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安潮下的海賊們(2)

字數:19001   加入書籤

A+A-


    宋武雖然已經被說動。
    但作為一個縱橫外海十幾年的大海賊。
    他自不是一個人。
    手底下有著千來號,跟著他討生活的兄弟。
    所以,他還是很猶豫的。
    擔心官府朝令夕改,更擔心朝廷哄騙他們上岸後,再給他們一刀。
    這樣的事情雖然不多,但也不是沒有!
    所以,他還需要更多的東西來說服自己。
    恰在這個時候,碼頭上的魚獲交易開始了。
    官府派來的官差們,隻是在一旁靜靜的看著,並沒有什麽其他動作。
    這就很反常了。
    “官府派人來,為何不征稅?”宋武奇了,於是對他身邊的文士問道。
    大宋官府,素來是無利不起早。
    而且,各種攤派、加征,無處不在,無所不包。
    文士眯起眼睛,道:“宋頭領還不知道吧?”
    “如今淮南路那邊遭災了,聽說從三月開始就沒怎麽下雨,運河水位一直在降,漕船入京艱難!”
    “這又怎樣?”宋武皺起眉頭。
    大宋天災頻發,又不是今年才有的。
    自景佑以來,隔三差五就有天災發生。
    中間還夾雜著人禍——兩次回河,淹沒了無數州郡。
    而朝廷對這些災禍,能做的不多。
    充其量,也就是賑災,同時招刺流民。
    其他的事情,也就隻能躺平了。
    文士笑了笑,拱手對汴京方向:“當今官家仁厚,見不得百姓受苦……”
    “所以不止遣宋昭宣,將兵南下救災,在淮南等地,疏浚河道,開鑿水井,架設水車……”
    “又特旨募京東采金之民南下協助救災,隻要願意南下救災之人,不止自出內帑,與其工錢,還特旨免其等將來三年采金稅……”
    “更下了旨意,免了我明州販入淮南路各州的魚幹等物的商稅!”
    “此外,我明州漁民的魚獲,也一體免稅!”
    “這可是當今官家的仁政,不止要活淮南百姓無數,更令我明州士紳百姓,皆受恩澤!”
    說到這裏的時候,文士忍不住的驕傲起來。
    大宋地方上,各路、各州甚至各縣,都築起了高高的稅卡。
    往日裏,浙江路的商品,在本路都是舉步維艱。
    所謂: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如是而已。
    但,當今官家推恩,讓明州的魚幹,得以免稅直入淮南。
    這對明州人來說,等於打開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而且淮南控扼運河,輻射四方。
    明州魚幹,打著賑災的幌子,滲透了進去後。
    明州的海鹽也跟著殺了進去——魚幹身上裹上一層海鹽,是不是很合理?
    就這一兩個月,明州就已經有很多人發家致富了。
    沿海的漁民,更是歡喜鼓舞。
    現在,出海打的魚獲,再也不擔心賣不到了。
    隻要到岸,就會被商賈立刻買走。
    商賈買回去後,直接醃製、曬幹,裹上海鹽,裝上船舶、車馬,直接打著賑災的幌子,賣去淮南——好多人還沒有走到淮南,就已經賣掉了魚幹。
    浙江路本地的市場,就能消化這些東西。
    同時,各地的私鹽販子,現在也參與了進來。
    那些消息靈通的大鹽商們,現在都跑來明州,薅起朝廷的羊毛來了。
    最初,他們隻是單純的來買魚幹,用賑災魚幹的名義,掛羊頭賣狗肉去賣私鹽。
    可到了明州後,他們發現明州的海鹽價格,非常便宜。
    於是紛紛大手筆的采買。
    所以,如今的明州,不止是魚幹行銷各地。
    明州海鹽,也趁機滲透到了浙江、淮南各州。
    甚至打入了揚州、江寧等地的市場。
    明州會館,據說都已經在揚州開起來了。
    這是明州商賈的黃金時光。
    自古以來,明州商賈還未有像今天這般風光的。
    當然,這也難免會引起別的地方的嫉恨。
    道路上難免有衝突。
    但這些都是小節。
    作為明州人,文士對現在的局麵,非常滿意,對汴京的官家更是無比孺慕——什麽是聖天子?這就是啊!
