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皇考牌總是很好用

字數:9204   加入書籤

A+A-


    咚咚咚……
    皇家禦賜的漏刻上的銅小人,敲動著小鼓。
    子時到了!
    王安石、王安禮兄弟同時睜開眼睛,看向那書房外,靜靜的等著。
    也不知過了多久,一個穿著窄袖公袍的年輕內臣,在王安石的老仆引領下,來到了書房門口。
    “下官童貫,奉旨意,求見故宰相、司空、集禧觀使、荊國公王公。”這年輕的內臣,於門外拱手而拜。
    王安禮站起身來,走上前去,打開房門。
    “童內侍請進。”他輕聲道:“家兄已在書房恭候多時了。”
    童貫點點頭,對王安禮一禮,這才小心翼翼的走入那書房。
    在這一刻,童貫的心情,變得緊張、忐忑、不安,甚至有些畏懼。
    沒辦法,因為他將要見的那個人,乃是如今這個天下最著名的人物。
    同時也是最難纏的人物!
    拗相公王安石!
    一個籠罩著無數光環的人,一個擁有莫大威望的人。
    隻要他活著,哪怕一句話不說,整個天下的士大夫們,也都不會忘記他的存在。
    時時刻刻,都會有人盯著他,盯著江寧府。
    帶著忐忑的心理,童貫亦步亦趨,走入書房。
    昏黃的油燈,照耀著書房。
    童貫便看到了今日早上見過的王安石的身影。
    隻不過,此刻的王安石,與早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精氣神。
    早上的他,隻是一個尋常的致仕老人,看著並無任何威脅。
    但現在的他,穿著宰相才能穿的紫色公服,戴著貂蟬冠,紫金魚袋掛在腰間,腰間的一條玉帶上,鑲嵌著的寶石,每一顆都是皇室秘藏的寶物。
    他的神色,嚴肅且冷峻;他的眼神,更是睿知而深邃。
    在昏黃的燈光下,他的聲音被拉長,仿佛一個巨人,居高臨下俯瞰著童貫一般。
    這讓童貫忍不住的低下頭,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這讓童貫真正感受到了,什麽叫宰相之威?
    這就是!
    所謂宰相者,上佐君王,下安黎庶,調和陰陽,群臣避道,禮絕百僚。
    即使天子,也要以禮相待,與之坐而論道。
    深深籲出一口氣,童貫向前一步,納頭就拜。
    “下官……”童貫的牙齒哢嚓了一下,連忙拜道:“下官童貫,稽首謹拜王司空,問司空無恙。”
    “我無恙!”王安石的口音,有著濃厚的江寧味道。
    這不奇怪,他從十七歲到二十七歲,是在江寧、揚州等地度過的。
    臨江王氏,在他這一代,也是正式遷居江寧。
    他的父、兄死後也都是葬在江寧。
    熙寧十年辭相後,他更是直接歸隱江寧。
    他喜歡江寧,喜歡這裏的山水、風俗與人民。
    這裏也有著他人生最快意的那些回憶。
    “童內侍,緣何深夜求見?”王安石問道。
    童貫立刻拜道:“回稟司空,下官是奉詔行事。”
    “哦!?”王安石審視著他,然後問道:“旨意何在?”
    “是口宣……”童貫答道。
    王安石頓時皺起眉頭。
    口宣旨意?
    這裏麵會不會有詐?
    這個內臣會不會是別人的棋子?
    王安石在這種問題上,素來很謹慎。
    因為他吃過這方麵的虧!
    當年的宣德門宰相下馬事件,讓他幾乎顏麵掃地,深以為恥。
    童貫被他這一皺眉一個哆嗦,連忙道:“除了口宣旨意,官家還有一冊書冊,命下官帶來,贈與司空。”
    王安石這才展顏,然後麵朝汴京方向下拜:“守司空、荊國公、集禧觀使臣安石,恭聽陛下德音。”
    童貫這才戰戰兢兢的起身,長籲一口氣後,用著抑揚頓挫的聲音,開始背誦當日馮景轉告他的話:“敕王安石:卿曆事三朝,宰我國家元輔,用事於皇考,皇考拜曰:遽周歲曆,殊拂師瞻……”
    此話一出,王安石頓時熱淚盈眶。
    因為‘遽周歲曆,殊拂師瞻。’正是熙寧八年他二次拜相的製詞文字。
    當年,他隻看到這八個字就立刻動身,星夜兼程,趕赴汴京。
    就是那一年,他在瓜州寫下了他人生最快意的詩:春風又綠江南岸!
