有所指地瞄向那兩個女婢,這時,有女婢端來熱騰騰的清
吳王一揮衣袖,遣散了大殿內的女婢和士兵,等所有人都走後,陳詞才開口道:“吳王,不知你對東瀛人怎麽看?”
東瀛人?
吳王心裏輕輕咀嚼這個詞,忍不住冷笑,怎麽看?還能怎麽看,當然是躺著看,坐著看,隨便看,但畢竟是身居高位,吳王平淡道:“沒什麽看法,既是在廣陵做生意,又依照《大涼律》納稅,當一視同世侄指的是,哪一方麵的看法?”
陳詞皺眉,對這個答複很不滿
按照廣陵的形勢,東瀛人在廣陵城內,可並非都是遵紀守法的公民,醉酒尋釁滋事,惡意傷人,欺男霸女的事情沒少並且因為東瀛人在廣陵的生意做的很大,是一影響吳南地區連綿數郡城經濟發展的潛在隱按理說,吳王對東瀛人就算不是恨之入骨,也一定沒有什麽好
“吳王,這些東瀛人可都是富得流油的主,你難道……不眼熱?”陳詞試探詢問,見吳王不為所動,又自顧自大笑道:“吳王,你不心動,我可是心動得緊啊,這些東瀛人在我眼裏,那就是長了腿腳到處跑的金”
吳王冷哼一聲,心說外麵傳言說陳詞是一個貪得無厭見利忘義的小人,如今他算是見識到了,便冷淡道:“世侄不是和東瀛人還有合作?”
陳詞一本正經:“吳王,這你就不懂了,沒有永遠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
“世侄,跟我無需拐彎抹”
陳詞訕笑,本想把張莽家眷被綁的事情嫁禍給東瀛人,但一想吳王不是傻子,自己的那點小心思怎麽能逃過他的法眼?便直接開門見山道:“吳王,雖說東瀛人遵紀守法,看起來老實,但一肚子鬼說,有句老話說得好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今朝堂上風雨莫測,誰能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麽?依我之見,不如防範於未然,先下手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