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命運之日(2)

字數:8492   加入書籤

A+A-


    

    

    第35章 命運之日(2)

    “諸位髃臣,不在都堂之中,議處國事,不在福寧殿內,守護天子,何以來慶寧宮?”帷幕內的皇後輕聲問著。

    身為左相,王珪持著玉芴,不情不願的上前一拜:“上稟皇後殿下:臣等來此,乃為恭請皇子移殿福寧殿!”

    移殿,就是確定儲位的先聲了。

    因為這意味著,宰臣們已經認定,隻有這位皇子,擁有繼承權!

    這在其他朝代,難以想象。

    卻是大宋,從仁廟開始形成的傳統。

    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

    特別是韓琦,相三帝扶二帝,讓士大夫群體們,迸發出了類似主人翁一樣的意識。

    所以,文彥博才能在朝堂上,公然說出那句話:陛下乃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這種話,放其他任何一個朝代,文彥博的腦袋早搬家了。

    但在大宋,即使強勢如趙煦之父皇,也隻能訕訕的回答:“也不是所有士大夫都反對變法,也有很多士大夫支持的嘛!”

    故此,帷幕後的向皇後,聽到王珪當麵親口對她說出這樣的話後,內心一直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

    隻要宰臣們,已經表態。

    那麽,無論其他人,再做任何其他小動作。

    六哥的地位,都是不可動搖的。

    若是從前,從宰臣們口中,聽到這樣的話,向皇後就會放棄對外廷的一切關注,回福寧殿去念經祈福了。

    可如今,她抱著坐在她膝蓋上的皇子,輕聲道:“既是髃臣之請,本宮不無不允!”

    於是,群臣紛紛持芴長拜,齊聲奏請:“臣等恭請皇子延安郡王移殿福寧殿!”

    王珪與蔡確,更是恭請道:“請殿下更衣!”

    皇子移殿,意義重大,自然要正衣冠以明典禮!

    自唐之後,從先秦時代開始盛行的冕服,就隻剩下了一種使用場景:祭祀!

    所以,宋代冕服,成為了祭服。

    天子一年也未必能穿幾次,至於大臣?大臣不備冕服,參加祭祀時,由朝廷發放,典禮完畢再由有司收回。

    於是,絕大部分大臣,可能一輩子也未必能穿一次冕服。

    朝服則取代了過去冕服的典禮性質,同樣很少穿。

    一般隻有朔、望朝參和百官大起居或者是初次朝見天子時穿戴。

    相應的,唐代的正衙禮,也變成了禮儀性質。

    趙煦自被封郡王之後,郡王朝服年年製作,卻一次也沒有穿過——他又不需要上朝,更不需要坐衙!

    而在他的上上輩子,他也沒有穿過郡王朝服。

    他記得,自己被人從福寧殿後麵抱出去的時候,身上就穿著一件彩衣,裹著一個帽子,就被人放到了群臣麵前。

    所以,這是第一次穿這種等級的朝服。

    朱衣朱裳,這是服色。

    白羅方心曲領,白羅玉帶,白綾襪,皂革靴,這是製式。

    腰間掛上一堆裝飾。

    玉劍、玉佩、錦綬。

    看著似乎和大臣朝服,相差不大。

    實際上,在服章等級上,比宰執大臣所服的貂蟬冠服等級要低,隻比宰執以下的朝臣所服的進賢冠服級別高一點。

    這是有原因。

    皇宋祖製,宰執大臣地位,高於親王!

    親王見宰執大臣,需要向對方行禮,而不是相反!

    這在製度上,將宗室皇族的地位,強行降低,也在事實上抬高了宰臣的威權!

    真正的天子之下,萬人之上!

    趙煦很快就在司衣們的服侍下,穿戴整齊。

    群臣上前一看,都是紛紛持芴道賀:“皇子延安郡王精俊周正,臣等望之,頗具皇家氣度,甚有天家儀態,臣等為皇後殿下賀!”

    帷幕內的向皇後,對大臣們的讚美很滿意,道:“我兒往後,尚需諸位髃臣輔弼保佑!”

    群臣聽著,互相對視了一眼。

    心中都是震撼不已。

    ‘我兒’?

    皇後用‘我兒’稱呼皇子延安郡王?!

    這是什麽時候的事情?!

    我們又遺漏了什麽關鍵線索!?

    群臣,都在心中大駭!

    尤其是王珪,襆頭下的發絲,都已經被汗水打濕!

    自古以來,母以子貴,子以母貴!

    皇後為中宮長秋,國家女君。

    皇後之子,就是嫡子。

    而延安郡王又是長子!

    若延安郡王,果然已是皇後之子,那就是既嫡且長!

    於是,所有人立刻反應過來,紛紛向著帷幕中的皇後道賀:“皇子既蒙皇後殿下親自撫養、保佑,實乃祖宗之幸,天下之幸也!”

    趙煦隻是靜靜的站著,也隻是靜靜的看著,保持著沉默,也保持著他作為一個孩子該有的矜持。

    ……

    群臣簇擁之下。

    趙煦被向皇後抱著,坐上步攆。

    然後,駐守在慶寧宮外的禦龍直們,排成縱隊,將步攆護在中心,向著福寧殿方向而去。

    高太後派來的迎接使者,在前方,指引著儀衛開道。

    一路浩浩蕩蕩,穿過東華門大街,到了內東門下。

    趙煦靜靜的坐著,緊緊的依偎在向皇後的身旁。

    在心中,趙煦知道,看似,他隻是提前了三天來到福寧殿。

    實際上,他已經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首先,他改變的是他自己的命運!