    宋武聽著,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議。
    什麽時候,趙官家這麽大方了?
    居然肯為了受災的百姓,而減免稅收?
    等等……
    魚幹賑災?
    魚幹賑哪門子的災?
    賑災不應該運糧嗎?
    難道,汴京的官家,在‘何不食肉糜’?
    但宋武那裏知道,現在在淮南當地救災的主力,不是汴京的那幫禁軍大爺,就是從登萊等地南下的‘英雄好漢’們。
    無論是禁軍的大爺,還是‘好漢們’。
    都不是那種會委屈了自己的人。
    每天吃食,都要吃好喝好。
    現在,淮南各地的救災現場,哪天不是炊煙嫋嫋,各種海魚幹蒸肉、煮湯?
    這些人加上宋用臣在淮南本地,招募的青壯民夫和征調的當地禁軍、廂軍,加起來十幾萬人。
    這些人每天人吃馬嚼的,消耗掉的都是天文數字的魚幹、海貨。
    於是,盡管宋用臣實實在在的把工錢和賞賜都兌現了。
    但,在這些人大手大腳的開銷下,他回頭一算賬,發現朝廷批給他的賑災款,兩個月下來,居然還剩下了三十多萬貫!
    因為,在那些禁軍大爺還有英雄好漢們的帶動下。
    淮南本地的青壯民夫還有禁軍、廂軍,很快也沾染上了大爺和好漢們的習慣。
    每天做完工,非得吃好喝好。
    完了,晚上還得去附近的瓦子勾欄裏瀟灑一番。
    聽聽小曲,看看相撲,小賭一把,甚至找個小娘子,溫柔鄉裏走一遭……
    這些人很快就發現,他們的工錢不夠用了。
    於是,英雄好漢們把自己淘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給填了進去。
    禁軍大爺們,則將他們過去在汴京城了給人修院子、鑿井子賺到的錢,也都差不多填在了工地上。
    某位神衛軍的指揮,甚至在某州的工地瓦子上,一口氣消費數千貫,硬生生的靠著鈔能力,捧起了一位才女名妓!
    在這樣的氣氛下,淮南當地的青壯民夫與禁軍、廂軍很快就學壞了。
    除了少數意誌堅定的人外,大部分人,都是在卯吃寅糧。
    甚至已經出現了欠了一屁股債的人。
    新的循環,已經開始了。
    所以,魚幹、海貨,現在在淮南,還真是賑災的必需品。
    因為,救災的主力,需要這些廉價的吃食,來維持體力,來保證士氣。
    所以,朝廷派去調查的禦史,回頭就報告了都堂——魚幹免稅,誠乃善政。
    因為魚幹一石,抵得上數石稻麥。
    而其價格,也隻堪堪比數石稻麥稍貴——淮南承平時,鬥米百錢,如今遇災,米麥價格飆漲,民間鬥米已數百錢。
    而從明州、登州運過去的魚幹、海貨。
    重鹽且營養高,數量多,價格便宜。
    一斤標準的上好魚幹,在免稅後,也就七十錢而已。
    雖然宋用臣過一手,要賺上一筆——提舉都大淮南修河官署出售的魚幹要百錢一斤。
    可依舊是供不應求。
    宋武不知道這些,自是難免疑慮。
    不過,很快的,宋武就發現了,那些靠岸的漁船上,抬出來的魚獲有些多。
    不!
    應該是誇張的多!
    而且,幾乎所有漁船的船艙裏,都在抬出一框框的魚獲。
    而且,他也很快發現了,這些漁民捕獲的,似乎都是同一種魚。
    作為一個在海上討生活的海賊。
    宋武自是認得那種魚。
    那是石首魚!
