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汴京沙盤

字數:6949   加入書籤

A+A-


    元豐八年六月辛巳(十九)。
    因放經筵,正好沈括求見。
    趙煦於是再次駕臨崇政殿,接見沈括。
    這次沈括不是一個人來的,他帶了宋用臣派去輔佐他的那幾個內臣。
    這些內臣,共同抬著一個用布蓋起來的東西,到了殿上。
    趙煦見著差不多就猜到了那是什麽?
    果然,沈括揭開蓋著的布後,一個微縮的汴京城模型就出現在他眼前。
    趙煦走到殿中,親自觀看這個用泥土塑造而成的汴京模型。
    汴京的規模,讓哪怕在現代留過學的趙煦也是見而驚歎。
    舊城左軍三十六坊、右軍十坊。
    新城東廂九坊、西廂二十六坊、北廂二十坊,南廂二十坊!
    此外還有東京、京東、京西、京南、京北諸廂。
    真正參差數十萬戶,延綿不絕。
    禦街、河流、橋梁、道路……
    作坊、場務、堆垛場,也都可以在這泥塑沙盤模型上找到。
    “這裏就是天馬坊了?”趙煦指著安上門外的一個廂房問著。
    “回稟陛下,正是天馬坊!”沈括回答著。
    “朕聽說三炭場之一,就在天馬坊?”
    “確如陛下所知!”沈括介紹著:“天馬坊炭場,石炭、木炭以四十萬秤為一界,常常堆磊數界,以供舊城日用……”
    趙煦點點頭,這些他自然知道。
    汴京城,是一座以煤炭為燃料的城市。
    在大宋立國之初,太祖、太宗就已經設立石炭場,供給京城百姓燃料。
    畢竟,漢唐定都關中,最後把關中的樹木砍光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而大宋在立國之初,就已經知道了,植被的重要性!
    整條汴河以及京城附近的黃河沿河堤岸上,遍栽榆樹、柳樹,甚至是大宋祖製,同時也是沿汴河堤岸百姓的義務。
    這是有詔書依據的。
    建隆三年,太祖詔:汴、黃河兩岸,每歲委丈吏課民多栽榆柳,以防河決。
    開寶五年再詔:自今沿黃、汴、清、禦等河州縣,除準舊種藝桑棗外,委長吏課民種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母,仍按戶籍上下定為五等,第一等歲種五十本,第二等以下遞減十本。民欲廣種藝者聽逾本數有孤寡窮獨者免之。
    所以,舊黨攻擊堤岸司,最大的理由就是——變祖宗聖法,為一二蠅頭小利,而舍國家河防之重!
    為了錢,樹都不種,你們還是人嗎?
    所以,大宋各地大城市,石炭(煤炭)的使用量非常高。
    已經成為平民百姓的取暖和做飯用的主要燃料。
    特別是汴京,國家有法令,禁止隨意砍樹燒炭。
    能燒木炭的,那都是達官貴人。
    平頭百姓,隻能用石炭為燃料!
    由此,汴京城的石炭使用量,連年新增,而且成為了國家大政!
    大宋在汴京內外,設立三個大型石炭場,專門售賣石炭。
    起初,石炭還抽稅。
    但現在,已經完全罷廢了石炭稅,轉而鼓勵商賈運炭來汴京。
    實在是,石炭和糧食一樣,對汴京城太重要了。
    特別是到了寒冬時節,都堂宰執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石炭價格和供應量上。
    因為,曾經發生過一個特大的人禍——真廟時,駙馬都尉柴宗慶和一批外戚勳臣,趁著汴京嚴寒天氣,壟斷石炭供應,操縱價格,導致當年汴京城內凍死了數百人!
    這還是官府記錄的,沒有記錄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柴宗慶等人,自是賺的盤滿缽滿。
    正是因為發生了這個慘劇,所以自那以後,每到冬天,石炭供應和價格,就成為了都堂宰執關注的重點。
    趙煦的父皇甚至在熙寧七年、十年,都下詔命增設石炭場。
    想著這些,趙煦就問:“沈提舉,百姓燒石炭是如何燒的?”
    沈括看向趙煦,答道:“陛下,石炭放爐子裏燒就是了……”
    趙煦點點頭。
    他自然知道,現在大宋對煤炭的利用,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水平。
    既不知道要洗炭去硫,自然也不會製作蜂窩煤和煤爐。
    更不會知道一氧化碳中毒該如何預防。
    至於燒焦這種高科技,大抵也不懂——趙煦也不懂,隻是聽說過。
    但不要緊,這不有沈括和專一製造軍器局的數千工匠嗎?
    所以,趙煦隨口說道:“沈提舉,格物致知,萬物皆可格……”
    “這石炭,提舉不妨也格一格……”
    “若能格出些道理,說不定可以福澤天下!”
    沈括聽著,心頭動了一下。
