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章惇是下一個王安石?

字數:9368   加入書籤

A+A-


    榆林巷,呂公著祖宅。
    絲竹管樂之聲奏起,歌女翩翩起舞著。
    呂公著、韓絳兩人,並坐在一起,看著在堂上,正在咬著耳朵,說著悄悄話的韓諭、呂好問。
    兩位宰相都是欣慰的一笑。
    “晏元獻公詞曰:家人並上千春壽,深意滿瓊卮。綠鬢朱顏,道家裝束,長似少年時!”韓絳感慨著:“看到諭兒與好問侄孫,老夫便想起當年與晦叔在此地的種種……”
    “昔年,晦叔與老夫,也是如此年紀,也是如此良夜,也在這明月下,少年同坐,把臂同歡……”
    呂公著聽著,也是感慨一聲,萬分的懷念。
    舊年,韓家三昆仲,與他呂家三兄弟,都是在這榆林巷的祖宅相識相知的。
    兩家人的子弟裏,他呂公著年紀最小,也最受到哥哥們的關照。
    然而,如今一切物是人非。
    他的長相呂公綽、從兄呂公弼先後去世。
    韓家的韓維、韓縝,則都分落在天涯,下次再見,不知道是什麽時候了。
    韓絳繼續說道:“明歲正月,老夫就打算上表致仕了!”
    “啊!”呂公著震驚的說道:“公何出此言?”
    “自公輔政以來,國事日漸好轉,朝野上下安定,王師克凶擒醜,四夷來朝……”
    “公正是大展抱負之時,怎起了去意?”
    韓絳搖著頭,笑道:“老了!老了……”
    他笑眯眯的拿起酒杯:“孫伯純(孫冕)詩雲: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他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謀泉石養閑身!”
    “老夫今年七十有四,是該致仕,退位讓賢了。”
    呂公著聽著,若有所思。
    他聽出來,韓絳話裏麵的意思了。
    因為孫冕的詩還有後半闕: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西又見陳,寄語姑蘇孫刺史,也需重抖舊精神!
    孫冕寫完這首詩,辭官而去,退隱山林。
    所以……這是在說給他聽呢!
    這是在點醒他——呂晦叔啊,你年紀也老大不小了,該考慮怎麽風風光光的退下來了。
    重點是——不要攔著年輕人的上進路。
    免得讓年輕人看著生厭,給子孫平白的招惹禍端。
    可呂公著哪裏舍得?
    他的抱負和理想,還沒有施展呢!
    所以,他隻是笑笑,就舉起酒杯:“還請韓公滿飲。”
    韓絳也不再提這個事情了,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這種事情,點到為止,聽得進去,聽不進去,都和他無關。
    便轉移開話題問道:“晦叔聽說了沒有?”
    “嗯?”
    “今日,李邦直麵聖時的那些事情……”
    呂公著點點頭,這個他自然清楚,因為這個事情就是他慫恿李清臣去做的。
    準確的說,是都堂今日輪值的宰執們的共同推動的。
    大家一起鼓動、暗示、慫恿著李清臣當這個出頭鳥。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大家都看出來,李清臣在躍躍欲試,所以輕輕推了一把而已。
    大家都是很想進步的。
    哪怕是呂公著這個宰相,也是這樣。
    在大宋,哪怕做到了宰相,進步空間依然非常巨大。
    爵位、食邑、待遇。
    以及致仕後享受的朝廷禮遇。
    更何況,當今天子還開創性的發明了元老輔政的概念。
    看看文彥博如今享受的待遇。
    呂公著心中如何不起念想?
    如何不想將來也混一個太師、司空的頭銜,然後被拜為‘平章軍國重事’,享受一把宰執起肩輿,禦前減一拜的待遇?
    呂公著道:“李邦直麵聖後,便去了慶壽宮,上稟兩宮,兩宮詔準,命付學士院草製。”
    “如今,學士院裏的範堯夫和刑和叔,當在連夜草製製詞,隻待明日宣麻除拜。”
    章惇進封高平郡開國侯、超授正議大夫,並兼安南道宣撫使。
    這肯定是要宣麻,以表重視。
    狄詠雖然不能直接正任,但是,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這個官職,屬於傳統的三衙管軍之一,自然也要宣麻拜將,以示鄭重。
    “宮中沒有人說閑話吧?”韓絳問道。
    “誰敢離間天家?”呂公著嚴肅的說道。
    此事,慶壽宮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都得不知道。
    不然,就不體麵了!