    然而入京之後,他才猛然驚醒。
    自己和那位當初對他以老師相待,言聽計從的君王之間,已經出現了不可彌合的裂痕。
    他最終隻能黯然辭相!
    但現在,汴京的小官家,卻抬出了這一句拜相製詞。
    昔年與先帝的相處細節,湧上心頭。
    王安石當即就泣不成聲。
    童貫等他抽泣聲停下來,才繼續背誦:“朕今以幼衝之年,涼薄之德,紹皇考之大統,承祖宗之基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而卿擢自仁祖,輔翼皇考,功顯於當代,必流芳於百世……賢者常勞,德者常憂……”
    “朕聞範文正公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王安石聽到這裏,總算聽明白了。
    感情,這是小官家看他在江寧天天遊山玩水不爽了,要給他找事做?
    果然!
    童貫很快就背到了戲肉:“卿為天下之臣,名望領袖於當代,當用孔子之故事,開子夏之風,倡經學於當代,傳文脈於百代!”
    王安石聽完,麵朝汴京再拜:“臣恭奉德音!”
    然後,他站起身來,看向童貫。
    童貫趕緊從自己懷中取出那本用綢緞嚴嚴實實的包裹著的小冊子,躬身上前,呈遞上去。
    王安石鄭重的接過來,並沒有馬上打開,而是看向這個年輕的內臣。
    “內侍是天子身邊近臣?”
    童貫搖搖頭:“下官怎有這等福分?”
    “那內侍是?”
    童貫驕傲的抬起頭,挺起胸膛,第一次勇敢的直視王安石的眼神:“下官在武信軍節度留後、提舉交子務李公以及石都知門下用事的。”
    “李憲?石得一?”王安石問道。
    童貫點點頭。
    “哦!”王安石想起一些往事,對童貫微微拱手:“此番辛苦內侍了……”
    “不敢,不敢!”童貫立刻拜道:“為天子辦差,是下官幾輩子才修得的福分。”
    “下官差事已經辦成,不敢叨嘮司空,乞告退……”童貫察言觀色的本領,還是很高的,見王安石露出思考的神色,他當即再拜告辭。
    王安石點點頭:“內侍慢走。”
    童貫亦步亦趨的退出書房,門口,王安禮已經在等著他了。
    “辛苦內侍了!”王安禮將一塊沉甸甸的金子,塞到了童貫手中。
    “不敢!”童貫一掂量,嚇了一大跳,連忙還回去:“下官何德何能……又有何功勞,受相公這般重禮?”
    那金子少說也四五兩重了。
    已經遠遠超過了,他應該拿的份額。
    童貫很聰明的,他知道,這金子不好拿,拿了燙手。
    王安禮微微一笑,將金子反塞回去,道:“此乃給內侍的謝儀,謝內侍前日遣人知會一事……”
    兩天前,正是童貫派人通知的王安禮。
    童貫摸著手裏的金子,弱弱的道:“這也太多了!”
    “實在不敢受!”
    “相公好意,下官心領了!”
    說著他堅決的將金子塞了回去。
    這就讓王安禮詫異了!
    這汴京的內臣,什麽時候不愛財了?
    便是當初,先帝身邊的那幾個忠心耿耿的大貂鐺們,拿大臣的好處的時候,也是沒有一個猶豫的。
    送到嘴邊的肉,為什麽不吃?
    他哪裏知道,童貫如今管著汴京新報,每天流水都是上千貫。
    雖然這些錢,隻是在他手中轉一圈,就要進入諸司專勾司的官員手中,必須要他們審計後,才能申領錢款。
    但每天這麽多錢,從他手裏流動,一般數額的金銀,那裏還能刺激得起他的欲望?
    再說了,童貫自認前途遠大,不可能在這種問題上給自己挖坑。
    王安禮見過童貫堅決拒絕,於是不再強求,將金子收起來,然後道:“內侍清廉,吾甚為感佩……”
    “某有個不情之請,想勞煩內侍幫忙……”
    童貫抬起頭,不太明白是什麽事情?
    王安禮道:“我兄長之孫,曾蒙廣西經略使章公子厚厚愛,征辟為幕府官員,充機宜文字……”
    “前時某聽說,都堂已經堂除我那侄兒為中書省逐房學習公事……”
    “未知內侍可知,是誰的手筆?”