    在明州外海的一種極為常見的魚類。
    他的寨子裏,也常常會捕獲這種魚。
    但問題是……
    統一且大量大規模的捕獲這麽多石首魚……
    怎麽做到的?
    於是,他忍不住問道:“先生,怎昌國這裏捕的都是石首魚?”
    文士笑了笑,答道:“不瞞頭領,此乃陳明府奉旨意,授予我明州百姓的一門皇家秘法。”
    “頭領應該知道,這石首魚,也叫王魚、黃魚……所以,它們也是受王氣驅使的……”
    “而陳明府奉旨意,授我明州漁民秘法,乃在海上密布漁船,結成大陣,將那魚群驅趕到一起……”
    “然後,漁民以竹竿放入水中,敲擊竹竿,隻消片刻,所有石首魚便盡皆昏厥,落入網中……常常一網就是數千條,甚至近萬條……”
    “真乃神乎其技,天家之威也!”文士激動的說道:“明州漁民,皆因此感恩戴德,酬謝天恩呢!”
    事實上,現在明州的漁民,在將魚群驅趕到一起後,將竹竿放入海中,會一邊敲擊,一邊麵朝汴京方向,口呼萬歲。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海麵上一群又一群銀色的大魚,接二連三的漂浮起來。
    於是,他們跪在船上,又哭又笑,對著汴京方向,又拜又叫。
    捕魚,從未像他們現在這麽簡單。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登州近海。
    石首魚魚群,每年春夏的洄遊,讓漁民們喜極而泣。
    這才是現在魚幹廉價的原因。
    石首魚,在現代叫大黃魚。
    在如今這個時代,在山東、江浙近海的數量,以百萬噸計算。
    明州和登州,剛剛萌芽的原始近海捕撈,對這種以百萬噸為規模的魚群,根本造不成任何傷害。
    甚至連防禦都沒有破。
    但,在宋武眼中,當他看到,漁民們從上百艘漁船裏,搬出了數千筐的魚獲。
    這些碩大肥美的魚獲,密密麻麻堆磊在碼頭上。
    商賈們帶著夥計,用著大稱,一筐筐的收購著。
    雖然收購價很低——品相好,個頭大的一斤不過十來錢而已。
    而其他魚獲,不過七八錢一斤。
    可是一艘漁船,常常能有數百斤甚至上千斤的魚獲。
    所以,這些漁民常常能拿到十幾貫甚至數十貫的銅錢。
    這讓宋武看的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
    他舔著舌頭,呼吸著。
    招安!
    我也要招安!
    哪怕招安後,官家不給他官當。
    他帶著兄弟們,一起打漁也可以發家致富!
    於是,宋武不再遲疑,直接和這文士道:“當今官家聖德至斯!某若再冥頑不靈,那就真的是良知盡喪,愧為人子了!”
    “請先生回稟明府……”
    “某,宋武,感佩朝廷恩典,願受招安,從此為大宋臣民,食官家俸祿,至死不悔!”
    文士握住宋武的手:“頭領能知大義,率眾歸明,吾必上稟明府,言說頭領忠義之事……”
    “旬日之間,官府招安使者必入頭領水寨!”
    “屆時,頭領受了招安,直去明州城中,接受官身便可。”
    ……
    宋武在這天下午,乘上一艘快船,沿著昌國複雜的海岸線,向前航行,穿過岱山島,進入了一座在岱山以東的海島。
    這裏是他的老巢。
    上百艘的大小船隻,密密麻麻的停泊在島嶼深處的一個海灣。
    而他的水寨,也就設在了這個海灣盡頭。
    當宋武回到水寨,當即召集了他手下的大小頭目——海上的海賊頭目,基本都是操船的船長。
    這很好理解——船行大海,船長的經驗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
    因為大海上,任何一個錯誤,都可能導致船毀人亡。
    宋武將這些船長召集到一起,說了他應邀在昌國的見聞,也講了現在官府的政策。
    船長們聽完,頓時都按捺不住了。
    “宋哥哥,官府真的肯赦免我等?”