    在他的上上輩子,他的一切,都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被人像牽線木偶一樣,操縱著也控製著。

    不誇張的說,若沒有,向皇後和蔡確以及很多很多人的抗爭與犧牲。

    那個位置,他可能坐不上去!

    趙煦抬起頭,看著他身旁的向皇後。

    這個在他上上輩子,一度在他的生命中隱形的嫡母。

    

    腦海中的記憶在翻滾。

    那個命運之日中,他還能記得的少數雜亂的記憶裏。

    有一個場景,趙煦永世都不敢忘記。

    儲位已定,群臣禮拜之後,紛紛退下去。

    他們要去都堂,將翰林學士草製的立儲製詞簽押。

    而帷幕之中,看似平靜的表麵下,暗流湧動著。

    “總算是如皇後之意了!”高太後輕聲說著。

    年幼的趙煦,親眼看到了,高太後伸出手,在向皇後的胸口戳了一下。

    力道很大!

    向皇後的身體,搖晃了一下。

    年幼的趙煦被嚇壞了!

    等到高太後離開,向皇後走到了趙煦身前,她蹲下身子,將胸口指給趙煦看:“六哥,我這裏還疼呢!”

    趙煦看的仔細,向皇後胸口上麵的皮膚上,一個清晰的指痕,映入了他的眼簾。

    這就是為什麽,在趙煦的上上輩子。

    他無論如何,始終都尊重這位皇後,這位嫡母的原因。

    也是他醒來之後,為何會選擇,緊緊的抱住向皇後的原因。

    這既是報恩,同時也是在爭取掌握主動。

    上上輩子,為君十五年,趙煦比誰都清楚,主動權意味著什麽?

    所以,他一醒來,就抄寫佛經。

    而不是等著高太後,臨時替他去製造輿論。

    所以,他積極的創造了一個‘好學、純孝、聰俊’的人設。

    而不是,讓高太後去告訴宰臣:皇子精俊好學,已誦論語七卷,隻是讀書,略不好弄!

    更不需要高太後,去對群臣們說:相公們立的這個皇子,實在是立的好,自皇帝服藥以來,便手抄佛經,隻吃素。

    他搶在高太後之後,把高太後能做的,可以做的事情全部做了。

    這就叫走高太後的路,讓高太後無路可走!

    於是,他這個儲位,就不再是高太後施舍來的。

    於是,他這個儲位,就不再是高太後扶持著來的。

    是他自己用實力,爭取來的。

    人設、輿論……

    留學現代時的網紅經曆,讓他深深的明白,這種無形的力量,到底有多麽強大!

    當然,趙煦也要感謝他的父祖,還要感謝從太宗開始的祖宗。

    是這些人,將大宋的社會,塑造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也是這些人的努力,才讓他在現代學到的那些伎倆有了用武之地!

    汴京人口,百萬之巨!

    全部是脫離了農業生產,全部是依靠城市生產經營消費的城郭戶。

    這一百萬城市居民,創造了汴京城繁榮的市井生活。

    夜市、瓦子、戲院……

    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催生了類似後世近現代城市一樣的市民文化。

    小報八卦,應運而生。

    雕版印刷,飛速發展,活字印刷也已經出現。

    從土市子的馬行街,到橫跨汴河兩岸的州橋夜市。

    百萬市民,來來往往,晝夜不息。

    馬行街與州橋上的燈火,通宵達旦。

    汴京舊城和新城之中,數十個瓦子中,每時每刻,都擠滿了前去娛樂與消費的市民。

    慶曆興學、熙寧興學,將大宋城市之中的識字人口數量,迅速提升。

    於是,趙煦才能有可趁之機。

    他才能,借著他和向皇後、高太後的互動。

    將自己精心塑造的人設,將自己精心設計的,符合儒家士大夫價值觀的形象,通過向皇後、高太後的力量,傳播出去。

    若沒有列宗列祖打下的基礎,塑造的市民文化風潮。

    若沒有慶曆興學、熙寧興學,創造出來的足夠多的識字人群。

    趙煦知道,他再懂塑造人設,再懂偽裝。

    也是無計可施,也是無能為力。

    如今,他靠著自己的努力,也借著列祖列宗的幫助。

    他終於是,成功的提前三天,主動的被人從慶寧宮中請了出來。

    而不是,和上上輩子一樣,在懵懵懂懂中,在無知之中,被人抱到群臣麵前。

    趙煦知道,他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接下來,他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和其他人的命運。

    然後是整個國家的!

    “朕……為天子!”

    “遲早有一日,這大宋天下,這九州萬方,隻有朕才能呼風喚雨!也隻有朕才能興風作浪!”

    趙煦在心裏輕聲說著。

    他的手,悄悄的攥著向皇後的衣袖。

    在成年之前,他依舊會偽裝好自己。

    注:元豐元年,開封府的總人口,已經突破了170萬!主戶22萬左右,客戶7萬上下。主客比大約3比1.

    所謂主戶,就是有田產的,有產階級,客戶則是無地佃戶。

    熙寧十年數據,開封府一年商稅,已經達到40餘萬貫,在全國統計的財政收入中,非鄉村人口繳納的稅收,占到了總稅收的百分之28左右。

    這還是熙寧十年,元豐八年,肯定比例更高,數字也更多!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