    韓絳嗯了一聲,對此不再做點評。
    他今天特意休沐在家,就是不想攪進來。
    韓絳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很清楚。
    回朝就是來當補鍋匠的所以有些事情,心裏麵清楚就行,參與就免了。
    “從官家對章子厚的安排來看,章子厚恐怕會在廣西再任一兩年了。”韓絳沉吟片刻後問道:“對此,晦叔有什麽看法?”
    呂公著鄭重的點頭:“一兩年後,章子厚必將因此拜相!”
    “而且,還將是身負天下之望,如東晉謝安石、熙寧王介甫一般,挾朝野人望回朝秉政!”
    韓絳聽著,皺起眉頭來,問道:“晦叔此話怎講?”
    章惇結束廣西任期後,回朝拜相,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
    但,如同謝安石、王介甫一樣?
    這就誇張了吧?
    謝安石姑且不說,王安石當年是怎麽到的那個地步的?
    別人不知道,他韓絳還不清楚?
    當年,他和他的兩個弟弟韓維、韓縝,還有現在在場的這位呂公著以及其兩個兄長呂公綽、呂公弼。
    天天在先帝耳邊,複讀著:王安石天下奇才,必可匡政救時!
    同時,大家輪流拿著王安石的文章和詩詞給先帝看。
    那時候,先帝還是穎王!
    此外,王安石自己還自帶流量。
    嘉佑四友之名借著天聖四友的流量,名動天下。
    同時王安石本身的政績和道德、文章,也非常過硬!
    即使如此,這也是花了十年以上時間,才造出來的聲勢。
    章惇憑什麽在短短一兩年內,就達到那個地步?
    韓絳對此表示深深的懷疑。
    呂公著卻是歎息一聲,悠悠的說道:“韓公可知,近來,京師之中,高、向、曹、劉、楊、王等家的旁支族人,紛紛南下……”
    “其姻親也都在紛紛運作著,淮南六路發運司、江南西路、荊湖南路等地的轉般倉的差遣……”
    “就像去年,他們覬覦著三門白波發運司裏的差遣一樣。”
    韓絳聽著,神色變得凝重起來。
    去年年底,京城中曾出現過一股熱潮。
    朝中那些和外戚家族關係密切的朝臣們,特別是高家、向家的親戚,忽然集體想去三門白波發運司為國分憂。
    韓絳當時就感覺到不對,及時插手,雖然最終沒能完全阻止外戚們的裙帶進入三門白波發運司,但至少控製住了這個衙門,沒有讓這個事關國家社稷的重要漕運官衙,被外戚們占領。
    即使如此,韓絳依然提高了警惕。
    甚至還專門和陝西的範純粹、永興軍的鄧綰打過招呼。
    就是怕那些家夥亂來!
    不過,後來韓絳發現,那些去了三門白波發運司的外戚裙帶們。
    好像並沒有急著撈錢,反而幹了不少實事。
    甚至利用關係,從朝廷這裏搞了不少政策去。
    建立了好幾個修理漕船的船廠,還給纖夫們加了工錢,雖然不多,卻也是破天荒的事情!
    當時,韓絳驚呆了——這是怎麽回事?
    這完全不對啊!
    大宋的外戚們,哪次出去不撈錢?不坑人的?
    怎麽?難道聖人的文章道德,連外戚也能感化了?
    後來他才知道,這是高家、向家人在給他們的買賣鋪路。
    這兩家外戚和他們的這些親戚,在熙河路那邊,圈了好多地,種了以十萬畝計的木棉。
    就等著今年,木棉豐收後,運回汴京換錢。
    於是,這些外戚的行為,就變得很合理了——大宋的外戚,就這個樣子。
    隻要有錢賺,那動作比誰都積極、勤快,而且為了賺錢,賺大錢,他們是很舍得的,根本不會摳摳搜搜。
    想到這裏,韓絳看著呂公著,問道:“廣西那邊和熙河一樣?”
    “嗯!”呂公著點頭:“高遵惠在新得的交州八州以及過去右江的羈縻州中,種了很多甘蔗!”
    “甘蔗?!”韓絳驚了,他自然知道甘蔗——皇佑三年,他出任江南安撫使,南下賑災,回朝的時候,路過揚州,知道揚州市麵上有賣甘蔗的。
    打聽後才知道,這甘蔗是蘇州、明州等地的特產。
    甘蔗很甜,還可以拿來榨糖。
    大宋市麵上現在的紅糖,基本都是從蘇州、明州那邊來的。
    “交州能種甘蔗?”韓絳目瞪口呆。
    蘇州、明州什麽氣候?
