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呂惠卿的見聞(1)

字數:10868   加入書籤

A+A-


    元祐二年四月乙未(十四)
    呂惠卿與過去一個多月一樣,喬裝出門。
    他身邊依舊跟著李夔以及負責保護他的幾個親兵。
    和往日一般,呂惠卿到了東向禦街的主幹道上,首先命李夔去買來了今日的《汴京新報》與《汴京義報》。
    在汴京城的這些日子,呂惠卿已經習慣了每日看報。
    而且他很關心這些小報上的報道。
    很快的,李夔就將今天最新的《汴京新報》與《汴京義報》買了回來。
    呂惠卿在這街邊,找了出供行人休息、停留的長凳坐了下來——這種長凳,是街道司弄出來的,如今遍布整個汴京的大街小巷,算是賈種民的政績。
    然後,呂惠卿和往常一樣,先看《汴京新報》。
    主要是這小報很好玩。
    其文字淺白,通俗易懂,所刊文章、故事,慣會大驚小怪,主打的就是下裏巴人,一般說的也都是汴京風貌、街坊傳說。
    而一旦遇到大事,這《汴京新報》便又會上跳下躥,挑動大眾情緒。
    所以銷量很大,是如今京中人人每天都必看、必聽的小報。
    本來,這種小報,士大夫們是不屑看的,有辱斯文!
    偏這小報上,還連載著一篇叫《三國演義》的話本故事。
    因寫的精彩,將那三國故事娓娓道來,不止汴京百姓愛,權貴也愛,士大夫們隻能捏著鼻子跟著看——不看就很難融進那些衙內們的圈子。
    此外,這《汴京新報》,還會報道京中各處物價,並點名某廂某處誰家的店裏的東西,較旁處便宜。
    所以,士大夫們家中操持著內務的命婦們也都是每日必看。
    呂惠卿看著《汴京新報》,沒一會就笑了:“這胡飛盤,還真是個飛盤……”
    本來,汴京人是不知道所謂‘胡飛盤’是何意?
    直到今年劉攽回京,拜了中書舍人,某次與人開玩笑的時候,一語道出其中精髓——君可見過那蜀中獵人所豢的羅江犬,此犬甚通靈性,吾曾見蜀人訓犬,以盤擲出,犬叼盤來歸,甚為有趣!
    於是,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這胡飛盤的名字,從此真正切題,並深入人心。
    隻是……
    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是——誰養的這胡飛盤?
    考慮到,一些人私下議論時,曾將當今比作漢明帝,所以……更沒人敢探究了。
    而那些人將當今比作漢明帝的理由是從史書上找到的——明帝年十二,光武詔州郡檢校墾田……時諸郡各遣使奏事,光武見陳留吏牘書,視之,雲:陳留、弘農可問,而河南、南陽不可問。
    光武曰:既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
    明帝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製,不可為準!
    恐怖吧!
    十二歲就已經熟諳於政治,手腕嫻熟,深知各種潛規則,明白什麽能碰,什麽不能碰!
    當今亦如是!
    隻不過,在公開場合,從未有人真的將當今比作漢明。
    一般都是成王、漢和……
    撐死了,比作漢章帝。
    實在是……
    這漢明帝,雖然聖哲光大,英明神武。
    但他六親不認啊!
    親弟弟、親舅舅,說殺就殺。
    功臣、元老,說賜死就賜死!
    任你是擁兵一方的封疆大吏,還是顯貴已久的外戚勳臣。
    惱了明帝有死無生!
    而當今,看似寬仁,但隱隱已經有著這方麵的趨勢。
    但在另一方麵,很多士大夫卻又渴望著當今是又一個漢明帝。
    因為,漢明帝時,黃河也曾泛濫成災,於是明帝命王景等率軍民數十萬治河,自滎陽至千乘海口,千餘裏之地,以十裏立一水門,生生的馴服了這條狂暴的大河!
    使黃河在此後將近千年,再未有改道、大潰堤之事,直到景佑年間,河決於商胡口,改道向北,明帝留下的黃河故道,從此一去不複返。
    對無數人來說,他們當然盼望著能再出一個漢明帝,收拾如今這殘破的山河。
    總之,就是很矛盾。
    呂惠卿比誰都希望,當今是又一個漢明帝。
    因為這意味著建功立業,也意味著一統天下,萬國來朝!