    “哥哥,朝廷真的肯給俺們差遣?”
    “俺們真的可以上岸,不受官府追緝?”
    船長們亂糟糟的問著。
    宋武見著,在心中歎了一聲,雖然他已經決心接受招安,但多少還是有些心涼,但這就是外越人。
    自古以來,外越人都是‘海外孤忠’——隻要朝廷(不管哪個朝廷),肯接納他們,肯給他們一條出路,基本都會感恩戴德的欣然上岸。
    海上討生活的艱辛,是外人無法想象的。
    荒島上,缺衣缺食,無醫無藥。
    海上潮濕,各種疾病叢生。
    好多人三十來歲,就已一身的病,連刀子都拿不起了。
    孩子們更是很難長大。
    宋武的妻妾給他生了八個孩子,卻隻活下來一個,其他都夭折了。
    於是,他微微點頭:“某已經決心,接受招安,等官府招安使者到,就帶兄弟們一起去明州,拜了明府,受了官家的官職,與兄弟們登岸!”
    於是,整個水寨一片歡騰,好似過年了一般。
    宋武瞧著水寨中的景象,也是歎了口氣。
    然後悄悄的找到了他的弟弟宋文,同時也這寨中的二把交椅。
    兄弟兩人徹夜長談。
    最終做出了決定——大哥宋武帶上所有願意上岸的,去明州受招安。
    弟弟宋文,則帶著剩下的人,繼續留守這座水寨。
    這是為了以防萬一,留下一條後路。
    若招安後,一切順利,紮下根後,再來接宋文。
    而類似這樣的事情,在過去幾個月已經發生了好幾次。
    在未來,還將不斷發生。
    ……………………
    明州治所在如今乃是覲縣(今寧波市覲州區)。
    此時此刻,執掌著明州大權,並兼任著提舉明州市舶司的朝散大夫、直龍圖閣陳睦,正恭恭敬敬的將帶來的貢品,放到一個小小的墳塋前。
    小小的墳丘前,有著數不清的祭拜痕跡。
    都是過去數十年,曆任的明州知州以及覲縣縣令還有當地士紳們祭掃留下的痕跡。
    墳丘上無碑,這說明死者年紀很小。
    然而,墳塋前明顯的祭掃痕跡,又說明了死者的身份極為顯赫、特殊。
    以至於,最近十幾年中,不止官府不斷祭掃。
    地方士紳甚至百姓也都來祭拜過。
    顯然死者的父祖,不僅僅位高權重,而且還在覲縣甚至明州有著極高的威望。
    而符合這個條件的人,隻有一個人——故宰相、守司空、荊國公王安石。
    於是,這座墳塋的主人,也就呼之欲出了。
    王安石早夭的長女,也是他最喜歡的女兒——王覲。
    這個,在他在覲縣為官時出生,同時也不幸早夭於此的小女孩。
    恐怕永遠不想到,在其死後將近三十年的今天。
    依然有著無數陌生人,紛至遝來,前來祭掃。
    而今天是王覲的忌日。
    所以,不止陳睦這個待製級別的明州知州親自祭掃。
    明州士紳們,更是排著隊來上香。
    這可不僅僅是因為,王覲是王安石愛女。
    也是因為,明州素來就是新學的根據地和發源地。
    明州士人,基本都是新學門生。
    不客氣的說,這裏就是新學的大本營之一!
    陳睦靜靜的看著自己麵前的小小墳包。
    他沒有回頭,隻是默默的說道:“小娘子,您的妹妹,如今與吳氏和離了,恩相的願望終於達成了!”
