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縱有千重關亦須關關過求追讀
字數:6251 加入書籤
接下來幾天,趙禎除了日常祭拜,其他時間都用在了研究《會計錄》
想要快速了解一個時代,從財政入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
期間,劉娥忽然下發了一道手未經中書、樞密院審議直接頒發的政令)
這份手詔確定了聽政的儀製,最終方案既照顧到了王曾,又兼取了丁謂的建
每五日一禦承明殿,垂簾聽政!
非禦殿聽政日,常規事務則由中書上奏,禁中畫押而行,若突遇軍國大事,則召見宰輔大臣廷議,共決
在下發手詔之前,劉娥還特地來了延慶殿一趟,名義上是谘詢趙禎的意
內裏,估計是想問一問‘先帝’的意
對於聽政的事,趙禎本人是無所謂的,反正他現在也無法乾綱獨
五日一禦殿,朔望禦殿,於他而言,沒有任何區
倒是大宋的財政報表,讓他看的很頭
一個字,亂!
兩個字,非常亂!
具體亂到什麽程度?
比如,大中祥符八年1015)夏秋兩稅的總收入是7360276
七千多萬的總數,看著很多,很唬
然而,它的單位是貫石匹斤兩
其中,‘貫’指的是現錢,‘兩’指的是金、銀、絲、綿等貴重物
‘匹’指的是絹、綾、羅、紗、布等織物,‘斤’指的是茶、鹽、香藥、犀角等物,‘石’指的是五穀雜糧,‘束’指的是木柴薪炭等
七千多萬的總數,不是單純的總價值,而是各種現錢、金銀、絹帛等物的總數,粗暴的加到一示例:10兩金子+100石糧食=110石兩)
趙禎現在很想將丁謂、林特召到近前,然後揪著他們的耳朵,好好問一
記賬是這麽記得嗎???
一萬貫錢能和一萬石糧食能相等嗎?
一兩金子和一兩絲的價值能相等嗎?
娘希匹!
賬本亂成這樣,就算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人員來了,也得一臉
總賬算不清,趙禎隻能去看分
他隻看了那些以現錢為單位的分賬,除了兩稅之外,大宋財政收入進項最多的,便是商稅、酒稅,以及鹽茶等
以景德三年1006)為例,該年,商稅大概收了450萬貫,酒稅約428萬貫,鹽稅約355貫,茶稅約410萬貫,鑄錢收入183萬
單單這五項,總收入就有1800多萬貫,趙禎粗略的估算了一下,這五項收入大體與兩稅的三分之一相
至於,具體是多,還是少,他也算不
這賬本太糊
平心而論,一年大幾千萬貫的收入,擱在封建王朝,絕對不算少
但花錢的地方更
如今,大宋軍隊的總人數大概八十萬人,其中禁軍作戰部隊)四十來萬,廂軍地方、勞役部隊)四十來
不同於唐初的府兵製,宋朝的兵製延續了五代時期的‘募兵製’,士兵全是不事生產的職業軍
因為募兵製的緣故,軍費開支幾乎全靠財政支
一名禁軍一年的花費大約五十貫包含裝備、俸給、人吃馬嚼等開支),如果禁軍戍邊的話,開支大約在七十到一百
大宋北有契丹,西有夏州黨項、以及吐蕃諸部,西南還有一個大
雖然景德年間先後簽訂了盟約,大範圍的戰爭鮮有發生,但駐軍仍是少不了
四十萬禁軍,大概有一半處於戍邊的狀態,這部分禁軍每年的軍費,至少要1600萬
拱衛京師的二十萬禁軍,一年軍費1000多萬
而廂軍的花費,雖然比禁軍少了一點,但一名廂軍一年的總體開支也得37貫左
四十多萬廂軍,一年的總軍費開支約為1500萬
綜合數據,八十多萬軍隊,一年的軍費開支高達4000多萬貫,一年財政收入有一半花在軍費
財政壓力之大,可想而
而這,還是因為沒有大的戰事發生,如果邊境發生戰爭,勢必要招募更多的軍
一年財政所收的六七成都得花在軍費
財政收入,入不敷出,該怎麽辦?
隻能苦一苦百
所以,兩宋以來農民起義頻
百姓都成窮鬼了,能不起義嗎?
看完《會計錄》,趙禎隻覺得壓力山
這樣的財政體係,既不合理,也不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
想要改變這樣脆弱的財政體係,可謂是困難重
不過,再難,也得去做,去改變!