    隻是,這些話,即使是他也不敢貿然說,隻能在心裏暢想。
    李夔聽到呂惠卿的驚訝,湊到他身後,瞥了一眼《汴京新報》上的內容。
    卻見那頭版頭條,用著一個非常誇張的標題——官軍指揮若定,廣南東路巨匪成擒。
    李夔看到這個標題,頓時笑出聲來。
    因為他記得,似乎半個月前,這汴京新報還在痛罵廣南東路的廂軍無能、窩囊!
    連個小小的,在地方上蠱惑愚民愚婦的妖人也抓不到,簡直丟了朝廷的臉。
    把整個廣南東路從上到下都罵了一遍。
    在那篇文章裏,李夔記得,這胡飛盤彼時可是信誓旦旦的說——賊首岑探,所聚者烏合之眾,所用之鄉間愚民,不過數十百餘之眾。
    而官軍進剿數月,卻不能擒獲岑探,隻抓了些附從的小貓小狗。
    這才多久,就變臉了。
    將那岑探,吹成了橫行州郡的巨匪,還說他‘每日必啖一小兒心肝,夜必寢一婦人’。
    其麾下更是有‘凶悍之眾千餘,亡命之徒無算’。
    但,就算是這樣的巨匪,在大宋官軍麵前,也依然是如冰雪遇到太陽,迅速消融。
    將自己半月前的話,當成了一個屁給放掉了。
    “相公……”李夔將汴京新報上的內容掃了一遍,低聲問道:“這胡飛盤如此反複無常……”
    “京城中人,緣何卻都愛看他?”
    這也是很多士大夫的不解之處。
    明明這《汴京新報》的胡飛盤,寫的那些東西,粗俗簡單,沒有任何文學可言。
    就連用的字,都是簡化字。
    更緊要的是,此人經常性的會寫一些互相矛盾,立場迥異的東西。
    像廣南東路一事這般自己抽自己臉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
    可汴京人就是愛看!
    就連那不識字的老婦,每天都要聽人給她念一念《汴京新報》。
    實在難懂!
    呂惠卿意味深長的對李夔道:“斯和啊,這就是人道之弊!”
    “吾之《莊子義》,斯和看過了吧?”呂惠卿問道。
    《莊子義》也是呂惠卿在河東時所著,目前寫了六卷,計劃要寫二十二卷,以述莊子之義,再用莊子之義,來解讀孔子。
    這也是新學的特點——用老子、莊子、荀子,乃至於釋教的東西,來解讀孔子及其弟子門徒的言行。
    李夔點點頭。
    呂惠卿問道:“此情此景,斯和想到了什麽?”
    李夔略一沉思,答道:“可是相公所言的【人道之弊,天下沉於哀樂之邪而滅其天理】?”
    呂惠卿撫掌:“善!正是此句!”
    “天下事,壞就壞在,凡夫俗子不識大義,用私情假義而廢大公!”
    “當今天下,無聖人表率,故此,這京中百姓,方棄天理於不顧,而逐其哀樂之邪!”
    呂惠卿素來高傲,對所有人都是如此,即使是士大夫們,在他眼中,也多半屬於‘拘泥於小仁小義之迂腐之輩’,就更不要說一般的布衣百姓了。
    一般情況下,呂惠卿根本不會在乎他治下的民生情況。
    他滿腦子都是天道。
    而在他個人認知中,這個天下除了王安石,就屬他距離天道最近。
    正是因為這個心態,呂惠卿才會成為眾矢之的,天下公敵。
    連王安石的愛子王雱,都與他鬧翻了。
    不過,他是真的有資格高傲。
    能力太強了!
    強到猶如一柄利劍,所過之處,要麽萬物蕭條,要麽一片勃勃生機。
    而這正是他的追求——春生固可喜,秋殺亦為理。
    不挖掉腐肉,就長不出新肉。
    不燒掉原野上的枯草,來春怎來百花齊放?