    恩相的女兒,嫁給了吳充的兒子。
    這是很多新黨大臣,所無法接受,卻又無可奈何的現實。
    因為吳充是死硬的舊黨頑固。
    不止在王安石在朝時,與新黨為難,其在王安石罷相後,幾乎毀掉了新法。
    所以吳家是新黨大臣眼中的眼中釘!
    絕大多數新黨成員,寧願和司馬光和解,也絕不會給吳家好臉色。
    現在吳、王兩家的婚姻,終於以和離結束。
    新黨大臣們無不彈冠相慶。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事情過程中,宮中的官家表現出了耐人尋味的態度。
    吳安持——他親手關進太學的。
    吳家和王家和離的事情,他看似沒有參與。
    但實際上呢?
    明眼人都知道,在吳安持被送入太學後,吏部的王子韶還有太學的陸佃,為什麽敢明目張膽的針對吳家,背後要沒有宮裏麵的支持,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的。
    而吳家在這個過程裏的表現,更是證明了這一點——素來依仗著家世,喜歡告狀的吳家人,這次安靜如雞,連慣用的撒潑打滾都沒有用,不過半個月,就乖乖的將王家人昔年的嫁妝,原封不動的送回了江寧。
    吳、王兩家的婚約,在沒有驚動任何人,同時也在無數人的注視下,悄然結束。
    這意味著什麽?
    聰明的新黨大臣們,已經在彈冠相慶了——先帝果然交代過官家啊!
    隻等官家親政……我等就將再次高舉介甫相公的新法旗幟,再次開始變法。
    但舊黨元老和大臣們,也保持著沉默。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畢竟,那些元老,個個都是老狐狸,都成精了。
    他們保持沉默,恐怕也得了宮裏麵的某些承諾,至少是看到了宮中態度。
    看著麵前的小小墳包,陳睦再次低頭拱手一拜,然後,他轉身看向他身後的官吏與士紳。
    明州,作為介甫相公新法的悟道之地,同時也是新學的發源地——介甫相公就是在覲縣縣令任上開始講學的。
    自然,上上下下都是新黨成員。
    陳睦就任明州後,奉旨意在明州大興船廠,鼓勵捕魚,減免船舶和捕魚的稅收。
    最近更是開始大量的進行免稅。
    在來自朝廷的政策支持和陳睦主持下,明州的商業氛圍越加濃厚,受益人群不斷增加。
    新法的支持率,自是一路走高。
    如今的明州,已是真正的新法根據地了。
    “有勞諸公今日來此祭掃,在下謹代表恩相王公,拜謝各位明公……”
    雖然陳睦從未在王安石門下求學,他也不是王安石提拔的。
    但,沒有王安石變法的話,依他的資曆和背景,哪裏可能四十來歲就身居高位?
    他又去那裏,得到當今官家賞識?
    所以,陳睦很識趣。
    自到任明州,就事事以‘介甫相公門生’自居。
    將自己打扮成了鐵杆的荊國公擁躉。
    這既是為了方便施政,也是在向汴京表態。
    明州上下的官吏、士紳們,紛紛拱手:“謹從明府之命。”
    便在陳睦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回到明州的羅城中。
    一入城,便是一派繁榮的景象。
    明州,本就是一個商業城市——太宗淳化年間,明州便已開港,設置市舶司,廣迎海外商賈。
    於是,萬裏之外的異域商賈,紛至遝來。
    明州商業風氣開始興盛。
    如今,明州羅城的商業氣息,更是濃厚無比。
    到處都是倉儲。
    沿江的碼頭上,更是堆滿了各種商品。
    大量船舶,日夜往來不息。
    在這裏便是異域之人,也不算罕見——常常能看到真臘、占城乃至天竺、大食之人。
    如今,又因為陳睦奉旨鼓勵私營造船業。