而理財之道,不外乎開源與節
節流,趙禎暫時不考慮,在沒有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和軍事力量之前,閹割他人的利益,不可
而開源就不一樣
把蛋糕做大,肯定比少分蛋糕要
一想到開源,趙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農
小農經濟體製下,農為天下之
提高農民的收入,或者說提高糧食畝產,就是最好的‘安撫’之
老百姓隻要能夠填飽肚子,沒人會跑去造
而提高畝產,不外乎八個方
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推廣良種、合理密植、植物保護、農具改進、加強管理,這八點都是影響畝產的關
農業‘八字憲法’中,趙禎最先選中的是推廣良
在唐宋以前,我國種植的水稻都是粳米稻,粳稻的生育期較長,也可以說是晚稻,大概十月份收
粳米稻生育期長,產量相對高,但是對於土壤肥力、水分要求也高,且不耐
而占城稻則不同,占城稻屬於秈xian)米稻,生育期相對短,最快兩到三個月就能收獲,且耐旱、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適應性高相對粳米
國內最早種植占城稻是福建地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多地少,不利於傳統水稻的種植,而福建沿海,距離占城不
因此,在閩商的帶貨下,早在五代末至宋初,占城稻已經在福建地區普及開
北宋朝廷,也知道福建地區種植的占城
大中祥符五年1012),為防旱災,宋真宗特地派人去福建,取占城稻種,分給江、浙、淮三路,命令當地百姓種
不僅如此,宋真宗在宮城後苑也開辟了幾畝地,專門種植占城
占城稻三月而熟的事,宋朝君臣也知道,宋朝官方也試著推廣過,隻是效率不
效率低,究其原因,大概有那麽幾
一是占城稻屬於外來品種,且速生,和傳統粳米稻晚熟的特性不
二是占城稻的口感偏硬,沒有粳米稻好
三是賦稅問題,北宋朝廷想推廣占城稻,結果夏秋兩稅中,卻隻收粳米,不收秈米占城稻
種了田,產了稻米,結果卻不能繳稅?
老百姓腦抽了,才會選擇種占城稻,哪怕占城稻早熟、耐旱,人家也不願意
至於第四點,則和北宋的考課官吏考核)製度有關
北宋太祖、太宗兩朝,對於官吏的考核更注重實效性,勸課農桑、戶口增益以及剪除盜賊都在考核標準之
但到了真宗一朝,考課製度發生了重大改
一言以蔽之,‘累日月以進秩,循資途而授任’成了考課製度的核
資,積也,蓄也,憑藉
簡單來說,考核官員的核心不再是實務,而是靠年月積累,靠資序,文官滿三年一遷升),武官滿五年一
當然,這裏的遷官指的是寄祿官,不是實際差
但這等考課製度,無疑和地方治理產生了割裂,反正三年一遷官,地方治理的好不好,不重
隻要不發生叛亂,任期滿了,主官拍拍屁股走人,照樣能夠升官發
後來,慶曆年間,範仲淹的上奏的《上十事疏》中,第一條就是‘明黜陟’,矛頭直指僵化的考課製
範仲淹等人主張更易考課製度,恢複祖宗朝的重實務的特
這,無疑得罪了一大批官
點了這麽大一顆炸彈,慶曆新政能夠成功,才是怪
有了範仲淹的‘前車之鑒’,趙禎肯定不會去碰這個雷
起碼,現在還碰不得深水
他要做的事,也不算太難,提供政策作為引
收兩稅時,將粳米、秈米一視同仁,不論是粳米,還是秈米都能交
隨後,再派遣農業技術官,傳播稻種,傳授先進的種植技術,如稻麥複種製、雙季稻
能做到這兩點,老百姓自己就會做出選
屆時,占城稻的推廣作用,絕對會大大加
——————
ps:這裏寫的比較簡略,其實,宋朝的稻種有很多,如江蘇的烏口稻、江西的黃穋禾,嶺南的月禾等,同時也有早稻、晚稻之
全寫,我的水平不夠,大家估計也不愛看,所以,寫的很簡
至於,早晚稻的區分,現代農學將生育期120天以內的稻稱為早稻,150天以上的為晚
另外,據曾雄生老師考證,在占城稻大規模推廣前,江浙淮一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早稻,種的都是粳米
且宋以前的雙季稻,一年兩熟,也是以再生稻為主,再生稻是指種一茬收獲兩回的水
最後,本書的前期概略性的科普占比不少,這一點,是為了照顧一些不太了解宋初製度的大帥比,還望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