    交州什麽氣候?
    什麽情況?
    呂公著道:“老夫一開始也很詫異。”
    他早年在揚州做過官,也是在揚州認識的王安石。
    自然對甘蔗很熟悉。
    “但,現在來看,交州就是比蘇州、明州更適合種甘蔗!”
    “聽說,那邊種的甘蔗,不止長的比蘇州快,還長的更高、更大!”
    “不瞞韓公……”呂公著神色複雜的說道:“我家那個家賊呂嘉問……前些時日寫信給呂希純,與其言:交州八州,已種甘蔗數十萬畝,年底便能有第一批蔗糖,通過水路運抵江南、京城了……”
    韓絳聽完,整個人都愣住了。
    “年底就能出蔗糖?”
    他想起了,熙河路那邊的報告——熙州木棉,阡陌連野,縱渠相交,人皆以為喜!
    能不高興嗎?
    汴京城的吉貝布,一匹就要二十貫。
    質量差一點的都要十來貫!
    他們種的哪裏是木棉?
    分明就是錢!
    而韓絳想不明白——熙河那邊,天氣那麽冷,土地又那麽貧瘠。
    連小麥種下去,產出都很少。
    木棉這種崖州的東西,怎麽就能長的那麽好?
    現在,本來隻在明州、蘇州等地才有種植的甘蔗,又莫名其妙的在交州長勢良好了。
    韓絳感覺,自己的腦子有點亂了。
    “所以啊,老夫才說,一旦章子厚回朝必定拜相!”呂公著悠悠的說道:“而且,還是挾天下之望,一如當年王介甫般入朝秉政!”
    這是他擔心的事情。
    章惇是王安石發現、提拔起來的心腹。
    可以這麽說,若沒有王安石的賞識、提拔和推薦,就以章惇當年那個浪蕩的名聲。
    他這輩子都不可能升到待製,更不要說拜相了。
    而章惇的性格,雖然不像王安石那麽執拗。
    可這個人也不是什麽善茬!
    想當年,章惇科舉,進士及第,卻因為族兄章衡考了狀元,便幹脆扔掉了到手的敕誥,選擇下次再戰!
    果然,嘉佑四年,人家再次應試,考了第五名,依然是進士及第。
    這樣性格的章惇,若是拜相,指不定得搞出多少事情來!
    更麻煩的是,交州的甘蔗田,可能會給他鍍上一層‘救時宰相’的光環。
    想想看,一兩年後,當交州從荒蕪、貧瘠、偏遠之地。
    變成天下商賈紛至遝來,無數財富匯聚的熱土。
    章惇的形象,會變成一個什麽形象?
    治世之能臣!
    再算上他南征大勝的戰績。
    這樣一個人,隻要回朝,就是‘負天下之望’。
    其一旦秉政,就沒有什麽人能阻擋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了。
    王安石,就是最好的例子!
    韓絳抬起頭,看向呂公著,他知道的,呂公著絕不會無的放矢。
    他說這些話,是有目的的。
    雖然,韓絳已經猜到了。
    但他還是希望呂公著親口說出來,於是問道:“晦叔想要說什麽?”
    呂公著道:“雖有些冒昧……”
    “但老夫希望,子華相公上表致仕時,可以推薦範堯夫或者呂微仲,出知熙河蘭會路!”
    這是唯一可以對衝章惇威脅的辦法了。
    讓甘蔗和木棉交鋒!
    看看誰印的錢更多?
    韓絳眯起眼睛來,思慮片刻後,他輕聲問道:“如此一來,趙公才怎麽辦?”
    趙卨在熙河那邊幹的好好的。
    有什麽理由換掉他?
    又如何服眾?
    別人會不會說閑話?
    而且,趙卨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強起來是真的能出事的!
    當年南征,他能和郭逵撕。
    現在自也敢和宰執們打官司!
    呂公著一聽,就知道韓絳已經答應了,這是和他討價還價呢!
    便道:“韓公勿憂。”
    “趙公才年已六十老夫相信,他是很願意回朝,出任六部尚書的……”
    趙卨在地方州郡為官十餘年,呂公著就不信,他不想回京露露臉,順便給子孫攢下一點恩蔭。
    以經略使致仕和六部尚書致仕。
    這可是不同的概念,能享受到的待遇也完全不同。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