    這羅城內外,一個個大奧,開始湧現。
    都是明州士紳、商賈,從明州官府借了低息貸款,又受了官府的技術分享建立起來的。
    這些在陸地上,就可以建造船舶的大奧,規模大小不一。
    在最大的那三個大奧中,現在已經在建造,結合天竺、大食商賈的船舶特點,又運用大宋船舶技術的新式海船。
    這種海船,吸收了天竺、大食人乘坐的船舶所用的船帆——開始使用三角帆來驅動,力求讓未來的大宋海船,也可以和那些大食商船一樣,縱然逆風也可以航行。
    為此,陳睦還聘請了好幾位來自大食的善於製造船帆的大匠。
    同時,船體則采用了大宋的技術。
    大量使用水密艙,采用三副舵設計,並運用了來自吉州、溫州等地的多種成熟設計和技術。
    最後建成的船舶,將重兩千料,長三十丈(大約九百到一千噸排水量),可運數千石到一萬噸的糧食或者商品。
    不止如此,三個大奧中,如今在建造的巨艦,所用技術雖然大體一致。
    但其船體和艦船外觀,卻都不相同。
    換而言之,那是三種不同風格的艦船。
    自然,私營船廠不可能做這種事情。
    這隻能是明州官府的意誌——準確的說,應該是陳睦傳遞的汴京官家的意誌。
    這也是,那三家士紳,接受官府貸款的條件——為汴京官家,設計建造一款,能夠在近海、遠海之中,安全航行,同時運輸大量貨物、糧食的運輸船。
    不考慮海上作戰要求,純粹隻追求運輸、安全和航行穩定。
    陳睦帶著眾人入城後,在去往州衙的路上,剛好路過那三個正在建設的大奧。
    他騎在馬上,看著大奧中,那些正在揮汗如雨的船匠。
    嘴角露出笑容來。
    隻待這些巨艦下水、適航成功。
    他就可以向汴京表功了。
    ……
    元祐元年六月癸巳(20)。
    大宗正趙宗晟上書:右武衛大將軍、康州團練使趙叔盎,四次唐突,已累放罪,顯無忌憚,乞治罪!
    從之,以叔盎犯律,特展磨勘四年。
    都堂奏:乞罷承議郎、都大提舉成都府永興軍等路榷茶、買馬、監牧公事陸師閔,並降授奉議郎、主管東嶽廟。
    這是被韓絳的孫子,韓宗道牽連的倒黴蛋。
    不止被降授,還被一腳踢到了東嶽廟,去管東嶽廟裏的神仙香火去了。
    這在現代,基本對等於被流放宗教局、工會。
    理論上,他這輩子都沒辦法翻身了。
    不過,趙煦對此人顯然有著自己的打算。
    所以,在都堂熟狀到了趙煦手裏的時候。
    他抹掉了陸師閔流放的去處。
    這麽優秀的理(刮)財(地皮)小能手,怎麽能把人生大好歲月,用在東嶽廟的神仙們身上?
    應該為大宋天下中興,奉獻自己的才智才對!
    所以,趙煦大筆一揮,改成了:責授邕州右江安撫副使。
    讓這位元豐時代,以朝官身份,在成都府和永興軍,就差沒把當地商賈們的錢包掏空的能吏去廣西和呂嘉問搭班子了。
    趙煦的文字到了都堂,都堂宰執,自然沒有異議——本身除授官職,就是天子權柄。
    何況,趙煦對陸師閔的發落,明顯更重——邕州右江安撫司,那可是在交州北方,化外蠻荒之地。
    比嶺南更南方!
    自古就是瘴癘險惡之所。
    搞不好連荔枝都沒得吃!
    這在大宋朝野士大夫眼裏,妥妥的貶嫡,而且是重貶!
    陸師閔本已待罪回京,得了旨意,立刻就被官差押送著,踏上了前往邕州的漫漫征途。
    他出京數日後,在京西就遇到了,燕辰統帥的禦龍直和軍醫隊們的凱旋隊伍。
    目瞪口呆的看著,這些本該在交趾瘴癘濕熱之地病死的禦龍直和軍醫們,大包小包的滿載著各色布帛、金銀,同時還帶著大量交趾婦女的隊伍。
    特別是禦龍直的士兵們——他們身邊跟著的,基本都是身高體壯的健婦。
    每一個身高都在五尺六寸(大約180左右)上下。
    看的陸師閔懷疑人生——什麽情況?