    所以,呂惠卿做事,習慣性的會將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在內,當成棋子,可犧牲的對象。
    李夔當然知道呂惠卿的風格,他也習慣於此。
    說話間,呂惠卿已將《汴京新報》看完了。
    他揚了揚手裏的小報,對李夔道:“今日這《汴京新報》隻有一樁事情,倒是頗為有趣。”
    他指著小報上的一處文章,對李夔道:“斯和啊,且隨吾與馬行街上看一看罷!”
    李夔定睛一看,便見那小報一角寫著:【今日汴京特價】,這卻是《汴京新報》一個最受矚目的版麵。
    據說自這《汴京新報》刊印以來,便每期必有,其上刊載京城內外各處物價窪地。
    譬如說某某廂的菜最便宜,某某坊的某店中售賣性價比最高的衣服。
    諸如此類的文字,雖然平平無奇,卻是京中上到士大夫命婦下至庶民婦人,必追逐的東西。
    因為,這可以讓她們找到最便宜的東西。
    即使經常的,這些地方的東西,經汴京新報報道後,要麽漲價,要麽供不應求。
    可這依舊擋不住,婦人們貪小便宜的心思。
    而今日的這個欄目裏,隻有一條文字:【馬行街李氏布鋪綀布一端隻六百錢】。
    李夔有些不解:“相公怎對這等事情好奇了?”
    呂惠卿道:“綀布,可是廣西來的!”
    “吾當然要去看一看了!”
    章惇,可是他未來競爭宰相的最大競爭對手。
    甚至沒有之一!
    即使如今的章惇,將要回鄉守孝。
    但,他的影響力,特別是在禦前的聖眷,卻依舊是無人可比——前些天,章惇之父的訃告抵京,天子親遣皇帝殿邸候馮景慰勉章府眾人,並詔禮部追贈惇父,特旨賜錢十萬緡以為喪儀之費,並賜神道碑。
    十萬緡!
    標準的宰相喪儀規格!
    所以,呂惠卿會盡可能的搜集與章惇有關的一切公開或者不公開的消息。
    綀布也好,蔗糖也罷,都是呂惠卿的重點研究對象。
    也是朝野的關注焦點!、
    尤其是蔗糖!
    沒辦法!
    交州的蔗糖,雖然大量出現在京城,不足數月。
    但卻已經橫掃了整個京城內外!
    昂貴的糖霜,普通人買不起也買不到。
    但不過五百多、六百多錢,最貴也不過一貫多一斤的紅糖,卻是哪怕庶民也能偶爾消費一些的東西。
    京中吃食店和飲子店,如今更是不放糖的話,都沒有人肯吃。
    於是,廣西來的糖船是一艘又一艘。
    來一艘,就能賣光一艘!
    買糖所日進鬥金!
    高家、向家,笑得嘴都合不攏,連戶部都眼紅,和開封府、都堂搶起了對買糖所的管轄權。
    三方彼此都不肯相讓!
    章惇由是,榮膺了天下‘最善理財之臣’的桂冠!
    這個頭銜可比他‘知兵善戰’的頭銜還要耀眼!
    沒辦法!
    大宋的三冗,其實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沒錢!
    換而言之,誰能賺到錢,誰能給朝廷搞到錢。
    誰就是大宋的救世主,周公再世,孔子複生的超級英雄。
    這樣的人必須立刻馬上請到都堂上坐著輔政!
    如今錯非是章惇喪父需要守孝,恐怕朝野內外,都要吹起一股【舍章子厚,誰能為相】的風潮。
    而章惇既要去守孝,那他空出來的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判交州事等差遣,自然成為了朝野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就連都堂上的執政官,也動了心思,想要去廣西鍍金。
    以呂惠卿所知,無論是新黨的李清臣,還是舊黨的李常,都有想把廣西這副擔子,挑在自己肩膀上,為大宋社稷負重前行的念頭。
    要不是呂惠卿已經有了去處,恐怕此刻他也要念著廣西的位子——太香了!