    此事,他和王安石都請人回京去打探消息,但至今沒有回報。
    但他和王安石都很不安。
    因為,他們不知道,調任王棣入京之人到底是誰?在打什麽算盤?
    不得不防,不得不防啊!
    童貫一聽,頓時笑了:“相公卻是問對人了。”
    他管著汴京新報,汴京城裏什麽動靜能逃得過他的耳朵和眼睛。
    “哦……”王安禮頓時鄭重的拱手:“還請內侍賜教。”
    童貫想了想,壓低聲音道:“不瞞相公,以下官所知,此事當為右相呂公,繞過吏部,直接堂除之……”
    王安禮抿了抿嘴唇,在心中怒罵:“好啊,原來是你啊!呂晦叔!”
    童貫卻還在道:“據說因為這個事情,吏部的王侍郎還曾將官司打到禦前呢……”
    王安禮楞了:“官司打到禦前?”
    “嗯?”
    “兩宮?”
    “不是,是大家麵前。”童貫道:“聽說大家不置可否。”
    童貫說到這裏就明智的閉嘴了。
    他非常聰明,知道什麽東西可以透露,什麽事情不能外泄哪怕一個字。
    ……
    王安禮懷著沉重的心情,回到書房。
    他發現,自己的哥哥王安石正捧著一本小冊子,站在燭台下,呆滯的出神。
    “三哥……三哥……”王安禮湊上前去,低聲呼喚。
    王安石回過神來,看向自己的弟弟,神色變得極為精彩。
    這就叫王安禮好奇了起來,問道:“陛下遣那內臣深夜來傳旨,所為何事?”
    王安石沉吟片刻後,道:“官家看我這強老頭在這江寧吃他的俸祿不幹事,有些不開心了……”
    “這不,給了我一個差事……”
    他將手中小冊子遞給王安禮,臉色卻是有些猶豫和遲疑。
    “叫我興學校!”
    “這是好事啊!”王安禮不大理解。
    王安石笑了:“和甫看吧!”
    “這是假我之口,而行天家之事!”
    王安禮接過那小冊子一看,隻掃了第一頁,頓時也驚呆了。
    “陛下……陛下怎會如此?”
    讓一個儒生,放下自己的學業和事業,反過來給別人的道開路?
    那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絕對不會有人做的!
    尤其自己的三哥的脾氣還是那麽強!
    王安石卻並沒有和王安禮想象一般有什麽怨言或者芥蒂,反是道:“和甫認真看。”
    王安禮點頭,繼續看下去。
    這才慢慢的舒展開眉頭來。
    這冊子上,並沒有講什麽經義,隻在第一頁一筆帶過了格物致知四個字。
    剩下的內容基本就是在闡述那位少主的心思了。
    這位少主先是大讚了慶曆興學、熙寧興學。
    然後又稱讚了太學。
    但在同時,他也提出,現在的太學生,隻學經義不好。
    經義之外,應該博覽群書,應該學習百藝。
    至少也該和孔子推崇的一般:禮、樂、射、禦、書、數皆具。
    所以呢,這位陛下希望他的兄長,能在江寧府,開一個新學校,專門收學生,在正常講經之餘,傳授術算幾何之術,講那計算、錢穀之事。
    “汴京有算學啊……”王安禮有些不太懂:“緣何要大費周章,命三哥在江寧也辦一個學校講算學?”
    王安石悠悠的道:“若老夫沒有猜錯,官家可能是想將術算幾何之術,納入太學考評之中,也算學分……甚至可能想將術算幾何的題目,放在發解試、禮部試甚至殿試上!”
    王安禮瞪大了眼睛:“啊!這怎麽可能?天下士人如何會答應?”
    本來科舉就很卷了。
    現在皇帝還要加碼?誰受得了啊!
    “所以,才要叫老夫出來做這個事情啊……”王安石道。
    若是他的話,影響力自然不一樣。
    又因為是在江寧府,汴京那邊恐怕沒什麽反應。
    同時,王安石三個字,又有著足夠的影響力和輻射能力。
    至少可以帶起一股風潮來。
    “那三哥的意思是?”王安禮問道。
    王安石的腦海中回蕩著童貫帶來的口諭。
    他的手指則摸了摸那本小冊子上的紙張。
    在文字下,藏著細節。
    而他已知,這些細節可能決定將來新學的成敗。
    “君有命,臣豈敢不從?”他輕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