    他們在交趾做了什麽?
    難不成,這些家夥把整個交趾所有身高及格的婦人都充了自家口袋?
    而陸師閔的想法,極為正確。
    在戰爭中和戰後,燕辰統帥的禦龍直士兵們,對金銀、絹布什麽的,幾乎沒有什麽爭搶的積極性。
    反正,也沒有人敢虧待或者短了這些天子身邊的禁衛——何況他們手裏,還有著官家禦賜的火器,動若雷霆,擲則糜爛數十步。
    所以,他們將精力完全放在了另外一個方麵——搜羅符合禦龍直審美的婦女。
    而眾所周知,大宋的禦龍直們的審美,與其他所有人都不同。
    他們不追求漂亮,也不在乎性格。
    他們對自己的妻妾,隻有一個要求——身材高大、健壯。
    越高大,越健壯的婦人,越符合他們的要求和審美。
    百年來,禦龍直們娶妻納妾都是如此。
    奈何,大宋天下,特別是開封府附近,符合他們要求的婦女太少了,僧多粥少,競爭激勵,好多人二十好幾了,都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妻子,可急壞了!
    這次南征,燕辰帶去禦龍直將士,就像是掉進了米倉裏的老鼠——交州北方州郡所有健壯高大的適齡婦女,都被他們歡天喜地的娶走了。
    好多人一下子就解決了自己的終身大事,美滋滋!
    甚至有幸運兒,一口氣連娶帶納,帶回了三四個身材高大健壯的交趾婦。
    喜得是連走路都飄飄然了。
    陸師閔在道左,見著這些耀武揚威的招搖過市的禦龍直們。
    原本灰暗的內心,似乎燃起了希望。
    “或許,這邕州右江安撫副使,並不像吾想象的那麽可怕……”
    “興許,吾還能有回朝的那一天?!”
    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
    在六月癸巳日這天,趙煦在改了陸師閔的命運後,就在燕援率領的禦龍直護衛下,乘上禦攆,出了皇城,到了開封府。
    今天,是靖安坊的‘汴京學府’開售的日子。
    也是‘汴京學府’的展示區,正式對外公開展覽,接受未來的‘業主’們考察的時候。
    趙煦雖不能親臨現場親自看一看。
    但,他還是想要坐鎮在開封府,以便第一時間就收到來自靖安坊方麵的消息。
    ……
    趙煦的車駕,進入開封府的府衙,蔡京率領著開封府上下官吏出迎的時候。
    在開封府府衙東方,東華門外,馬行街以北的靖安坊外,已是人山人海。
    孫賜帶著下人,擠在人群中,緊張的看向那大門緊閉的‘汴京學府’。
    他有些緊張,生怕自己搶不到靖安坊的房子——這樣一來,他如何向世人證明,他是當今官家的走狗呢?
    你連官家的房子都沒有買到,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官家的走狗?
    笑死人了!
    和孫賜同樣緊張的還有黃良。
    黃良甚至比孫賜還緊張——因為他做的買賣,完全就是靠著皇權庇護,才能展開的營生。
    一旦,他不能證明自己的忠誠,甚至哪怕是忠誠被懷疑——黃良都知道,自己是有死無生的。
    有的是人,願意將他這個忠誠度不夠的商賈踩死,然後取而代之。
    所以,黃良為了確保自己今天可以第一個衝進去,並在‘搖號’中搶到房子——越多越好。
    他不僅僅提前,交了整整十套房子的認籌。
    今天他還特地雇傭了數十名汴京城裏有名的‘有活力人士’。
    個個都是精壯孔武的漢子。
    以確保自己在靖安坊開門的瞬間,順利衝進去,並第一個開始搖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