    在這種情況下,呂惠卿當然會關注一切和章惇有關的動態。
    於是,呂惠卿便帶著李夔,在護衛們的簇擁下,朝著馬行街方向而去。
    一路上,呂惠卿一邊走,一邊看著還沒有來得及看的《汴京義報》。
    與《汴京新報》相比,《汴京義報》的畫風就截然不同了。
    《汴京新報》一份五錢,刊行量動輒數萬份,而《汴京義報》一份就要二十錢,四倍於《汴京新報》,刊行量最多也就幾千份,一般隻有士大夫勳貴才會購買。
    不止價錢和發行量完全不同。
    從用的紙張、油墨,到內容,也是相反的兩個極端。
    據說,這《汴京義報》的創始人是已故的門下侍郎司馬光之子司馬康,主筆則是司馬康的好友,前宰相晏元獻公之子晏幾道。
    隻是如今,司馬康回鄉守製,晏幾道則遠走登州,聽說在登州,為蘇子瞻熱情招待,如今已是飄到失聯的狀態。
    故此,這《汴京義報》已是換了東主和主筆。
    隻是沒有人知道,那東主和主筆是誰而已。
    但,其畫風卻依舊保留了司馬康在時的思路。
    以嚴肅、文雅、謹慎著稱。
    不過與司馬康時代不同,這《汴京義報》上如今分作了兩個版麵。
    以【君子和而不同】為口號,分載新舊兩黨的觀點、文章。
    於是,新黨、舊黨的大臣,都會掛個筆名,給其投稿,以爭奪士林輿論的主導。
    隻是,這些所謂的筆名,根本瞞不了人。
    因為,每個人的文章風格,都是很鮮明的。
    就像他呂惠卿,用‘恩祖’的名號,投稿過去,第二天就被人認出來了—一眼丁真,必是那說法馬留(福建子)!
    正看著《汴京義報》上的文章、詩詞,細細品味著其中的優劣。
    忽然,呂惠卿聽到身後有人在喚他。
    “吉甫公!吉甫公!”
    這可是很多年,都沒有人喊過的稱呼了。
    呂惠卿回過頭去,看到了一個牽著馬,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
    他嘴角微微翹起,嘴裏嘟囔一聲:“原來是他啊!”
    李夔問道:“相公,那一位是?”
    呂惠卿道:“正是那位被劉貢父稱作‘當代溫候’的舒信道舒亶!”
    李夔驚道:“他?”
    自劉攽入京後,這京城朝中大臣,沒少被他送外號。
    舒亶被太皇太後起複,回朝後沒多久,就被劉攽用著如今《汴京新報》上刊載的《三國演義》故事中描繪的呂布形象,給這位上了個舒溫候的雅號。
    不過,也有傳說,這雅號是禁中傳出來的。
    具體如何,沒有人知道。
    反正劉攽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舒亶的外號是他送的。
    想起傳說中,舒亶屢次背刺提拔他的人的那些傳說,李夔忍不住提醒:“相公,且當小心……”
    “無妨!”呂惠卿看著舒亶的身影:“吾非張天覺(張商英),也非蔡持正(蔡確)、李資深,更非王禹玉(王珪)!”
    呂惠卿一開口,就點出了舒亶曾經巴結上,又背刺的四條大腿。
    舒亶卻是滿臉春光的來到呂惠卿麵前,拱手拜道:“吉甫公,怎有雅致出門?”
    呂惠卿隻輕描淡寫的道:“今日得閑,便出門散散心。”
    “信道公這是在?”他看著舒亶還有那幾個跟在舒亶身後的年輕人。
    “哦……”
    “吾率諸學生,遊覽汴京,恰逢吉甫公,便來拜謁!”
    說著,舒亶就將他身後的幾個學生,介紹與呂惠卿。
    諸生紛紛見禮,恭恭敬敬,以晚輩末學後進之名,口稱學士雲雲。
    呂惠卿則給足了禮數與耐心,微笑著頷首,他正欲與舒亶隨便講幾句就此別過。
    忽然,從前方不遠處的街道一側,傳來了喧嘩聲與打鬥的聲音。
    呂惠卿的護衛們,立刻緊張的將手按在了腰間佩戴的兵刃上,同時將呂惠卿、舒亶等人圍在了他們中間,做出了警戒的姿態。
    更有人上前,如那軍中的探子一樣,開始探查情況。