    石炭也能格出道理來?
    他看著麵前的少主,忍不住問道:“還請陛下賜教……”
    趙煦於是問道:“沈提舉,石炭可有什麽缺陷?”
    沈括想了想,想起了曾經聽說過的一些事情:“臣聽說,石炭似乎有毒……曾毒死過不少人……”
    “毒在何處?”趙煦道:“這便是可以格的地方!”
    “此外……”趙煦今天心情好,就多說了些:“百姓用炭之法,能不能改良?讓百姓用炭更方便、更省錢呢?”
    說著,趙煦就搖頭,道:“就是這樣一來,愛卿身上的擔子就太多了!”
    “不如,朕叫宋用臣來分擔一下卿的負擔?”
    沈括立刻把腦袋搖的和撥浪鼓般:“回稟陛下,臣如今每日晨起晚歸,從不覺累!”
    “便是休沐之日……”
    然後,沈括就看到了少主那似笑非笑的模樣,連忙恭身低頭,不再說話。
    趙煦也不再提石炭的事情。
    而是看向這沙盤上標注的其他作坊所在。
    一一詢問著沈括,也對照著。
    對於這個城市,趙煦的了解越發深刻。
    汴京城,正如趙煦在現代的老師所言,是一座立足於工商,站在了資本萌芽時代之前的城市。
    城中各坊遍布大小官營作坊數百處。
    民營的作坊更是數之不盡!
    這是一座未被開發的巨大金礦!
    而在大宋,像汴京城這種級別的大型金礦,還有好幾個!
    心中感慨著,趙煦忽然問道:“沈卿,此物可有比例換算?”
    “回稟陛下,臣以飛鳥圖為算,大抵一裏折二寸!”沈括恭身答道。
    說著他就介紹道:“臣曾奉大行皇帝之命,繪製天下州郡圖,亦以飛鳥圖丈量……以百裏折為二寸!”
    趙煦點點頭,這確實是沈括掌握的技術。
    也是當代最先進的丈量技術。
    以鳥飛出的距離折算成比例,沈括算是全世界第一個將比例尺用於地圖繪製的人。
    “往後所有獻來之沙盤,皆寫好比例!”
    “沙盤?”沈括聽著趙煦不經意提起來的詞匯,眼睛亮起來,立刻躬身下去。
    “臣遵旨!”
    大行皇帝就很喜歡給東西賜名。
    無論是武器、城市、河流還是別的什麽。
    所以,沈括對趙煦忽然賜名‘沙盤’來命名他製作的泥塑模型沒有任何意外。
    ……
    送走沈括,叮囑他盡快將京畿地區的沙盤製作好。
    趙煦就命人帶上了沈括製作的沙盤,來到了保慈宮。
    將這沙盤,在保慈宮裏組裝起來。
    兩宮一見,都是眼前一亮。
    趙煦和兩宮介紹一番,兩宮也都來興致,圍著沙盤,指指點點,尋找起街巷來。
    尤其向太後,她長在民間。
    看著沙盤,尤其沙盤上新昌坊所在的地方,以及附近的那一條條熟悉的街巷。
    向太後於是讚道:“巧奪天工!真乃巧奪天工矣!”
    “俞浩再世,恐怕也不過如此了!”
    太皇太後也很開心,因為她少年入宮,長大了才出宮和英廟成婚,成婚後一直住在濮邸,基本沒有時間出去。
    數十年來,這位太皇太後,在汴京城的活動軌跡,不過是開寶寺、大相國寺、金明池、景靈宮罷了。
    她對外界自然是好奇的。
    而趙煦帶來的這個沙盤,滿足了太皇太後的好奇心。
    讓她第一次知道了,她所在的汴京城有多大,也第一次知曉,原來汴京城竟是如此繁華,如此熱鬧。
    趙煦趁機在旁邊說道:“有了此物,日後太母、母後,便可以隨時知曉,汴京城中發生的事情,到底在何處了……”
    “未來甚至可以因此一覽,天下山川河流走勢……知曉萬裏之外的地理地貌……”
    兩宮聽著,眼睛漸漸亮起來。
    她們之前沒想到的事情,現在被趙煦一提就明白了過來。
    這是軍國重器啊!
    於是,兩宮下詔,命沈括在專一製造軍器局中特辟一司,專司沙盤營造一事。
    還撥給內帑一萬貫,作為沙盤司的經費。
    更詔沙盤司所有營造之物,全部送大內,詔粱惟簡、石得一,在宮中大內,擇一靠近福寧殿的偏殿,專門收藏這些沙盤。
    同時,也詔給沈括空頭宣名劄子五份,由他提名並舉薦有功匠人授官。
    這是大宋曆代以來的製度了。
    對那些造出了堪用或者好用之物,涉及軍國的,都會賞官。
    雖然官階很低,大多不入流品。
    但對匠人來說也是一個激勵!
    做完這些事情,兩宮就在趙煦的建議下,命人將這沙盤,送去延和殿便殿。
    並命人在殿中一側,專門開辟一個地方,用來放置沙盤。
    趙煦的理由自然是偉光正的——此以便來日朝會,朝臣上奏言事時,上下可知其所言之處地理!
    注:沈括的飛鳥圖技術,後來失傳了。
    但在北宋,卻被應用廣泛,多次用來劃定國境或者軍州的界限。
    注2:煤炭在宋代應用廣泛,也是汴京城最主要的燃料。
    注3:北宋治河,除了修堤就是種樹。
    所以宋代畫作裏,黃河兩岸,樹木茂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